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深入閱讀之講課篇:
一堂《青蛙和蟾蜍 好朋友》的備課讓我對于“深閱讀”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一個簡短的故事,簡單的節奏里蘊藏著重復的深入。那為了給好朋友青蛙想出一個故事在門廊里走來走去的蟾蜍,竟然想出了倒立、潑水、撞墻的舉動來,那份奮不顧身的友情在這樣的動作里體現出來,那么純粹,又那么深刻。
只是這樣溫暖的奮不顧身的愛,淺顯的閱讀是體會不到的。
一個“好朋友”的話題引入,從身邊的好朋友開始。我讓孩子們寫寫自己的好朋友,沒有設定任何。有的孩子描述了好朋友的樣子,有的則是敘說了與好朋友發生的故事,還有的用自己語言描述著自己對于好朋友的理解與感受。課堂上,猜猜他的好朋友。每一次都那么毫無懸念,孩子們對彼此那么了解,也許形影不離的那些時光都被小小班級里的每個孩子在意著吧。
帶著來自于生活中對于“好朋友”的新鮮感受,進入這本《青蛙和蟾蜍? 好朋友》。從封面到作者,再到目錄,對于書冊知識的了解讓孩子們的閱讀更有趣味,同時也更隨性些。五個獨立小故事,可從自己喜歡的任意故事開始讀起。
進入故事的過程,也是進入角色的過程。在講述故事時,幾個問題的設計是為了讓孩子們進入蟾蜍的角色里。比如,蟾蜍為什么到門廊走來走去?蟾蜍為何要倒立?蟾蜍為什么要往自己頭上潑水?蟾蜍為什么要撞墻?問題的思考過程也是進入角色的過程,更是進入故事的過程。也許答案不重要,但探索的過程才是重點。但到底為何呢?其實就是為了想出一個故事來,但其中的緣由自然與實際生活有關了。到門廊走一走,也許外面的事物會讓自己產生靈感。為何要倒立?有的孩子說想要讓腦袋里的故事倒出來,還有的說讓血液集中到腦袋,這樣就能想出個故事來。那為何潑水呢?自然是想讓自己清醒點,也是為了想出個故事來。撞墻的舉動,雖然讓人出乎意料,但也只是心急的蟾蜍的沒辦法的辦法了。
進入故事的過程,借助于學生進入的蟾蜍的角色里。體驗的進入是初步,情感的進入才是深入。體會蟾蜍行為的越來越暴躁,心情越來越著急,進而從體驗的世界走入蟾蜍的感情世界。講故事從講出來、講完整到講得有感情。思維可視講故事讓孩子們借助于書中插圖講出故事來,輕松實現讓孩子有了講故事的成就體驗。接著,拾級而上提供給孩子們更深入的講故事方法——創造生成講故事,具體方法是提供了合理想象,加入表情、動作、對話等形式,讓故事在文字中體會,如此理解后給文字注入了情感,故事就有了活力、感染力。
故事的講述是表達,更是生成。那些富有感染力的故事講述,對于講述者而言更是深入。所以,越是簡單的故事,越是得用這樣的方式深入下去,因為深入的過程就是內化的過程,也是孩子們觸碰到思維、情感的高級體驗的過程。從這個角度來看,讀這樣的書反而下的是慢的功夫,不求讀完,是慢慢咀嚼,等著孩子們反復回味。
有些故事在童年的最初放入心頭,就如同種下一粒種子。恰如這堂課,我教給孩子們詞語——奮不顧身一樣。小小的年紀的他們也許并不懂得:奮不顧身的愛是那么的珍貴。但是它曾經進入過這樣的故事里,進入到這樣的角色里,那份奮不顧身的愛同時也滋養了他們小小的內心。有些感覺說不出來,但慢慢去體會,也是在慢慢在滋養。從這個角度體會“書香浸潤”也是最貼切的吧。
如今的孩子花費太多的時間去識字、讀書、口算,卻很少有人告訴他們如何跟最親密的朋友相處。我想生命里那些最重要的事情反而是無人能教、無人會教的。只是那些經典的兒童文學作品用一個個故事讓這些不至于空白,讓童年的孩子有機會經驗人格之獨立,然后借由閱讀走向人格的豐滿。只是這個過程,我們教育者決不能甩鍋,說一句:讀就行了。有的時候,我在想那些真正的人格有魅力的人童年到底是如何的樣子呢?物質匱乏至此,他們到底憑借著什么成為一個幸福有趣味的人呢?最后的答案是他們的父母就是如此,曾經的年代里每個成人挺立成大人的模樣,那份人格的獨立的影響是真實的,更是有力量的。如今,我們這一代人很汗顏,的確在獨生子女的時代里活成了“大公主”“大王子”的模樣,所以社會價值崩塌、教育系統扭曲,說到底影響至深的是孩子。在如此背景下,深入的閱讀是人格獨立與完整的最迫切的選擇,而親子閱讀的過程卻是父母與子女攜手一起走向人格獨立的過程,是一起長大,更是一起成長。因為身體成長的我們確確實實是需要人格的再次長大的。
2、深入思考之循環日記篇
循環日記的最初以教師評價為主,教師評價從孩子視角入手,發掘孩子視角的獨特、可愛、有趣之處,及時捕捉,予以表達肯定。這個過程是對兒童發現的再次發現,認肯與鼓勵是不斷強化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強化,更是在認肯兒童視角,鼓勵兒童用自己的方式發現自然、發現生活。除此之外,適當的問題設計讓兒童的思考更深入、表達更完整。比如,做的壽司好吃嗎?你看見了什么?再比如,接下來發生了什么呢?
