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Dan Morgenstern是《Down Beat》和《Motronome》兩份雜志的主編,現為Rutger大學Newark分校的爵士樂研究所主任。該研究所致力于從各方面保存及促進爵士樂。Dan曾為大量的爵士樂唱片封套撰寫說明,為此他已獲得了四座葛萊美獎。他還著有大量爵士樂專著。作為一個爵士樂界廣受尊敬的作家及評論家,Dan的寫作及對爵士樂的熱情為不少爵士樂迷所仰慕。
原書介紹
The jazz story: An outline history of jazz。1973年發行的小書冊,已經停止出版了。這篇是1999年孫仲旭發布的第一篇譯文。
譯者 孫仲旭
校對
威玲旺卡Aileen (完整了流落在網上的不完全的殘本和斷篇,糾正了錯別字和錯譯。這篇Dan Morgenstern在1973年發表的29頁小文冊是非常有價值的。而且對中譯本來說這是孫仲旭的第一篇發表的譯文。如果流失了會很可惜。所以我整理了一下,在這里發布。)
爵士樂概述
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內,這種名叫爵士樂,具有顯著美國特色的音樂從默默無聞、起源于民間的音樂發展成為美國本土產生的最有份量的藝術種類。如今在全世界幾乎每個角落都有人聆聽和演奏它,爵士樂以多種形式呈現出繁榮景象,從根源布魯斯、拉格泰姆(Ragtime),經過新奧爾良爵士樂到Dixieland爵士樂、搖擺樂、主流爵士、比波普、現代爵士到自由爵士及電子爵士。令人驚異的不是爵士樂以如此眾多的形式出現,而在于其每一種形式都相當重要,都保持了自己的特色及獨具的魅力而流傳至今。如果要欣賞各種爵士樂,體會個中種種樂趣,就不能不需要擁有開放的態度,兼容并聽。
尋根溯源
爵士樂由民歌發展而來,有多種源頭,不易仔細考證。但它的根肯定是由黑人奴隸從非洲帶來的。他們從各自的古老文化傳統中撕裂開來,將民歌發展成為以歌曲講故事的一種新的交流形式。美洲的黑人音樂保存了大量非洲特色,節奏特色明顯,而且保留了集體即興創作的特點。這種傳統與新居住地的音樂一一大部分是聲樂——結合起來,結果誕生的不僅僅是一種新的聲音而是一種全新的音樂表達形式。
最有名的非洲—美洲音樂是宗教性的。這些優美動人的歌曲白人也聽,不過比鄉村黑人教堂里演唱的這類歌曲多一分上流社會的味道。今天人們所知道的福音音樂(gospel music)更準確地說是反映了早期非洲裔美洲人的情感力量及旋律感,而不是對本世紀起初十年中著名的Fisk Jubilee Singers的音樂中宗教性的繼承。
其它早期的音樂形式包括可以追溯到蓄奴制時代的做工歌曲、兒歌及舞曲,這些都成為重要的音樂遺產,特別要考慮到在當時的制度下,音樂活動受到相當嚴格的限制。
布魯斯的誕生
在蓄奴制被廢,黑人奴隸得到解放以后,非洲—美洲音樂的發展很快。軍樂團所棄用的樂器加上新獲得的遷徙自由形成了爵士樂的根底:銅管樂、舞曲、布魯斯。
布魯斯作為一種音樂形式看似簡單,實際可以有幾乎是無窮的變化,一直是任何一種爵士樂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它成功地保持了自身獨立的存在。可以說如果沒有布魯斯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搖滾樂。簡單說明一般布魯斯的特點就是:它以每八或十二小節為一個樂段的音樂所組成,歌詞緊密,它的"憂郁(藍色)"特色產生的原因是將音階中的"mi"音及"si"音降了半音。實際上,布魯斯是作為與宗教音樂相對應的一種世俗音樂形式。
銅管樂隊和拉格泰姆
