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自律?
所謂自律,就是主動要求自己以積極的態度去承受痛苦,解決問題。
為何要自律?
人生苦難重重,我們會不斷面臨各種問題和痛苦。遺憾的是,大多數人卻不愿意正視人生的苦難,他們一遇到問題和痛苦,不是怨天尤人,就是抱怨自己命苦。事實上,如果不顧一切地逃避問題和痛苦,不僅錯失了解決問題、推動心靈成長的契機,而且還會使我們患上心理疾病。
解決人生問題的關鍵在于自律。人若缺少自律,就不可能解決任何麻煩和問題。在某些方面自律,只能解決某些問題,全面的自律才能解決人生所有的問題。
如何自律?
想要做到自律,需要堅持四個原則: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忠于事實、保持平衡。
推遲滿足感
推遲滿足感,就是不貪圖暫時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對問題并感受痛苦;然后,解決問題并享受更大的快樂。在充滿問題和痛苦的人生中,推遲滿足感是唯一可行的的生活方式。
A小姐上班的第一個小時里,總是先完成容易和喜歡做的事,而在剩下的六個小時里,面對那些棘手的差事,總是盡量回避,工作也就拖延下來了。而如果改變一下次序,上班時先強迫自己去解決那些棘手的差事,而在剩下的時間里,工作就變得相對輕松了。一個小時的痛苦,加上六個小時的幸福,顯然要比一個小時的幸福加上六個小時的痛苦劃算很多。
承擔責任
不能及時解決自己面臨的問題,這些問題就會像山一樣橫亙在我們心中,阻礙心靈的成長和心智的成熟。我們必須面對屬于自己的問題,這是解決問題的基本前提。
當責任感出現問題時,大多數人所患的不是神經官能癥,就是人格失調癥。神經官能癥患者為自己強加責任,與外界發生矛盾時認為錯在自己,讓自己活得痛苦。人格失調癥患者則不愿承擔原本屬于自己的責任,與外界發生矛盾時把錯誤歸咎于別人,讓別人活得痛苦。只有通過大量的生活體驗,讓心靈充分成長,心智足夠成熟,我們才能夠正確認識自己,客觀評定自己和他人應該承擔的責任。
為個人行為承擔責任,難處在于它會帶來痛苦,而我們卻想躲開這種痛苦。但是,如果你不去直面問題、解決問題,問題就會永遠存在。作為成年人,一生都充滿選擇和決定的機會。接受這一事實,就會變成自由的人;無法接受這種事實,就會永遠覺得自己是個犧牲品。
忠于事實
我們越是了解事實,處理問題就越是得心應手;對事實了解得越少,思維就越是混亂。虛假、錯覺和幻想只能讓我們不知所措。我們對現實的觀念就像是一張地圖,憑借這張地圖,我們才能了解人生的地形、地貌和溝壑,指引自己的道路。繪制人生地圖的艱難,不在于我們需要從頭開始,而在于需要不斷修訂,才能使地圖的內容準確翔實。抱著殘缺的人生地圖不放,與現實世界處處脫節,這是不少人的通病,也是造成諸多心理疾病的根源。
我們必須忠于事實,盡管這會帶來暫時的痛苦,但遠比沉湎于虛假的舒適中要好。
完全忠于事實的生活到底意味著什么呢?首先,它意味著我們要用一生的時間進行不間斷地嚴格地自我反省。自我反省對于我們的生存至關重要。反省內心世界帶來的痛苦,往往大于觀察外在世界帶來的痛苦。實際上,認識和忠于事實帶給我們的非凡價值,將使痛苦顯得微不足道。自我反省帶來的快樂,甚至遠遠大于痛苦。
忠于事實的生活還還意味著我們要敢于接受外界的質疑和挑戰。逃避挑戰是人類的本能,但不意味著它是恰當對的,也不意味著我們無法做出改變。只有接受挑戰才能得到真正的安慰,心靈才能獲得治愈和成長。
一個人越是誠實,保持誠實就越是容易,而謊言說得越多,則越是編造更更多的謊言自圓其說。敢于面對事實的人,能夠心胸坦蕩地生活,不必面臨良心的折磨和恐懼的威脅。
保持平衡
自律是一項艱苦而復雜的任務,需要足夠的勇氣和判斷力。既要追求誠實,也要隱瞞部分事實和真相;既要承擔責任,也要拒絕不該承擔的責任;既要學會推遲滿足感,先苦后甜,又要盡可能過好當前的生活。自律本身需要把持得當,即保持平衡。
要讓心智成熟,就得在彼此沖突的需要、目標和責任之間保持微妙的平衡,這就要求我們不斷自我調整。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則就是“放棄”。放棄某種心愛的事物或是自己熟悉的事物,必然會帶來痛苦,但這是心智成熟所必需的。適當的放棄有時會帶來新生!
反觀自身:
我是一個遠遠不夠自律的人。“及時行樂”成為我生活的常態,推遲滿足感會讓當下的自己感到痛苦。我是神經官能癥和人格失調癥的復雜體,不能很好的分清哪些責任應該是自己承擔的,哪些是該拒絕承擔的。有時候會自我麻痹,會有謊言,不算是忠于事實的人,渴望迎接挑戰,又害怕面對挑戰。保持平衡對我來說就更困難了。
知易行難,自律這條路必然會走得很艱辛,可人生就是一個不斷面對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