當然課堂講評環節是更重要的環節。從一開始的常識糾正,比如日記的格式、標點符號的使用,到最近的拼音濫用、他與它分不清等等。文字使用的基本功夫隨著孩子們表達需求的提升,也慢慢顯露出來,只是顯露的過程更是學習的過程。
更為隱形的是摸清孩子們內心世界的脈絡。比如最初,日記的寫作到底是一個任務,如何從被動到主動呢?我以兩個方式去推動,一是略有裝飾的書寫紙,雖然價格不高,但在孩子眼中卻是至高的鼓勵。二是日記匯報,用聲音洪亮的匯報方式讓孩子體驗大聲說出來的感覺,這個體驗的過程就是深度被認同的過程,同時孩子在集體中勇敢表達的自信心得以錘煉形成。很多家長反饋,孩子更有信心了。其實信心是實力被發現后的呈現,根源不在于機會,而在于他本身就有,而教育者的功能是發現,然后給予機會。用寫作推動表達,孩子們的成就體驗豐富且飽滿。慢慢的,這種任務性從別動到主動,孩子這種主動還因集體環境下的那種趣味被發現后的快樂,孩童視角帶給同伴們的那份體驗是活潑的,那是小世界里的趣味?;蛘哒f,這樣的方式是參與了小世界的方式,用日記表達的方式觸碰孩童世界的趣味的同時,也觸碰到了孩童世界的小困頓、小迷茫,甚至是小誤區。及時引導,就是抓住了教育最好的時機。從這個角度說,與其說循環日記的講評是教師的發現引導,不如說日記寫作是我理解與進入它們世界的橋梁。
教育者的進入,是教育發生的一切前提吧。最初的最初是以教育者自居,慢慢跟隨孩子們走入他們的世界,才發現教學相長的智慧。
評價從師評也慢慢走向了生評。在教師批閱的基礎上,我提出三個標準:美麗、意義、有趣。有小組內輪流閱讀,討論評價小組內符合此三項標準的同學作品。班級交流環節時,需要推薦是誰符合哪個標準,并闡述理由。這個環節的設計是引導孩子們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思考,借助于我提供的標準,慢慢走向發現的思考里。他評的過程更是自我選擇的過程,指導孩子們記錄時的參考標準。從一開始的隨意到如今的主動發現。
從樓頂上長出來的對樹的好奇,到一個瓜瓜的發芽,再到捕魚的樂趣,這萬千生活的趣味在我們師生的心田扎根,正如結繩記事一樣,慢慢積攢的就是幸福的質量,獨處一人時,令人心安。
還有那些流動于孩子們與老師們之間的故事,讓我們的課堂開心到飛起來。記得這篇高跟鞋,是我推薦的,討論時,趙老師推門而入,我們集體大笑,趙老師一臉萌萌的樣子,我門笑得更開心了。第二天就收到了桉苒的日記,記錄的就是我,第一句就是:我們畢老師不穿高跟鞋,只是她的聲音很動聽,動作很優雅。哈哈哈,太可愛了,有木有~我想語文教學難得的是工具與人文的統一。當真正實現時,課堂變成了生活的提升,而生活又成了課堂的延伸,彼此共生。
3、深入閱讀之如何讀書
這個周的讀書課,從語文園地三而來,積累詞句是一門需要下足時間的功夫,對于二年級孩子而言就像打地基一樣重要。晨起,從書架里拎出了《遇見一個人》這本書記錄的也是最多的,各種符號紛繁復雜,是我自己摸索出來的得心應手的符號,還有大片的批注。讀了兩遍的書,拿在手中,有種珍視的感覺。