到了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后期,在美國絕大多數南部城市內,都出現了黑人銅管樂隊、舞曲樂隊及音樂會樂隊。與此同時,美國北部的黑人音樂傾向于歐陸風格。在該時期,拉格泰姆(Ragtime)開始形成。雖然拉格泰姆主要是在鋼琴上彈奏,但是一些樂隊也開始演奏它。拉格泰姆的黃金時代大約是在1898年到1908年,但它的時問跨度實際很大,影響綿延不絕。最近,它又被發掘出來,新的"拉格泰姆"特征是旋律迷人,大量使用切分音,但它的布魯斯因素幾乎蕩然無存。拉格泰姆與早期爵士樂聯系密切,但可以肯定的是拉格泰姆節奏較為穩定。
拉格泰姆最有名的作曲家是Scott Joplin(1868-1917)。其他有名的拉格泰姆大師包括James Scott、Louis Chauvink Eubie Blake(1883-1983)、Joseph Lamb等,其中后者雖然是白人,然而他完全吸收了這種音樂形式的內涵。
進入爵士時代
拉格泰姆,特別是淡化爵士色彩的通俗風格,其娛樂對象是中產階級,為正統音樂人士所不喜。在十九世紀最后十年內,爵士音樂逐漸形成,但當時還不叫"爵士"(Jazz),它最初被稱為Jass,首先出現在美國南部城市黑人工人居住區內。和拉格泰姆一樣,爵士樂最初也是作為舞曲出現的。最早成為早期爵士樂同義詞的城市是新奧爾良,這種說法有幾分真實,但也有幾分夸大。
新奧爾良:爵士樂的搖籃
新奧爾良在爵士樂誕生及發展過程中扮演了一個關鍵的角色。在這里,對爵士樂早期的歷史研究及記錄比在其它地方都進行得更加深入。在1895年到1917年這一段時間里,新奧爾良的爵士樂比起其它地方可能是種類更多、更好,但這絕不意味著新奧爾良是產生爵士樂唯一的一個地方。在每一個有相當數量黑人聚居的美國南部城市所產生的音樂都應被視為是早期爵士樂的一種。如在孟菲斯就出現了W.C.Handy(1873-1958)這樣一位布魯斯作曲家和搜集者。其它城市還有亞特蘭大、巴爾的摩等。
當時的新奧爾良顯得卓而不群得益于其非常開放及自由的社會氛圍。不同信仰及不同種族的人可以相互聯絡,因此在這種容易溝通的環境下的音樂傳統十分豐富,有法國的、西班牙的、愛爾蘭的及非洲的。這樣,新奧爾良成為孕育爵士樂的肥沃土壤就一點也不奇怪了。
如果說新奧爾良是爵士樂誕生之地的這種說法雖有夸大,但還不失幾分真實的話,那種關于爵士樂是誕生于紅燈區的說法則完全是胡說八道。雖然新奧爾良的確曾經使娼業合法化并因此產生了幾座全美國最精致和有品味的"運動屋",但是在這些地方所演奏的音樂如果有也只是鋼琴獨奏而已。實際上,人們第一次聽到爵士是在與此頗不相同的場所。
當時,新奧爾良引人注目的是有許多社團及兄弟會式的組織,它們大部分資助或雇傭一支樂隊以在不同的場合——如室內或室外舞會、野餐會、商店開張儀式、生日或周年紀念派對上演奏。當然,演奏爵士樂也是葬禮隊伍行進的一個特色,一直到今天還是這樣。根據傳統,樂隊集合在教堂門口,演奏著莊嚴的進行曲及悲傷的圣歌,帶領著葬禮隊伍向著墓地徐徐前進。在回來的路上,人們的步伐加快,輕快的進行曲和拉格泰姆代替了挽歌。這種列隊行進總是能吸引很多人觀看,在爵士樂的發展上有重要意義。那些小號手及單簧管手們就是在此時一展其創造天分,而鼓手們也打出了富于節奏性的節拍,這成為使拍子變得"搖擺"的基礎。
早期音樂家
在這些早期的樂隊中樂手絕大多數是某種工匠(木匠、砌磚匠、裁縫等)或者是那些在周末或假期內作音樂演出并賺些小錢的干活人。
第一位新奧爾良的有名樂手,就是第一個爵士樂手是Buddy Bolden(1877-1931),他是一位理發師。他演奏短號并于十九世紀九十年代后期組成了一個樂隊。他可能是第一個將根源、粗糙的布魯斯與傳統樂隊音樂結合起來的人,這一步在爵士發展史上意義重大。
Bolden在Mardi Gras的一次游行演出時因精神病發作而被收治,余生在一家收留頑固患者的精神病院度過。據說他曾灌錄了唱片,但迄今無法證實。我們所了解的他的音樂來自于另外一些在年輕時曾聽過他演出的音樂家們的回憶。
