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醫五行六氣模型方藥圖? ? ?
? ? ? ? ? ? ? ? ? ? ? 黃岐之
? ? (一)程傳浩《四圣心源白話解》 對《四圣心源》核心內容概括
? ? ? 清代黃元御著《四圣心源》醫典,對歷代中醫理論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和闡述。從古代至明清時期,中醫各派理論發展充分,黃元御整理其學術成果并融合,提出其學術觀念,總結出五行六氣為核心的生理模型,俗稱“一氣周流”。
? ? ? 當代程傳浩作《四圣心源白話解》對黃氏學術思想總結為“基于五行、六氣理論的生理模型”,并擴展為“某湯(方)方陣及變化圖”的方藥解析圖陣,將人體生理病理與診治方藥相聯系與對應,中醫醫理與藥理相融合,醫藥一體直觀體現,是《四圣心源》的醫學思想的發展。
? ? ? 《四圣心源》曰:“中氣者,陰陽升降樞軸,所謂土也。”“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陰陽之升降,陰陽即中氣之浮沉。”“樞軸運動,清氣左旋,升而化火,濁氣右轉,降而化水。化火則熱,化水則寒。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木之氣溫,升而不已,積溫成熱,而化火矣。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金之氣涼,降而不已,積涼成寒,而化水矣。”“四象輪旋,一年而周。陽升于歲半之前,陰降于歲半之后。陽之半升則為春,全升則為夏,陰之半降則為秋,全降則為冬。春生夏長,木火之氣也,故春溫而夏熱。秋收冬藏,金水之氣也,故秋涼而冬寒。土無專位,寄旺于四季之月,各十八日,而其司令之時,則在六月之間。土合四象,是謂五行也。”
? ? ? 《四圣心源白話解》導讀中指出,“黃元御在《四圣心源》中創立了以脾胃為核心的氣化學說,…,專主左升右降立說,以為心、肺陽也,隨胃氣而右降,降則化為陰;肝、腎陰也,隨脾氣而左升,升則化為陽。故戊己二土中氣,四氣之樞紐,百病之權衡,生死之門戶,養生之道,治病之法,俱不可不謹于此。”“黃元御《四圣心源》的整體思想,就是一種以五行、六氣為核心的生理、病證模型。”“五行學說,就是表達“器”的運動變化規律的模型,這種以五行為模型所闡發的規律包括三個方面。”首先“表達一個系統(器)生長、衰老、死亡的過程,在中醫學中,表達為生、長、壯、老、已,分別從木、火、土、金、水代表此五個階段,…。”其次,“表達系統(器)內部能量(熱量)的五種不均衡狀態,即寒、熱、溫、涼及平氣。五行從木、火、金、水分別來表達“器”內部寒、熱、溫、涼四種氣的能量(熱量)狀態,土為中氣,表示其中間狀態,即平氣。在這個系統內部,能量或熱量在空間(上、下、左、右、中)、時間(四時)上的分布是不均衡的,這種不均衡必然導致能量或熱量的運動,其狀態可以有混沌態、生克承制的有序穩態、五氣相爭的紊亂態等方式。”最后,“即以木、火、土、金、水五行來表達系統(器)內部能量或熱量的運動方式(氣機)(注,氣機為氣之化生變化運動,不僅與能量運動有關,還與物質變化、信息傳遞有關),這種運動不管如何復雜,在空間上總可以高度概括為升、浮、降、沉四種方式。”“在黃氏學說中,人身比擬天地,六氣在人體中,也是六種生理存在,此六氣在人體,像在自然界一樣相互變化、相互制約,形成正常的人體生理,此即“氣化學說”。”
? ? ? 《四圣心源白話解》導讀將其所述關系歸納為兩圖(圖1,圖2)。一是“五行運動生理模型”,二是“基于五行、六氣理論的生理模型”。前者是黃氏脾胃為核心的“氣化學說”之“一氣周流”圖示表達;后者是以前者為核心,“參合六氣,將風、寒、暑、濕、燥、火納入五行之中,”表現了臟腑、能量(即寒、熱、溫、涼四性)、五行、六氣、氣機(升、降、浮、沉)及氣態(精、神、血、津)的對應關系。
? ? (二)五行六氣模型方藥圖
? ? ? “基于五行、六氣理論的生理模型”展示了醫理與藥理的相關聯系,將方藥解析直觀化,強化了方藥的醫理思維。這是程傳浩先生解釋《四圣心源》的特色與貢獻。本文將“基于五行、六氣理論的生理模型”簡稱為“五行六氣模型方藥圖”。
? ? ? 圖由上下中左右方塊拼成十字形方格。中間方格分有左右,左為脾方格,在為胃方格;中間方格之上為心方格,可分有上下;中間方格之左為肝方格,可分有上下;中間方格之右為肺方格,可分有上下;中間方格之下為腎方格,可分有上下。五臟方格可標有臟腑、五行、六氣、四性、氣機、氣態等內容。脾方格包括脾、土、濕、升;胃方格包括胃、土、燥、降。肝方格包括肝、木、風、散、溫、血。心方格包括心、火、熱、浮、長、神。肺方格包括肺、金、燥、降、涼、收、津。腎方格包括腎、水、寒、沉、藏、精。程傳浩先生指出,“在“五行六氣”模型生理基礎上,任何一種疾病都可以在此模型(結構、框架)下得到合乎“原理的”(“自洽的”)解釋”。
? ? (三)五行六氣模型方藥圖解析案例
? ? ? 在程傳浩《四圣心源白話解》一書中,對《四圣心源》的方劑(除“六氣治法”六個方藥)進行了“五行六氣模型方藥圖”解析,列出了方藥方陣及變化圖。?
