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時常覺察到自己在某些方面的笨拙。
尤其是在與其他人交往、與這個世界產生交互這方面。
比如說,我永遠辨別不清朋友找我傾訴是想讓我幫她出更好的主意,還是只要給她情緒上的共鳴就夠了;也一直糾結在工作中當我看到前方的坑時,應不應該在會議中提出來;我疑惑為什么微信群里不管是誰哪怕發一段bullshit一樣的觀點也有人給他點贊;也至今沒弄懂老媽為什么執著于讓我去人品低劣的親戚家串門。
我在這方面毫無天賦。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看了很多書,查了很多資料,也看過無數其他“過來人”的分享。收獲寥寥。
這些事情,比上學時候的物理高數題、比產品經理的個人修養、比人工智能的前沿算法,也就難了個十萬八千倍吧。
好在我還算幸運,遇到的絕大多數人都善良豁達,對我或寵溺或縱容,一路雖有磕磕絆絆,也還是算順風順水。
但我仍然知道,要總結出與這個世界良好相處的攻略,還早得很呢。?
二
《人間便利店》的女主人公古倉惠子,在與世界相處和找到真實的自我這個命題上,比我更甚。她對人情的“情”字一無所知。因此由情衍生出來的“世故”于她而言只有通過事實觀察總結而出的經驗結論。
小時候為了阻止大哭不止的同學繼續哭下去,她拿鏟子將其打暈;為了讓女老師不再生氣,她跑過去將她的裙子拉了下來轉移她的注意力。?
她不明白,明明她完成了所有人都想要達成的結果,結果所有人都用一副驚愕的面孔看著她。?
逐漸地她得出一個結論:“正常的世界是非常強硬的,它會靜靜地排除掉異類。不夠正經的人都會被處理掉。”
為了不成為“異類”,為了不讓家人為自己感到擔心,她心驚膽戰小心翼翼地活著,直到她走入了一間便利店,成為一家便利店的兼職人員。?
這家便利店最棒的地方,是這里有一份完美的員工手冊,能讓她當好一個“店員”。
一日三時的輪替、貨物的擺放位置、客流在不同情況下的變化,都是如此的明確和精準,一切盡在掌握。“天熱的日子三明治賣得多,天冷的日子,飯團、中餐包子、面包賣得更好。柜臺前的熟食銷量也因氣溫而異。在日色町站前店里,天冷的日子可樂餅賣得很好。”?
這是一個像機器一樣精確而規律地運轉、鮮少需要了解人情世故的地方。??
三?
在與便利店里的員工一起工作的過程中,惠子還還是通過觀察習得了更多的人際交往技能。這其中最重要的莫過于這個:所有人都是由他身邊的“別人”構成的。?
“現在組成“我”的成分,幾乎都來自我身邊的人。三成來自泉小姐,三成來自菅原小姐,二成來自店長,其余的部分來自半年前辭職的佐佐木、一年前都還在做領班的岡崎等。從過去共事的他人身上吸收而來的東西,組成了‘我’。我的說話語氣,說不定也傳染給了別人。我覺得,就是在這種互相傳染的過程中,我們才能繼續維持人的身份。”
得益于她的這個發現,通過模仿她身邊人的語氣、行為乃至穿著打扮,她還交到了朋友,家人也對她愈發放心起來。?
直到憤世嫉俗的白羽先生的到來,打破了這一派和平的假象。?
四
與她努力地融入這個世界不同,對于這個世界,白羽先生是個徹頭徹尾的不合作者。?
他對一切都看得“透徹”并因此憤憤不平:“現代是個功能不完善的世界啊。生活方式多樣性之類的話,說得倒是漂亮,其實跟繩文時代一點區別都沒有。對村子沒用的人,是沒有隱私的,所有人都可以隨隨便便來踐踏。你要么結婚生子,要么出去打獵賺錢,不選一條路去為村子做貢獻的人,就是異端。所以村子里的人想怎么干涉就怎么干涉。”
“不跟其他人步調一致就過不下去。‘三十好幾的人還出來做兼職’算什么意思?為什么一次戀愛都談不到?竟然還有人滿不在乎地問我有沒有性經驗。‘啊,找小姐的次數不要算進去哦。’那群家伙這種話都能笑嘻嘻地說出口!我明明沒給任何人添麻煩,只不過因為我是少數派,所有人就能輕易地強奸我的人生!”?
更不得了的是,他指出了她的不正常:她作為一個36歲的大齡處女,唯一的工作經歷只是便利店的兼職,她從未融入過這個社會,她從來跟他一樣是個異類。??
五
但惠子對此并沒有感到無措。因為她對感情一無所知,因此也不會因此生出任何多余的情緒。畢竟情緒對事實而言毫無價值。?
與白羽不同,她對遵守這個世界的規矩毫無抗拒。只要告訴她規矩是什么,她就會就照辦的。?
她已經掌握了在這個世界上生活的秘訣:所有人都在扮演心目中的‘普通人’這種虛構的生物。跟便利店里的所有人都在扮演‘店員’這種虛構生物是相同的道理。
她會把眾人覺得不可思議的部分,從自己的人生中刪除掉。?她已經發現最近兩周里,她被人問過十四次“為什么不結婚”,“為什么做兼職”有十二次。她打算從被問次數更多的項目開始刪除。
于是就跟白羽提出了同居的建議。?
在短暫的時間里,她終于混入了正常人的陣營。?
但這只是混入正常人的第一步而已。后續紛至沓來的新要求打亂了她平穩有序的便利店店員的生活,她再一次陷入了迷茫。?
惠子就這樣走著走著,一直在尋找著與這個世界和解的、能活下去的方法。
最后她找到了嗎?也許找到了,也許只是暫時的緩和。這里我就不劇透了。
結
與主流看法不同,我不認為這是一個講述邊緣人群的故事。這就是一個真實的、有關于你我的故事,關于尋找自我、關于與這個世界的相處和妥協。
不懂感情的惠子就像是一面鏡子,這個世界是什么樣子的,就會在她身上反射出什么樣子。
惠子從便利店中事無巨細的員工手冊中獲得活著的底氣,而我們,又何嘗不是從別人的期許中、社會約定俗成的規則中,獲取人生的地圖呢?
在做自己和做他人眼中理想的自己之間,我們到底應該如何取舍、如何平衡這個問題,我相信在每一個有覺知的人的心中,都會時時響起。
我與我周旋久。又有幾個人,敢于內心無愧、理直氣壯地回以一聲“寧作我”呢?
THE END
近期文章
陽志平人生模式系列文章從底部導航-文章導讀中可查看全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