Bunk Johnson(1889-1949)曾在Bolden的最后一支樂隊里吹過第二短號。在他生命最后十年,人們之所以能對新奧爾良古典爵士樂重新產生興趣,其中居功至偉的便是Bunk Johnson。他是一位杰出的講故事能手,個性豐富多彩。新奧爾良的傳奇故事大部分與他有關,但由他親口講出的基本上以夸張的成分居多。許多人包括一些資深的爵士樂迷都相信早期的爵士音樂家都是自學成才的天才,認為他們既不識譜又沒上過一天音樂課。這種說法浪漫有余,可是謬之千里。幾乎所有早期爵士樂中重要人物至少在正統音樂基礎方面都是很扎實的,有些造詣還要更深。
雖然如此,他們在樂器使用上的創新精神仍是獨具的。最顯著的例子要數Joseph Oliver(1885-1938)(綽號"國王"),他是個短號手及樂隊領袖。他曾使用過能找到的各種東西,包括飲水杯、裝沙子的桶、及浴缸塑料水塞之類的東西來使他的短號吹出多種音色變化。Freddie Keppard(1889-1933)是Oliver的主要競爭對手,Freddie Keppard(1889-1933)是Oliver的主要競爭對手,Keppard不用弱音器材,這使他可以以作為新奧爾良最嘹亮的短號手而自豪。Koppard也是第一個將爵士樂帶到美國其它地區的新奧爾良人,1915 年,他與Original Creole管弦樂隊合作在紐約表演輕歌舞劇。
爵士樂北上
到1912年左右,典型爵士樂隊的樂器包括短號(或小號),長號、單簧管、吉他、低音提琴及鼓。(因為不便搬運,所以很少使用鋼琴)。早期爵士現在給人的印象是班卓琴和大號比較突出,實際上爵士樂隊開始使用它們還是后來幾年的事,這是因為早期的錄音技術還不能對聲音更輕柔的吉他和低音提琴進行拾音。
在當時的爵士樂隊中擔任領奏的是短號,長號與其在低音區以滑音方式與其作和弦呼應,單簧管在兩者中作修飾性的演奏。在爵士樂中最早作即興演奏的是單簧管手,Sidney Bochet(1897—1959)就是其中一位。他不到十歲就是熟練的樂手了,后來他轉向以演奏高音薩克斯為主。他也是第一個在國外揚名的爵士音樂家。1919年他訪問了英格蘭和法國,1927年他訪問了莫斯科。
大多數的爵士樂手聲稱他們的音樂沒有除了拉格泰姆(ragtime)及切分音之聲(syncopated sounds)以外的其它名字。首先使用爵士(jazz)這個詞的是長號手Tom Brown的樂隊,他是來自于新奧爾良的一個白人。他于1915年在芝加哥使用了這個詞。這個詞的來源不明,其最初的含義一直是眾說紛紜。
第一個使用“爵士”這個詞并使之流傳不衰的的樂隊也是一支白人樂隊,而且也來自新奧爾良,這就是“Original Dixieland爵士樂團” (OriginaI Dixieland Jass Band)。這個樂團在1917、1918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動,他們多少算是第一支灌錄唱片的爵士樂隊。這支樂隊的成員絕大部分都曾在“老爸”Jack Laine(1873-1966)的樂隊里干過。Jack Laine是一個鼓手,被認為是第一個白人爵士樂手。不管怎么說,在新奧爾良的音樂融合特征比較明顯。有一些膚色不太黑的非裔美國人“混”進了白人樂隊。
到了1917年,許多重要的爵士樂手離開了新奧爾良到北方去,這里面有白人也有黑人。其中的原因并不是新奧爾良臭名昭著的紅燈區的關閉,簡單地說不過是經濟方面的原因。歐洲大戰使美國的工業欣欣向榮,這些樂手和那幾百萬工人一樣涌向北方,在那里有保障可以找到一個更好的工作。
小路易斯和“國王”Joseph Oliver
“國王”Joseph Oliver于1918年移居芝加哥。他原來在老家最好的一支樂隊里,為填補他的空缺,他推薦了18歲的Louis Armstrong(路易斯?阿姆斯特朗)——比他年長的人都叫他“小路易斯”,他生于1901年8月4日,家境在新奧爾良的黑人中也算是赤貧。他最早的音樂活動是組織了一個男孩四重唱小組在街上唱歌討錢。后來他賣過煤炭也在防洪堤上干過。
