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
大家好,我是白宸東,是一名瑜伽老師,今天給大家帶來的分享是: 《五維教練體系即是一場瑜伽修行》
OM~
讓我們完全的臣服,認為所有發生的都是最好的。
讓我們做到完全的不執著,不執著于色、聲、香、味、觸、法。
讓我們完全的進化,凈化我們的身、口、意。
上面所發的這段話呢,是我們平時上課時瑜伽培訓時啊,第一句話。
大家看一看是否和我們的五維的精神很類似呢。
現在呢,我就從瑜伽的角度來探討一下。
瑜伽 ,簡要言之:即是通過對內在和外在的練習,從不斷的覺知,到控制,自由,最后到內在世界和外在世界完美連接到過程。
外在,即最表層的行為
內在,涵蓋了思維 情緒 信念 自我覺察等諸多元素。
我們五維教練領導力體系中,神奇的將內外空間的連接,系統化的給出了對接方案,打造和諧正向場域,構架出完美的溝通。
培訓節奏
在瑜伽中,
用五駕馬車來形容我們自身。馬車本身就是我們的身體,你的自我就是你的乘客,我們的身體是受思維主導的,所以身體相對于自我及是客觀的存在。智性也就是你的主觀思維是主導你人生道路的車夫,韁繩即為你的情緒。
找到本我,我是誰?
今日關鍵詞:
行為 思維 情緒 信念 自我覺察
(它們相互的關系,講課時補充)
認識事物往往從表及里。
構建事物往往從內到外。
今天我們所要描述的順序,是:
(我是誰)自我覺察
信念
情緒
一、
讓我們講一下,我是誰,或叫做自我的覺察。
瑜伽中的自我:
要打造相信、積極、正向、改變的教練場域。就像打造一個道場一樣,讓客戶在這個場域里做出自己正確的選擇。這個道場一定會讓人感到舒服,愿意成為卓越的貢獻者。
類似瑜伽中的Yama:非暴力、不貪婪、不縱欲……
所以我們在這里強調:你的狀態一定是先行的。你要對場域有所感覺的話,你的教練的水平一定是上升一個新的臺階.
覺察:正念是透過覺察主動升起的另外一個念。所以帶著覺察的你才是真實的你。
方法:
覺察日記。
正念練習。
數呼吸。
覺察能量層級。
1、自我覺察,幫助我們洞察和堅守住的,是我們的身份。如果我們一旦趨向于乞討者,我們也會讓客戶成為乞討者。
如果我們保持趨向于貢獻者,我們才會真正的去欣賞這個人身上的卓越。
當我們欣賞到他人卓越的時候,他的卓越才能真正成為他自己卓越的貢獻者。
最終打造雙方都成為卓越品質的貢獻者的場域。
乞討一定會帶動乞討。
我們愿意追隨一個人,都是愿意追隨這個人的卓越品格,卓越的貢獻者才會產生這樣的影響。
卓越品格的貢獻者,可以通過發現美的眼睛,就像打卡去實現。
當我們成為卓越品格的貢獻者,你會發現你的信念將被調整。
所以這就是我們選擇身份的不同,我們產生的外在的行為的不同,他的底層原因。
能夠選擇身份的不同,需要充分的覺察。他能夠覺察此刻正在充當著乞討者的充分,才有可能從乞討者的身份當中解脫出來。所以一切的改變都源自于你看見他!有的時候我們會說:我們要做真實的自己。但實際上往往我們是在逃避。我們一定要生氣,那第三只眼睛去看到你自己?什么才是真實的你?我們經常會碰到一個哲學性的問題:我不是我,我是我的思維。那個擁有第三只眼睛能看到你現在是誰的,你那個才是真的你。當你是乞討者的時候,那個能夠在背后看著乞討者的你的,你才是真正的你。那個有覺察的你才是真正的你。所以這才是要去尋找真實的你。所以我們把這個稱之為第三只眼睛。
因為在瑜伽當中就提到了這第三次眼鏡,我們稱為眉心輪。
我們瑜珈的創始者希瓦呢,就是有眉心輪打開,甚至后來被神話的一個人物。
其實,其實中國的文化當中也有這所謂的第三只眼,西游記當中的二郎神,楊戩。我也是有第三只眼嗎。
那第三只眼就是高度的覺察啊,能夠看到自己的那第三只眼。這個背后的你就能夠洞察萬物,看透一切。
我們都知道有很多的修行人啊,是開了天眼的,所謂天眼,其實指的就是第三只眼。一個高度覺察的耶。這個需要不斷的去進化,去練習,才可以做到。
不是神話。
好,下面我們再探討一下,覺察。
2、覺察最終幫助我們,找到我們自己。哲學觀點當中,有三個經典的問題:你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這是門口保安最喜歡問的三個問題,是嗎?哈哈。
那我們探索其中一個問題的答案:我是誰。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獨特的卓越,創建這些卓越的就是我們的信念。而構建這個信念,你會構建比別人高的標準,別人很難達到的標準,所以當別人達不到這個標準,從而產生對應的情緒及沖突的行為。所以呢,我們會發現。我們到底是誰呀?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什么樣的自己???都是一個卓越的自己。
請問各位,我們過去有沒有發生和別人沖突的時候?當過去和別人發生沖突的時候,相信我們更多的感受到的是憤怒;但我們要求大家除了感受奮斗之外,還要感受憤怒背后的卓越對你的召喚。你為什么和別人有沖突,因為你太卓越了唄!哈哈!是因為我們會構建比別人更高的標準。
那問題來了,每個人都是卓越的,為什么有些人表現出來的是殺傷力呢?
