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感動,是要遙遠的相似性。 ——霍金
一位女記者采訪科學家霍金:你這輩子有沒有被什么事情感動過?霍金很認真思考后回答:遙遠的相似性。
霍金在用空間加大這種相似的稀缺性。他可沒說緊鄰的相似性,這幅畫跟那幅畫,這個雕塑跟那個雕塑。就像人類一直以來都在茫茫宇宙中尋覓外星人,因為找到與地球相似的另一顆星球而激動不已。他感動的,是因為相似,戰勝了遙遠。
孤獨是一種可怕的天性,我們被造物主隔絕在天地的兩側,我們本來應該如孿生兄弟,卻只能遠遠遙望,甚至看不清對方的模樣。所以我們會用終生的力量拉近這種距離,還不是期待久別重逢時無以言喻的欣喜。
人類是極其孤獨的物種,也許人類一直以來向前推進歷史進程,就是在尋覓相似,擺脫孤獨,正如尋找其他的智慧生命體一樣。
我們每個人是孤獨的,侯孝賢《刺客聶新娘》中引用的青鸞舞鏡的故事,青鸞看到鏡子中的自己,悲鳴,終宵奮舞而絕。
每個人是不同的,如果和身邊的人差異很大,這就是孤獨的本源。一般人就會避免呈現出自己獨特的不同,培養和身邊人的共同特點,因為不被理解。
于是孤獨感產生了。
為了擺脫孤獨感有兩種方法,一種是苦苦尋覓那個遙遠的與自己相似的人;一種是收起自己的獨特,培養與身邊人的共同特質,并因此獲得相似而帶來的欣喜。
我相信,很多人會被霍金的這句話所感動。可是這種生命的自然平行,又有多少個人有那么幸運?如果真的那么幸運,你感動的是自己。
相似,即是不同!
我們一直在尋找和自己的相似的人,那個不用言語,一個眼神就能懂你的伴侶。我們都是有差異化的個體,即使有那個萬分之一的幸運能找到相似性,但也是不同。更何況我們大部分人只是普通人,沒有那份千萬分之一的幸運。
人通常都會覺得孤獨,本以為身邊的伴侶可以和我們相同的姿勢,相互取暖。可是高山流水遇知音,這種可能性實在是太小了。我們不理解,所以覺得孤獨。
我們的不理解,是因為我們覺得的伴侶不理解我們。可是從另外一個角度,我們又是否理解他?成長在不同的家庭背景的2個人,經歷不同,價值觀當然不相同。
我們總喜歡奮不顧身,把希望寄托在遙遠的地方,遙遠的未來,遙遠的記憶中的那份相似,可是這樣真的擺脫孤獨了嗎?大部分時候,我們都在一直等,在一直找,卻沒有嘗試去理解他們和改變自己。
理解不容易,改變更難!很多人會覺得,我改變了,就不再是我自己了,這是自私;一個人為了另外一個人去改變,去遷就,這是愛。
學會去理解和了解別人,培養和身邊人的共同特點,改變自己的看待事物的方法。其實,你還是你,你只是先邁出了第一步。只有靈魂間的觸動,感動他人的同時,也感動自己。
相似并不需要遙遠才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