louis Armstrong的第一次音樂課是在感化院中上的,他是因為于1913年新年除夕用一只舊手槍向大街上放空包彈而被送進感化院中度過18個月。當他從感化院中出來的時候,他的音樂水平已足夠在市里的樂隊中找份活。第一個發現這個年輕人的音樂天分的成名音樂家是“國王”Joseph Oliver,他給路易斯上音樂課并被其崇拜。
Creo1e爵士樂團
當奧里佛邀請阿姆斯特朗加入他在芝加哥的樂隊時,芝如哥成已為新的世界爵士中心。雖然紐約是“Original Dixieland爵士樂團”(ODJB)取得巨大成功的地方,由他們引起的隨樂跳舞的風氣一時之興,但是在紐約的樂隊好像只繼承了ODJB的雜耍風格,而沒有學到其音樂上的精髓。他們只是模仿而已(第一個也是最成功的是Ted Lewis)。當時在紐約的南部樂手也少得可憐,所以不能帶來新奧爾良的純正風格。
但在芝加哥情況則有所不同,其中有大量來自新奧爾良的樂手。禁酒令剛剛廢除,這所城市的夜生活可謂豐富多彩。在這里比別的樂隊都好一大截子的是“國王”Joseph Oliver的“Creole爵士樂團”(Creole Jazz Band),特別是在Louis Armstrong于1922年來芝加哥以后。這支樂團代表了新奧爾良古典爵士合奏風格的最后輝煌,也預兆著新的風格的開始。除了這兩個短號手,樂團中另外的明星包括Dodds兄弟,即單簧管手Johnny Dodds(1892—1940)和鼓手Baby Dodds(1898-1959)。Baby Dodds給爵士樂的鼓節奏的微妙及內在動力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與另一個新奧爾良出生的鼓手Zutty Singleton(1897—1975)一起,他給爵士鼓演奏帶來了“搖擺”的概念。但是搖擺樂的“傳教士”毫無疑問仍是Louis Armstrong。
第一張爵士樂唱片
“Creole爵士樂團”于1923年開始灌制唱片,雖然這不是第一支灌制唱片的新奧爾良黑人樂團,但卻是最好。他們的唱片在全國廣為發行,樂團對于其它樂手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在此兩年前,長號手Kid Ory(1886—1973)的“陽光管弦樂團”(Sunshine Orchestra)成為第一個灌制爵士樂唱片的樂團,但是他們是在一家不起眼的加利福尼亞公司灌制的,該公司不久破產,他們的唱片因此很少被人聽到。
也是在1923年,“新輿爾良節奏之王”(New Orleans Rhythm Kings)——一支活躍在芝加哥的白人樂團開始錄制唱片。這支樂團在音樂上遠比以前的“Original Dixieland爵士樂團”復雜。在一次錄音中,他們聘用了來自新奧爾良的著名的鋼琴手兼作曲家綽號為“果凍卷”(Jelly Roll)的Ferdinand Morton。同年,Ferdinand Morton也開始了自已唱片的錄制。
“果凍卷”Ferdinand Morton
Ferdinand Morton在1938年為美國國會圖書館所錄制的一系列唱片成為了解早期爵士的寶藏。他非常復雜,此人自負、野心勃勃,夸張一點說,他還是個騙子、皮條客、賭徒,但他同時也是一位杰出的鋼琴手和作曲家。他的最大才能可能在于組織樂隊及編曲。他于1926年到1928年率他的“紅辣椒”樂團(Red Hot Peppers)錄制的一系列唱片連同Josheph O1iver的唱片可以說是新奧爾良傳統爵士樂最輝煌時期的見證,是爵士樂偉大成就的一部分。
Louis Armstrong在紐約以及大樂團的誕生