你們每個人在面對自己是誰,自己的卓越這個問題當中還會再次面臨選擇。
面對自己是誰,我們會有兩種選擇:第一個是作為卓越的貢獻者,第二種是選擇我們卓越品質的乞討者。
乞討者每天都在想怎么樣,讓你成為我想讓你成為的那種人。怎么樣,讓你的世界成為我想讓你成為的世界呢?他會變得批判這個世界,而面對人呢?如果有管理權呢,他會有強烈的控制欲。如果沒有管理權呢,他會抱怨批評指責他。問題又來了,人喜歡被抱怨被控制被批評嗎?
而作為教練,往往會扮演著乞討者的身份,我們在可別人溝通的時候,經常受著,我們自己的理念去批評建議他人。我們都在用評判性的信念系統去評判,對方說的每一句話。因為有這樣的信念系統的構建,所以發現對方根本沒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回答問題,這個時候會不會有情緒???
卓越的貢獻者呢?都在看別人身上的優點和卓越。所以這個時候他的情緒發展是穩定平和的。他在創建一個好的教練的場域。在這個場域里面,他會想到怎樣會讓你鏈接到你自身的優勢,我要去產生更加有創造性的思考,從而表現出真正的教練的行為。
所以這就是我們選擇身份的不同,我們產生的外在的行為的不同,他的底層原因。
二、
信念
決定你的情緒的存在——信念。
什么是信念?在心理學中,對信念的解讀:是你認為的事實是什么?也可以說你認為的對錯是什么,善惡是什么?
每一個信念就會形成一個對應的情緒的開關。
打開了,這個開關,你的情緒就會出來。經常我們可以聽到有人這么說:你碰到了我的底線了! 什么是底線?信念就是你的底線嘛。
可怕的是,你的底線也太多了吧!我們會發現身邊有一種人,你都進不了他的身啊,因為他全身上下全是開關。所以很多人不喜歡和這類人在一起。
我們經常說人這一輩子啊,一定要有修行,那修行是什么呀?修得就是你信念情緒的開關。我們會發現有的人,隨著他的成長,他會越來越豁達。他為什么會那么豁達?因為他把很多情緒的開關給移除了。因為他修行了自己很多限制性的信念。所以這才是他豁達的真正的原因。
打造教練的信念系統
五維教我們怎么做?
一、教練都相信,人都是OK的。
績效等于能力減去干擾,那我們現在講的是:績效等于你相信。
在心理學當中的做過無數的實踐,都證明了他的有效性:人一旦感受到外界對自己有正向的期待的話,他一定會不遺余力地去達成他。所以這就是相信的力量。當我們和共同的客戶同在一起的時候。你要保持相信他是OK的。要用相信的方式去陪伴他。
我在瑜伽的培訓當中呢,經常會建議大家呢,看一部電影。這個電影呢,是美國的喜劇之王金凱利,他飾演的叫《好好先生》。它講述的就是一個窮困潦倒,事事不如意的人。再一次別人的演講當中聽了那個教練的話,他開始改變他的人生。那個教練對他說啊,你要對任何人都說好好好,英文就是yesyesyes,永遠不要說no。你將會改變你的人生。這個小伙子他聽了他從此呢,就開始做任何事情,首先說yesyes。最后,它的命運真的得改變了,若干年后,他又遇到了當初教他這種方法的教練。他非常的感謝這位教練。他把他的這個神圣的轉變了,告訴這位教練,這個教練非常的驚奇。這個教練告訴他,你居然信了,我都沒有做。我當初的演講只是說說而已。
這個電影英文名就叫《yesman》。所以,作為教練,相信他人是多么的重要。相信他人所產生的績效,可能超出你的期待。
二、人的行為背后有一個積極的意圖。
人們總是習慣于用行為去衡量別人,用動機去衡量自己。我們經常對別人像冬天般的冷酷,對自己呢,就像春天般的溫暖的。所以我們在這里邀請大家反過來思考這個問題,別人跟我們沖突的行為的背后有沒有他積極的一面?
