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育的途徑與形式》
摘記:
一、創設和諧氛圍。
創設和諧氛圍,是間接地進行心育,因為氛圍的和諧有利于心靈的舒展、愉悅,而從某種意義上講,學生具備了舒展、愉悅的心靈,教師的心育便成功了一半。所謂“和諧氛圍”主要指師生之間的和諧關系與班級內部的和諧環境。
1.建立師生和諧關系。
青春期教育是心靈對心靈的啟迪,精神對精神的感化,而離開了和諧的師生關系,“啟迪”與“感化”便只是教育者的一廂情愿。相反,如果教師對學生具有真誠的信任與尊重,學生就會感到一種人格的尊嚴,他們中自卑、自私、孤獨、膽怯、抑郁等心理間題的產生率就會大大降低;同時,如果學生對教師產生了朋友般的信賴,他們就會主動地向教師敞開心扉,訴說自己的喜怒哀樂,這有利于教師隨時了解學生的心靈,及時幫助他們解除心理煩惱。因此,班主任對學生的心育要從與學生建立和諧關系入手。
建立師生和諧關系,首先要端正學生觀。我們應認識到自己的教育對象是活生生的人,他們年齡雖小,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感情,有自己獨特而豐富的內心世界。師生關系不是皇帝與臣民的關系,不是警察與小偷的關系,不是醫生與病人的關系,而是平等、尊重、信任的朋友關系。其次,要注意平時與學生的感情投入與積累。要善于在與學生一起活動、一起神聊海吹、一起嬉笑玩耍中自然而然地感受他們的心靈。另外,教師還應盡量使自己具備“學生的心靈”——用“學生的大腦”去思考,用“學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學生的情感”去體驗,用“學生的興趣”去愛好…….教師還應充分理解并尊重學生的一些獨特的、奇妙的,甚至錯誤的想法,這并不是說教育者放棄自己的責任而一味遷就學生,而是要讓學生在自己的老師面前有一種人身安全感和思想自由感,不然,學生不愿對老師說真話,教師“教育”、“引導”又從何做起呢?
感悟: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多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可能會多一份對學生的理解和尊重,也是建立和諧師生關系的重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