? ? ? ? 臧克家有一首詩《三代》:
孩子 在土里洗澡;
爸爸 在土里流汗;
爺爺 在土里葬埋。
? ? ? ? 土地,對我們來說是陌生的,又是熟悉的。土地就像一位母親,我們從它懷里出生,臨終時又回歸到她的懷里。土地既是衣食生活的來源,同時也是情感的精神寄托。與“土”聯系在一起的是“鄉”,這既是指一個空間概念,也指一個共同生活的社群。
? ? ? ? 在現代社會里,“鄉土”似乎成了“落伍”、“老土”、“愚昧”的近義詞,但這只是一種誤解和偏見。因為知識來源和構成的不同,城里人接觸到的知識多數來自書本文字以及時髦的物質文明,而生活在鄉土的農村人的知識則是圍繞著他們生長的土地。他們熟悉四季節氣的更替、氣候的差異、各種動植物的生長與習性,更多的是通過對身邊這塊土地的熟悉來認知這個世界的。這種認知是一種古老原始的傳統,遠在書本文字之前。在這種傳統中,人與自然是一種更為親密的關系。鄉土中的人不是通過文字中的抽象概念,而是以他的經驗感知到自然世界的變化,并在這種變化中反思人類自身。在這種感知中,人與自然形成一種互動:自然啟發了人,人也感悟了自然的奧秘。所以在鄉土社會中的人對于生命有著更為直接貼切的感知,他們看見、聽見、觸摸、咀嚼來自大自然的不同生命,并最終理解人的生命本身,他們會更自覺地將自己納入自然變化中的一部分,理解生老病死的循環是自然奧秘的一部分。
? ? ? ? 中國是鄉土性的國家,傳統中國人始終將眼睛望向土地,用自己的雙手賣力耕耘,并充滿信心地期待土地不會辜負人的努力與付出。在這種“付出=收獲”的循環中,風雨雷電、水旱之災是常有的事,人也因此在這片土地上經歷了上天的反復無常,盡管中國人飽經人世的無常變幻,卻仍不完全萎靡自暴自棄;因為他們相信,一時的挫折是世間常有的事情,只要人鼓起自己的意志,人生必能迎來轉機。這種堅韌的品格使得中國能歷經數千年的波瀾起伏而仍得以保存,無論何種逆境仍可直面人生的慘淡,向死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