對于富于創造力的天才Louis Armstrong來說,傳統無疑就像一道緊箍咒。在1924年后期他接受了紐約最具聲望的黑人樂隊領袖Fletcher Henderson(1897—1952)的邀請,辭別了Joseph Oliver。Fletcher Henderson的樂團在紐約位于百者匯的Roseland舞場演出,這是第一個在爵士樂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大樂團。
第一支大樂團從當時的標準舞樂團發展而來,組成是由三把小號、一把長號、三支薩克斯、其它簧片樂器均為兩件,鋼琴、班卓琴、低音樂器(低音提琴或低音銅號)、鼓。這些樂團都是依譜演奏(編曲譜或“曲表”),但是也給予作為重頭人物的獨奏樂手以創造發揮的自由,可以不依曲譜演奏。
雖然Fletcher Henderson的樂團在當時一枝獨秀,但在Louis Armstrong加入時,樂團還是在節奏上顯得不大平滑、靈活性不夠。錄音中他那流暢優雅的獨奏聽起來就像一顆鉆石放在了錫座上。
Louis Armstrong的風格特點在當時就己發展成熟。他第一個在小號上奏出了極動聽、極吸引人的音樂。他在曲調上的創造性發揮令人耳目一新但又合乎邏輯。在節奏上表現出的平衡性(爵士樂手稱為“點兒”—time)使其他樂手的演奏與他相比無不顯得僵硬笨拙。
他對于其他樂手的影響是巨大的,但是Fletcher Henderson并沒有給他以許多的獨奏表現機會,這可能是他認為他為之演奏的白入舞客尚沒有準備接受Louis Armstrong的創新風格。在樂團中呆的這一年中,Louis Armstrong從風格上改造了這只樂隊,后來最終全美國的大樂團的風格都因其而得到改造。Fletcher Henderson樂隊的主要編曲者Don Redman(1900-1964)聽到了Louis Armstrong的吹奏并記下了譜。另一位薩克斯手Coleman Hawkins在與Louis Armstrong合作后也發展了自己的薩克斯吹奏風格,從而成為未來十年中的薩克斯演奏指路人。
在紐約的時候,Louis Armstrong也曾與Sidney Bechet,Bessie Smith(1894-1937)合作錄過唱片,后者是最偉大的布魯斯歌手。1925年,Louis Armstrong回到芝加哥,開始以自己的名義和一個小樂隊“熱力五入組”(Hot Five)錄制唱片,樂隊成員包括他的妻子——彈鋼琴的Lil Hardin Armstrong(1899—1971),長號手Kid Ory1,單簧管手Johnny Dodds,吉他手Johnny St.Cyr.。他們的第一張唱片著力突出了比Louis Armstrong個人,首先是在美國,然后是全世界,成為在樂手中引起轟動的專輯。可以說如果沒有電唱機,爵士樂的傳播乃至其全面的發展都是不可能的。
“國王”路易斯
“熱力五人組”(The Hot Five)嚴格地說是個錄音樂隊。因為對于每首作品,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在不同的場合下都演奏過,其中包括在劇院的樂池中。他的技藝日臻精進,終于在1927年,他從吹短號轉而吹更嘹亮的小號。他偶爾也會一展他那獨一無二的豆沙歌喉,但只是求其新奇而己。1929年他的歌喉的流潛質一露崢嶸,當時他回到紐約參加了一出音樂劇的演出,其中演唱了著名的歌曲“Ain"t Misbehaving”(“不是瞎胡鬧”),而且演奏了鋼琴手“胖子”Thomas Waller(1904—1943)所寫的著名曲子。他因此成爵士樂中的器樂家、歌手、表演家。
路易斯?阿姆斯特朗藝術上的頂峰是在隨后的一年與另一位鋼琴手Earl Hines(1903—1983)合作時達到的。“老爸”Earl Hines是第一個與路易斯?阿姆斯特朗水平相當的合作者,兩人在靈感上互相激勵。由于兩人的合作而產生了幾首真正的爵士樂代表作,包括《West End Blues》及二重奏《Weatherbird》。