? ? ? 例如,中氣之治“黃芽湯”。
1.方劑:黃芽湯
藥方:人參三錢 甘草二錢,炙 茯苓二錢 干姜二錢
服用:煎大半杯,溫服。
2.方解:中氣之治,重陽補火,則宜人參、干姜;培土瀉水,則宜甘草、茯苓。如果有心火上炎,慌悸煩亂,則加黃連、白芍以清心。如果腎水下寒,遺泄滑溏,則加附子、川椒以溫腎。如果肝血左郁,凝澀不行,則加桂枝、丹皮以舒肝。如果肺氣右滯,痞悶不通,則加陳皮、杏仁以理肺。
? ? ? 四維(肝、心、肺、腎)之病,另有專方,黃芽湯為四維之根本。
3.黃芽湯方陣及變化圖分布及意義:脾方格:人參、甘草、茯苓、干姜。肝方格:(桂枝、丹皮)。心方格:(黃連、白芍)。肺方格:(陳皮、杏仁)杏仁。腎方格:(附子、川椒)。
? ? ? 中氣調理在于崇陽補火,培士而制水。方用人參補益中氣,使中清氣上升,干姜大辛大熱,溫脾中之陽,陽盛則濕去;茯苓淡滲利濕,治脾虛所生之水濕,甘草甘溫益中,土盛則制水,調和諸藥。諸藥合用,以奏益氣溫中、祛逐寒濕之效,用于脾陽虛而生寒濕,清陽不升,濁陰不降,中氣不能轉運之證。
? ? ? 脾濕中氣不運是人體氣機樞軸清陽不升,濁陰不降,陽升陰降不順暢,氣機樞軸不利是中氣不足根本。因此,黃芽湯以四味藥為主,如肝氣郁,(肝方格)加桂枝、丹皮,助陽左升;如肺氣滯,(肺方格)加陳皮、杏仁,理陰右降;如心火上炎,(心方格)加黃連、白芍,清心泄火助陽斂降右轉;如腎水下寒,(腎方格)加附子、川椒,溫腎逐寒推陰上升左轉。黃芽湯及變化立足“中氣升降,是生陰陽,陰陽二氣,上下回周。陰位于下,而下自左升,則為清陽;陽位于上,而上自右降,則為濁陰。”以便人體中一氣周流,氣機順暢。
? ? ? 例如,“治太陽寒水法”之苓甘姜附湯。
1.方劑:苓甘姜附湯
藥方:甘草 茯苓 干姜 附子
2.方解:苓甘姜附湯主治太陽寒水的病變。太陽寒水之病寒,多指腎水(癸水)之寒而非膀胱之水(壬水)之寒。故方用附子溫腎陽而祛陰寒;寒水盛侮土,脾虛則濕盛,故以茯苓健脾滲濕,干姜溫中散寒,甘草補脾氣而培土。本方以散寒為主,著重在于腎、脾二臟。
3.苓甘姜附湯方陣及變化圖分布及意義:脾方格:甘草、茯苓、干姜。腎方格:附子。本方是固守脾土,兼利寒濕,溫補腎陽。以甘草、茯苓固守中土,兼利寒濕;又以干姜、附子復燃坎陽,則癸水回暖。“以丁火化于癸水,故少陰之藏,最易病寒;壬水化于丙火,故太陽之府,最易病熱。”太陽膀胱寒水(壬水)之病,最易化火而生濕熱,因為膀胱之寒水根于太陽小腸之火(丙火)火,又受中焦脾濕的影響,合化為濕熱。若壬水病熱,當用梔子、石膏之類清利濕熱即可,(肝方格,下)加枙子,枙子輕清上行,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泄熱利濕,清肝血心熱;(肺方格,上)加石膏,清熱瀉火,清肺涼胃,收斂清氣分實熱。
? ? (四)疾病證候與方藥配選
? ? ? 《四圣心源》一書中有130多方藥,其中“六氣解”和“勞傷解”兩篇方藥參照《四圣心源白話解》中“某湯方陣及變比圖”歸類分析“五行六氣模型方藥圖”有下列情況。