三、人是有資源的。
人都有左右為難的時候,因為選擇本身是痛苦的,選擇就意味著只有放棄。放棄這一著要承擔著一定的痛苦。
人很多的時候要的不一定是一個答案,他想要的是對他選擇的支持。就算一個人不知道答案是什么,我們也一定要相信他可以知道在哪里能找到這個答案。人都是有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我們為什么要用問的方式,因為相信他是有資源的。
四、人都會為自己做出最好的選擇。
請問一下,在過往的時光中,我們有沒有經歷過哪些事情是被迫去做的?
生活和工作中永遠沒有被迫,因為這個被迫一定是當下,你最好的選擇。如果你有比他更好的選擇,你早就會選擇其他了,你還會讓自己承受這種被迫嗎?
所以人都會為自己當下做出最好的選擇,利益化最好的選擇。
所以,既然這樣,我們要把選擇權交給客戶,因為他一定會比你更了解他自己的情況,但是我們總是喜歡替別人來做選擇,決定。
要去相信,他一定可以做出最好的選擇,他一定比你更了解他自己當下的情況。我們在這里要表現出更多,對他選擇的尊重。
五、要去相信改變是不可避免的。
今天這個世界想要成功的人的百分比是多少?一定是百分百的。但是為什么很多人的改變沒有不夠快呢?那一定和前面的幾點有關系。
如果一個人他被相信,如果一個人能夠看到自己的資源,如果一個人總能鏈接到自己行動背后的積極意圖,如果一個人相信會自己做出最好的選擇,如果一個人總是會被尊重。
那么這個人的改變,一定是加速的。
三、
現在我們就來探索:情緒
什么又決定一個人的思維呢?是你的情緒模式。
情緒模式非情緒,情緒本身就是一種行為了!
大家還記得上面我發的那個圖片嗎。
那個被眼耳鼻舌身所牽引的那個韁繩,就是我們的情緒。
被情緒所牽制的只有是我們的思維,那個車夫。
那讓我們來關注一下情緒模式的話題,我們過去一定學習過非常多的關于情緒模式的話題,人和動物的一個區別在于面對刺激的時候,給予回應的方式是不一樣的。記的陳序老師有個很好的比喻:如果有一個人踩了你一腳,你會才回去嗎?應該不會吧?除非這一角,不是你的第一刺激,之前已經有別的事情已經在刺激你了,而這一腳你會做出反應。
一個人的情緒的產生有多快?大約0.36秒。太快了,他產生之后,直接決定你怎么看待這個問題。他會決定和影響你怎么看待這個事情,最后決定你如何處理這個事情?
控制情緒的方法:
在同樣的刺激物面前,為什么有的情緒波動,有的卻能泰然處之呢?這說明,外因是條件,內因是根據。要調節和控制情緒,關鍵在于提高自身的自制力。為此,我們必須加強修養,積極奮進,變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任何事物如果能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就會獲得不同的印象。
如果任何事情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看,能夠很好的運用教練信念系統。的原則去處理和與對方對話。我們將會得到不同的印象。所以在面對情緒的控制這個環節。最好的處理方法是從上一個環節找原因,找原因去找答案。就是打造好我們的信念。當一個正向的積極性的信念產生了。你的情緒一定是正向的,有積極性的。
就像一棵大樹,情緒就是那些樹葉。我們的信念就是樹干。而我們的自我,那個本我的覺察就是我們的樹根。當你有很扎實的根基,你的樹干自然會長得粗壯,你這樹葉自然會枝繁葉茂。所以如何去滋養我們的樹根。所以如何去滋養我們的樹根。
用正念要用不斷的覺察,去找到我們的位置,認識到我們是誰。樹立正確的信念,從而形成良好的正向的情緒。
我們的情緒就會決定我們擁有正向的思維能力。最終可以決定和影響我們的教練行為。
在瑜伽和佛家當中都非常提倡正念,還有正思維。
好了,我今天的課程呢,就講到這里,感謝大家,向你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