爵士時代
路易斯在二十年代的樂壇上一時風頭無二。實際上,他一手促成了當時及以后的爵士音樂語匯的形成。但是爵士時代的大部分爵士樂都是由那些年輕人用班卓琴及薩克斯奏出的活潑舞曲,他們對于布魯斯或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的音樂理解甚少。盡管如故,這個快樂舞曲時代所產生的音樂中,還是有令人吃驚的一部分含有真正的爵士元素。 Paul Whiteman--爵士之王?
作為樂隊領袖,最有名的當屬Paul Whiteman(1890—1967)他被稱為爵士之王。但頗有諷刺意味的是,他的第一個取得成功的樂團根本不演奏爵士樂,他后來領導的樂團演奏爵士樂也少得可憐。不過這些樂隊演奏的舞曲極其精彩。由于Paul Whiteman出手闊綽,吸引了一些最好的白人樂手為他的樂隊作曲及演奏。從1926年起,Paul Whiteman有時給一些受爵士樂影響的樂手一些獨奏機會,這些人有短號手Red Nichols、小提琴手Joe Venuti、吉他手Eddie Lang(1904—1933)、“Dorsey兄弟”樂隊的長號兼小號手Tommy(1905—1956)、單簧管及薩克斯手Jimmy(1904—1957),這些人后來都各自組成了自己的樂隊。
1927年,Whiteman接納了Jean Goldtte的爵士樂隊的主要樂手,其中有一位年輕的短號手(有時也彈鋼琴),他是一位難得的天才作曲家,這就是Bix Beiderbecke(1903—1931)。Bix十分抒情、個人化的音樂加上他的早夭使他成為第一個(也是最持久的)爵士樂傳奇人物。他的浪漫化人生成為一本書和一部電影的靈感之源,但是兩者與真實情況皆相去甚遠。
Bix創造力最旺盛時期,他最好的私人朋友也是他在音樂上最好的朋友當屬薩克斯手Frank Trumbauer(1901—1956),人們親呢地將兩者稱為“Bix和Tram”。如果沒有兩人精彩的呼應及獨奏演出,Whiteman樂隊所灌錄的唱片就可能是白開水一杯,十分乏味。
Beiderbecke的遺產
Bix苦樂參半的抒情風格影響了許多心懷抱負的爵士樂團,其中就有所謂的“奧斯汀中學幫”,這是一群有天分的芝加哥青年人,其中只有寥寥幾人真的上過奧斯汀中學。這些人中的一些到了搖擺舞時代后出現了幾個熱心的倡導者,其中有鼓手Gene Krupa(1909—1973)、Dave Tough(1908—1948)、單簧管手Frank Teschemacher(1905—1932)、薩克斯手Bud Freeman(1906—1991)、鋼琴手Joe Sullivan(1906—1971)、Jess Stacy(1904—);吉他手兼企業家Eddie Condon(1905—1973)。與他們同時代的人,有時還是并肩戰斗的戰友有單簧管天才Benny Goodman(1905—1986)和稍為年長的Mezz Mezzrow(1899—1972),后者在1946年出版了自傳《Really the Blues》(《真正的布魯斯》),其中雖然有不甚確切的地方,但仍不失為最好的爵士樂專著之一。
Trumbauer,雖然聲名不及Bix,但受他影響的音樂家人數比起受Bix影響的人數不算少,其中有爵士樂史上最偉大的薩克斯手Benny Carter(1907—)及lester(Prez)Young(1909—1959)。
黑白樂手
在Benny Goodman年輕時代,給予其影咱最大的數Jimmie Noone(1895—1944)這位新奧爾良的單簧管手,他技術出眾,演奏動聽。芝加哥具有一個讓年輕樂手感到鼓舞的環境,有大量的音樂,也有許多大師級的爵士音樂家堪作榜樣。短號手Muggsy Spanier(1906—1967)在其起步階段時就得到過“國王”Oliver的點撥。在紐約,黑白膚色的樂手之間聯系很少,盡管白人樂手有時也進入哈萊姆區演出,黑人樂手有時也到位于在Roseland的Fletcher Henderson樂團演出。