? ? ? ? 脾方格有:人參、甘草、干姜、茯苓、黃芪、白術、黃土(灶心),胃方格有:半夏、砂仁、橘皮。肝方格有:(上)桂枝、當歸、熟地黃、首烏、(芍藥),(下)丹皮、何首烏、白芍、鱉甲、丹參、阿膠、(麥冬)、黃苓、發灰、梔子、挑仁、地黃。心方格有:(上)黃連、(白芍),(下)牡蠣、龍骨。肺方格:(上)陳皮、杏仁、(麥冬)、玄參、(芍藥)、貝母、柏葉、茅根、(五味子),(下)五味子、(芍藥)、(麥冬)。腎方格有:(上)澤瀉,(下)附子、川椒、蜀椒。
? ? ? 上述方藥配選涉及四十一味中藥,中藥處于方格位置反應了其藥性與作用,體現了方藥整體功能的形成(參見(三)中“黃芽湯”和“苓甘姜附湯”)。不難看出,脾方格、胃方格、腎方格的中藥相對穩定,肝方格、肺方格的中藥有左右交錯和上下交錯等出現。具體分析(嘗試)如下,
? ? (1)芍藥:肺方格(上)有玉池湯、下氣湯、金鼎湯,肺方格(下)有仙露湯、地魄湯、白芽湯。還有肝方格(上)有寧波湯。
? ? ? ? 玉池湯中“芍藥以酸斂寒涼之性而清郁熱、柔肝熄風”。下氣湯中“芍藥、五味子酸斂肺氣”。金鼎湯中“芍藥味酸而收斂膽經相火”。仙霞湯中“芍藥涼肝并能斂肺”。地魄湯中“白芍斂相火”。白芽湯中“如果相火過亢,就應當加黃岑,倍用芍藥”。寧波湯中“桂枝、芍藥涼肝疏肝”。
? ? ? 芍藥:苦、酸,微寒。歸肝經、脾經。養血柔肝,緩中止痛,斂陰收汗,平抑肝陽。
? ? ? 芍藥(通常為白芍,白入肺)寒涼斂肺氣收汗降陽為(肺)上(陽),清相火斂陰為(肺)下(陰)。清血熱,涼肝疏肝為(肝)上(陰)。
? ? (2)五味子:肺方格(上)有下氣湯、兔髓湯,肺方格(下)有仙露湯、白芽湯、地魄湯。
? ? ? 下氣湯中“芍藥、五味子酸斂肺氣”。兔髓湯中“五味子斂肺生陰”。仙露湯中“五味子斂肺養陰”。白茅湯中“咯的血顏色鮮紅,雖然中焦濕盛而胃氣上逆,但上焦肺中是有熱的,自然要在瀉濕降逆的方中加清肺藥物”物。地魄湯中“五味子斂肺養陰”。
? ? ? 五味子:酸、甘,溫。歸肺,心、腎經。主治斂肺,滋腎,生津,收汗,澀精。有利于肺氣收斂入腎。
? ? ? 五味子斂肺陽氣下降為上(陽),清肺熱生津養陰為下(陰)。
? ? (3)麥冬:肝方格(下)有桂枝黃土湯,肺方格(下)白芽湯。
? ? ? 桂枝黃土湯中“阿膠、地黃、麥冬、黃芩能柔肝而清相火”。白芽湯中“稍加麥冬、貝母等藥物,以略微清下肺熱”肺熱。
? ? ? 麥冬:甘、微苦,微寒。入心、肺、胃經。清心潤肺,養胃生津。
? ? ? 麥冬甘寒養陰,疏肝清血熱為(肝)下(陰),潤肺生津為(肺)下(陰)
? ? (4)丹皮:肝方格(上)有靈雨湯、肝方格(下)有破瘀湯。
? ? ? 靈雨湯中“丹皮能疏暢肝木而行瘀滯”。破瘀湯中“丹皮、桃仁以活血化瘀”。
? ? ? 丹皮(牡丹皮):苦、辛,微寒。歸心、肝、腎經。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 ? ? 丹皮疏肝活血 ,疏肝氣暢為上(陽),活血化瘀為下(陰)
? ? (5)白芍:心方格(上)有黃芽湯,肝方格(下)有烏肝湯。
? ? ? 黃芽湯中“白芍以清心泄火而致降”。烏肝湯中“又加白芍、首烏滋陰而養肝血”。
? ? ? 白芍:苦、酸,微寒。入肝經。養血斂陰,柔肝止痛,平肝陽。
? ? ? 白芍清心泄火降陽為(心)上(陽),滋陰養血為(肝)下(陰)。
? ? ? (芍藥通常為白芍,書中有其區分,故分別討論。其歸經有肝、脾。《品匯精要》:"行手太陰、足太陰經。")