課堂上,我告訴孩子們讀書也是有等級的,從讀完到讀深,是如打怪升級一般。拿出了這本讀過的舊舊的書,我跟孩子們說:這本書從書店買來時潔凈的樣子都一樣,但在老師的手中待過了,就成了這個樣子。如今這本書只屬于我,也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只因里面有我與作者對話的痕跡,也有我思考的痕跡。當然這段話純粹是我的單方面感嘆了,沒顧得他們懂不懂,哈哈。也許現在他們不懂,未來能懂呢~所以,課堂也不必陷入有用的字字珠璣的僵局,講那么幾句他們聽不懂的,未嘗不可哈。
介紹我的讀書方法,從圈一圈、抄一抄、記一記,我跟孩子們說最初老師也下過這樣的笨功夫,還整段整段摘抄著書中的語句呢。抄完不是目的,抄是用來記的,所以閑來多翻一翻,試著多讀幾遍記在心頭才是需要下的功夫。
昨天的課孩子們體驗了圈畫與記錄,并要求用昨天課堂上圈畫、摘抄的方法閱讀,記錄一篇筆記。今天課堂上,昨晚的讀書筆記,孩子已經備好。我問:誰能背得下來昨晚的筆記內容呢?兩個孩子舉手,背得三個詞語很順暢,句子有點磕巴,我提示,竟也順利背下來。我知道孩子把我的話聽進去,并開始做了。大大的獎勵送給兩個孩子后,其他孩子也默默行動起來,幾個甚至出了聲,幾個孩子也紛紛舉手,也順利背誦下來了,畢竟每天的三個詞一個句子也并不多。重要的是讓每個孩子行動起來。知而能行才是重點,這也是我在課堂之中讓他們如此做的原因。
在記的基礎上,其實還可以思考。我給孩子們看我的批注,這些批注就是我在閱讀時的思考,給孩子們看,他們自然是看不懂,但他們知道了,原來比簡單的圈畫更高級的讀書就是批注,這當然可以種下種子,有能力夠得著的孩子也可以做起來,為高年級的深度種下個種子吧??春⒆觽兣d致挺高,我就給孩子們看了我的讀書記,當給孩子們看到我寫的《狐貍的錢袋》的時候,他們頗為興奮,因為他們好多讀過這本書。我建議到,其實讀完一本書可以試著把自己的感受寫一寫,寫到循環日記里,老師就能看到。我還拿出來了藝瀟寫過的一篇《長津湖》觀后感,孩子們若有所思。
接下來就是實戰環節,在讀書中落實讀書方法。在孩子們閱讀時,也慢慢發現了問題,比如有的孩子拿出了全套的彩筆,我及時引導這不是美術課,也不需要把書圖畫的五彩繽紛的。如果確乎喜歡,一兩支記號筆就可以了。重要的還是自己順手的符號,比如小紅花、圈一圈、框一框……
教室里有一種安靜在浮現,孩子們用剛剛學到的方法讀著書。我知道此刻讀書成了配角,他們在想方設法用上我教給他們的方法,這也許就是一個從生到熟的過程吧。不妨給他們時間,有一個人在做,就會有十個人跟,這也是一個一起走的過程,不急不急的。
去接女兒放學的路上與美麗的夕陽相遇。第一次接到女兒后,我興奮告訴她我們去看夕陽,只是那短暫的幾分鐘,再看夕陽不在,天色忽然暗了下來。感慨夕陽無限好的惋惜。
第二次在遇到,我就靜靜看著留在心頭。只希望這紅綠燈再慢點,哈哈。
車到山前必有路,如今看來,并非路在心中,而是目標在那里,然后我們走著走著,自己腳下延伸出來一條新路,這條路通向心間,心間自是百花盛開獨一景吧。一年級的閱讀之路是開始,也是體驗。如今的閱讀寫作之路,是深入,更是扎根。
感嘆這條深入之路,是孩子們帶領的一步步的腳踏實地。一年級里的探索,是從興趣到習慣的養成之旅。而二年級的思考源自于家長的答疑解惑,才深思二年級這條路該是深入下去的爬坡。有了方向,那么就有了行動。這是我教給孩子們的,卻又是孩子帶給我的新的方向與動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