一個年輕的德克薩斯州來的長號手Jimmy Harrison(1905—1964)于1928年來到芝加哥,他布魯斯風格的演奏及表演令人震驚。他在音樂理念上與在FIetcher Henderson樂團演奏的長號手Jimmy Harrison(1900—1931)相近。他們兩人指引著后來者的方向。
Jack Teagarden與Benny Goodman曾同在Ben Pollack的樂團里呆過。Ben Pollack曾在“新奧爾良節奏之王(New Orleans Rhythm Kings)”樂團做過鼓手,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伯樂,所以他的樂團總是很棒。
獨一無二的“公爵”
另外一位藝術生涯長達50多年的音樂家就是“公爵”Duke Ellington(1899—1974)。到1972年,他是紐約最成功的樂團領袖之一,他的樂隊在哈萊姆區的“棉花俱樂部”(Cotton Club)駐場演出。這支樂團雖只為白人演奏,但其中也有黑人爵士樂精英。
Ellington的非凡才能不僅表現在音樂上,他不僅僅是作曲家、編曲家、鋼琴家,他還極具領導才能。從1927到1941年,他的樂隊人員變動很小,這是除Guy Lombardo以外的樂隊領袖都不能比的。
從1924年到1974年,許多著名的爵士樂好手都在Ellington的樂隊里呆過,其中包括1927年加入的中低音薩克斯手Harry Carney(1907—1974),他的中音薩克斯成為爵士樂亮點之一;Joe Nanton(1904—1946),是“會說話的”長號大師;Barney Bigard(1906—1980),他的音色純正的單簧管給樂團帶來了一點新奧爾良特色;Ben Webster(1909—1973),是Coleman Hawkins門下最出色的一位;鼓手Sonny Greer(1903—1982)、Rex Stewart(1907—1967)、Cootie Williams(1910—1985),他們的鼓手組合無與倫比。其他后來出現的明星級人馬包括小號手C1ark Terry(1920—),次中音薩克斯手Paul Gonsalves(1920—1974)。
Ellington的音樂成為爵士王國的“國中之國”。他作為本世紀最出色的作曲家之一,寫出了一千多首曲子,還有許多套曲、電影配樂、歌劇音樂、電視配樂、宗教音樂及其它。他絕對是本世紀最重要的音樂家之一。他作為樂團領袖憑借難以解釋清楚的領導才能,使他自1924年以來一直居于重要地位。他的個人歷史也可代表爵士樂歷史。
另外還有三位輔佐Ellington成功的人物不得不提,他們是:小號手兼作曲者Bubbr Miley(1903—1932),他是樂團第一種重要風格的共創者,就像他的同時代的Bix Beiderbecke,他的成績極大,但也不幸英才早逝;低音提琴手Jimmy Blanton(1918—1942),在與Ellington“公爵”合作的兩年內,他使低音提琴在樂隊獨奏及合奏的地位跟以前迥乎不同;還有一位就是Billy Strayhorn(1915—1967),作曲兼編曲,是Ellington“公爵”的另一位化身,從1939年一直到去世為止,他為樂團貢獻良多。
“大踏”及布吉?伍吉
除了在為樂團作曲方面顯得駕輕就熟外,Ellington所擅長的樂器就是鋼琴。在他年齡方輕,剛到紐約時,他的偶像是James P.Johnson(1894—1955)——一位杰出的演奏家兼天才作曲家。堪與James P.Johnson匹敵的是綽號為“雄獅”的Willie Smith(1898—1973)。這兩人都是鋼琴演奏中的“大踏(stride)"流派,特征為作為伴奏的左手演奏鋼琴時特別用力。James P.Johnson的得意弟子是"胖子" Waller。紐約的鋼琴手們相遇時都比較友好,但也有激烈競爭,這就是后來被稱為"即興時期(jam sessions)"的開始。