? ? (五)中醫的整體、系統與器的思維
? ? ? 人類對自身人體生命的認識是復雜且不完全的。有將人體生命現象由人體結構成分決定的觀點,重視人體解剖結構和組織化學成分的意義;有將人體生命現象看作若干具有一定功能的部分形成的整體表現。部分隱藏著整體,整體反映部分。脫離整體的部分是沒有意義,沒有部分的整體是不存在。也就是說,人體生命現象如何理解?與人類怎樣認識是分不開的。 前者認識觀是現代西醫的觀念,后者認識觀是古老中醫的觀念。實踐證明,對人的健康與生存而言,兩種不同的認知體系都有其價值,但是思維上存在相互不融合。這種現象的出現,肯定不是“人體生命現象”有問題,而是人的認識方面的不足。
? ? ? 《四圣心源白話解》之導讀指出,“五行不但是構成物體的五種“元素”,也體現了事物(系統)運動變化的基本規律。這一系統,在中國傳統哲學及中醫學中,被稱為“器”。《素問.六微旨大論》指出,“器者生化之宇”,…。“器”的“生化”,即指一個系統在一定時間、空間內的運動變化。”“國人認知事物的思維方式,多先立“模型”,從整體把握,即所謂“整體觀”。如《內經》就多以天地四時的陰陽變化為系統模型,以此來定義人體五臟的功能,即“藏象學說”。”
? ? ? 從上述論述中,不難看出“整體、系統、器、功能、模型”等詞語對中醫認識有著重要意義。模型是系統功能構成的認識圖象,功能是系統表現的概括。在人認識事物中,將發現的規律或現象解釋建立在概念構建的模型之中,這是科學理論認識表達的特征。新的科學理論的建立與發展,提出新的模型是其標志。西醫理論不斷更新也就是如此。 因此,在上述詞語中,對中醫認識影響重大的是“整體、系統、器”。
? ? ? “器”字基本含意有三種。原意是指“用具”,是指用具實物。演繹意義有“人的度量、才干”,器度,如大器晚成,是指人有一定的知識,具備認知能力的程度。也指生物體結構中具有某種獨立生理機能的部分:器官。 “器者生化之宇”之“器”包括了人體功能描述和人對其的認識表達兩方面,用現代的語言來說,“器”就是生理“模型”。““器”的“生化”,即指一個系統在一定時間、空間內的運動變化。”人體系統在一定時間、空間內的運動變化,就是生理現象(變化)的認識描述,這種表達是通過“器”或在“器”中實現,所以“器”是人的認知表達,“器”是(認識的)“模型”。現代科學認識理論,構建認知“模型”是必備內容,因此,我們就不難理解“國人認知事物的思維方式,多先立“模型”,從整體把握,即所謂“整體觀””了。也就是中醫理論構建思維是符合現代科學理論基本觀念,表現出中華民族的先人具有嚴謹的科學思維。
? ? ? 從上論述,我們可以知道,中醫理論的構建是科學的,中醫科學性是不容置疑。西醫與中醫都是人類的醫學科學理論,為什么兩種醫學理論不相融呢?其本質的原因就在于對人體生理認識的角度不同,認識觀不同,思維也就不同。
? ? ? 本文受《四圣心源白話解》導讀中“基于五行、六氣理論的生理模型”啟示,探討了“五行六氣模型方藥圖”的運用及中醫之“器”與“模型”的認知問題,闡述中醫之醫理與藥理的一致性,澄清“廢醫存藥”觀點的錯誤,希望對大眾理解中醫有所幫助。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