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即將參加高考的考生家長,我們常常相互安慰,快了,還有一年就要“解放”了。隨著高考結束,家長也往往抱著“被解放”的心理,舒了一口氣,從此家回歸平靜,父母終于回歸到了正常的社交生活,同時父母在接下來的時間里也將度過養育孩子以來最舒心的4-5年。
?幫助孩子走向美好人生是我們所有家長的心愿,但教育終止于高考嗎?結束了么?抱著一種被高考“解放”的心理,這本身也顯示出你對當前學校教育充滿了抱怨,但請問你愿意走出來嗎?走出來的突破口在哪里?
關于目前教育的缺失,與其抱怨教育環境遠不如自己深刻反思,我們像押寶一樣,把所有的東西都押在孩子身上,結果也將自己裹挾進了一場拼智力的競賽中,遠離了教育的本源 ,我們應該教給孩子的是認知技能還是非認知技能?
現實中,我常常看到,在20歲這個發光的年齡,我沒有看到更多的蓬勃的朝氣,懶散、無聊、無趣、沒有很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充斥在生活中,對新環境的恐懼,懼怕挑戰,恐懼社交等等。
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孩子大了就懂了,尤其是兒子,可你考慮過嗎,孩子得走多少彎路?你也還要在其中度過多少煎熬的日子?絕望的日子?心碎的日子?
看著他蹉跎,你沒法不心碎!因為
今天的生活是你三年前的選擇,而今天的選擇,將決定你三年后的生活。
是誰決定了孩子現在的生活?是父母的養育方式,是父母教育的心態,是父母對教育的思考。
什么將決定孩子未來的生活?是性格,是樂觀、勇氣、好奇心、專注力、自信,自我約束力,與人合作,情緒控制等等優秀的性格特征。
性格決定命運,現實生活不停的上演這樣的“前半生”和“后半生”的劇情。
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是有緣由的,找到那個最本質的東西,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最近在看保羅·圖赫《性格的力量》這本書,我常常為書中列舉的教育工作者,心理學家長達數十年追蹤研究的精神所折服,為他們的科學精神所折服。
作者說,這些研究者
在看到年輕人為自己創造挑戰,為了尋求更好的前途而甘愿做出痛苦的抉擇,并跳出幾乎不可逆轉的宿命陷阱,我感到一陣由衷的敬佩且充滿了希望。
這些科學研究告訴我們:
那種對年輕人實現成功至關重要的性格力量不是天生的;
它們不是好運氣或好基因的產物,不會神話般地降落在我們的身體里;
我們中的其他人,或者說社會整體,都可以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去影響兒童的成長。
我愿意!
在接下來的時間里,我會把學習的所思所想進行整理,也算是對自己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