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完永澄老師第三章的解讀,有如下收獲。
一、通過結構的重新梳理,內容理解更為透徹
我在學習時,自己做的筆記,就是一個功利學習法,包括學什么、如何學、出效果三部分。這學什么方面有一、二、三、四手知識的選擇問題,要學習自己辨別,盡量學習一、二手知識,提高認知效率;在如何學方面,有學習的目的法則,目標導向要能解決問題,即時反饋要能學了就能用,難度適中,同時要根據學習的知識,安排好具體的時間,比如認知性知識閱讀要專門安排時間,知識性就安排在路上等空閑時間;在出效果方面,也可以說是總結歸納,就是要有知識晶體呈現,比如說模型、口訣、流程圖、二維矩陣等,便于提取,要遵循必要難度,這樣在提取的時候相對容易。但是接下來的聯機學習、終身提問者、知識IPO、從下而上建立知識體體系內容不知道往哪放了,有些好像又與上面的三部分相重疊,有些好像是講具體的方法,反正不能糅合到一起,然后,我當時沒有多想就放在那里,沒有再動了。
經過老師按照系統的方式重新梳理,輸入、系統、輸出三個層次,重新組織第三章的內容,這個角度來看,應該來說邏輯性更加緊密,各部分知識內容都能串到了一起,這個本身就是一個知識晶體,有了這個結構,再多花個半個小時,就能達到老師提出的,在需要使用用的時候不要再翻箱倒柜找這本書了,可能就能更加容易的提取。
二、通過對價值概念的重新梳理,對價值積累有了進一步認識
老師提出了兩個問題,即自己的價值是什么,如何積累自己的價值?在回答這個問題,我自認為知道老師的價值積累、價值交換、價值變現理論,但是,還是如老師所說的把價值當作了使用價值。把價值轉化為能力提升時,就比較清晰明白了,把能力提升更加細分為解決問題和輸出方式,輸出方式就是項目化成果,以及產生項目化成果的方法,這樣的邏輯推理把一件事情講清楚,接下來就是個人如何去實踐了。解決問題有三層系統理論,輸出方式當然更多的依賴于平時的記錄、復盤。
三、顯性、隱性知識兩維矩陣更加高維
躍遷一書,老師提到是按照暢銷書的要求來寫的,那么,就決定了這些知識不是最高維度的知識,然后,老師介紹了一種更為底層的,也就是學習原理的方法——利用X生成y,用能力角度來重看學習,因為我們都知道,高維的東西規律更加簡單,從效率的角度來看,更應該學習更為高維的東西,而不是低維復雜的現象。
具體來看一下顯性知識、隱性知識是什么東西,通過百度,引用“灰色軌跡的博客”中說法,大概的意思“顯性知識是指可以用語言、文字、圖像等明確表達的知識,一般以清晰化、公式化的方式表達出來,如我們平時在課堂上或讀書時學到的知識大部分屬于顯性知識;而隱性知識則是存在于個人頭腦中,建立在個人經驗基礎上,難以明確表達,體現個性化的知識。”那么兩維矩陣講的是什么,就是兩兩相互轉化的問題,第一組,顯性知識生成顯性知識,關鍵詞是整合,通常是將零碎的顯性知識進一步系統化、模塊化,正如書中提到知識輸出組塊、知識晶體、假裝寫本書,這里就看你整合的標準是什么,有素材、文章、圖書等。第二組,顯性知識生成隱性知識,關鍵詞是干中學。具體來講是接受一項比自己能力要高一點的任務,我們通過學習顯性知識,然后將其用到具體工作中去,邊干邊摸索,完成任務并創造出新的隱性知識。第三組,隱性知識生成隱性知識,關鍵詞是深度溝通,對應書中提到正如聯機學習,思想夜宴等方法。第四組,隱性知識生成顯性知識。關鍵詞是學徒,這一過程是對隱性知識的顯性描述,將其轉化為別人容易理解的形式,我們常說的就是把產生項目化成果的方法寫出來。從四組生成知識的關系來看,正如永澄老師說,躍遷一書里談到的用系統的方法來串聯學習方法,是經過降維了的知識,因此,這本書的學習方法應該全部包含在這個知識兩維矩陣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