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表現的深淺,綜合起來,有以下幾種:
1、由審美對象本身的結構之復雜度和其中各種相互作用力的強度去衡量。正如一個人的淺薄與深刻很容易通過自己的行為模式展示出來一樣,審美對象同樣可以通過自身結構的特征呈現其表現的深與淺。以雕塑、繪畫、音樂等藝術為例,怎樣才能使其結構充滿復雜的變化和多種力的互相作用呢?如杲偏于模仿和照相式再現,就會大大限制其中力的變換,因為一個首先考慮被再現物體形象逼真與否的作品,是難將人類情感的節奏、變化、重復、平衡對立等特征表現出來的。
在中國語言中,這種通過重復、兩極對立和比較(尤其是兩極之詞在域限和距離方面的比較),來增加表現性的例子,數不勝數。重復的語句如高高興興、服服貼貼、風風雨雨等,兩極對立的如山高水深、刀山火海、水深火熱、海枯石爛等,這樣一些詞語,都不是在描述或形竊某些客觀事物,而是表達情感所要達到的深度。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定會涉及重復、變換以及幾種相互對立的力量之間的相互作用等等。也只有這樣,才能把深刻的情咸呈示出來。
2、由審美對象的簡化程度去衡量。這里的簡化,并不是簡單,因而不是復雜的對立面。簡化的真正含義是,刪去一切多余之筆,僅以洗煉、簡潔和有力的筆觸和圖式,直透人的情感的深層。有些藝術形式,尤其是達到爐火純青的藝術形式,其結構乍一看相當簡單,但仔細揣摩,卻覺深不見底,這樣的藝術,不叫“簡單”,而叫有“深度”。世界上有很多事物(包括人),它們讓人一看而知是非常淺薄的,造成淺薄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構成它的絕大部分畏多余的。我們知道,在戲劇表演中,如果表現一個人的淺薄,最好讓他亂說一氣,而一句話又說不到點子上。而深刻的人往往不多說話,但只要說出一句,便很有份量。藝術同樣如此。
歷史事實一再證明,凡是成熟的藝術家,其作品都是簡化的。簡化就是抽象化和典型化。愈是簡化的東西,表現人類感情就愈普遍,因而看上去就愈深刻。
3、衡量表現深淺的第三個標志是怪誕性。
行為怪誕的人不一定是深刻的,但深刻的人大都有點幾不入俗流。大事清楚,小事糊涂,大概是深刻的人的一個經常性標志吧!一個深刻的人,往往縱觀全局,不拘小節,在他人十分看重的事,而他卻無所謂,甚至糊涂,而他人無所謂的事,他卻高度重視??傊采羁痰娜?,都有擺脫慣性,不入俗流,看上去與別人格格不入,實則己進入更高的精神境界。
造成這種人行為怪誕的主要原因,是由他的特珠經歷造成他的特殊生活方式。曲折痛苦的經歷和壓抑的環境,往往能激發人的創造潛力,使人進入自我意識的徹悟狀態,這種狀態會使他經常沖破已有的意識形態框架,伸展刻更新的領域之中。
某些經歷過曲折和艱險的人,總有一些奇異的想法與普通人有距離感。
這種怪誕性,是藝術表現進入特定深度的標志。
4、由怪誕性滋生出一個性質,即難于理解性。
5、表現相對于再現的優先性。所謂“表現優于再現”,就是將一件作品的表現性質置于突出地位,而使其再現的東西為表現服務。
在藝術中,欲想達到深刻效果,就要將事物的尋常形象加以變形或使其模糊,在“似于不似”的狀態中將某種與內在情感同形的力度變化展示出來。
(注:《審美心理描述》己將與文學創作有關的主要元素節選至此,若想得到更深透的理解和多學知識,請購買原著。另言,若不想購買此書,最好把我節選的幾篇收藏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