就在芝加哥,一種風格殊異的鋼琴風格在20年代后期出現。自從第一位這種風格的的典型代表Pinetop Smith(1904-1929)寫出了著名的同名樂曲后,布吉伍吉(Boogie Woogie)就成為這種風格的名稱。這種每節有八個低音波動的樂風首先是在芝加哥的室內聚會上大受歡迎,后來于1939年,三位此種風格最有名的樂手Albert Ammons,Pete Johnson及Meade Lux Lewis在卡內基音樂演出后,這種風格開始風靡全美。
堪薩斯之聲
Pete Johnson來自堪薩斯市,在那兒布吉?伍吉樂曲也頗受歡迎,這座中西部的中心城市在“老板”Pendergast主政期間可以說是爵士樂手的樂土,當時這座城市極度開放,一天到晚都可以聽到音樂。
Bennie Moten(1894-1935)所率的樂團在堪薩斯是最早的,也是屬于最佳樂隊之一。在1930年對,樂團中有鋼琴手Count Basie(1905-1984),他曾向“胖子”Waller學習過;小號手兼歌手,“熱嘴唇”Oran Page(1908-1935),他是Louis Armstrong最有名的弟子之一;另有一位杰出的歌手Jimmy Rusing(1903-1972)。在本世紀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早期,堪薩斯曾為爵士樂貢獻良多。
大蕭條時期
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曾影響到美國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也包括爵士樂。唱片業到1931年已經跌落至谷底,當時,許多樂手以前尚可以演奏爵士樂謀生,如今要么從事商業性音樂的演出,要么完全離開了爵士樂。
但是爵士樂依然存活了下來,Louis Armstrong再一次樹立了典范。他的樂團正處顛峰期,他那廣受歡迎的演唱也成為樂團演出的一個特色。他把當時的流行曲改編成他那獨一無二的爵士風格演出。而“胖子”Waller及Billie Holiday(1915-1959)在幾年后才開始這種嘗試。
因此,盡管當時傷感歌曲及浪漫低吟歌手大行其道(其中包括Bing Crosby,他曾與Paul Whiteman合作過,從爵士樂中學到了不少東西),一種新的“熱辣”舞音樂開始成形。實際這種音樂并不算新,只是Fletcher Henderson音樂的一種更流暢的形式。第一支演奏這種風格的樂團是Casa Loma弦樂團,其中引入注目的編曲者是來自喬治亞州的吉他手Gene Gifford (1908-1970)。這支樂團今天己幾乎被遺忘,但確實是這支樂團鋪就了通往搖擺舞時代的道路。
搖擺樂時代的到來
正如我們已了解的,從一開始起,大樂團就是爵士樂一個特色。雖然搖擺樂的的盛世一直到1935年才到來,但從1930年以后那些冉冉上升的爵士新星幾乎全部都在大樂團中工作。這些人中有兩位三十年代的爵士樂的先導者:人稱“小爵士”(Little Jazz)的小號手Roy Eldridge(1911-1989),和人稱“熱度”(Chu)的Leon Berry(1908-1941)。Roy Eldridge是繼Louis Armstrong之后影響力最大的小號手,風格熱情奔放,音域遼闊,節奏強烈。他呆過的樂隊包括在Fletcher Henderson及Teddy Hill的樂隊,其中后者還包括Colenman Hawkins追隨者中最具天才的Berry,另外還有杰出的長號手Dlcky Wells(1909-1985)。
另外一支引導潮流的樂隊是鼓手Chick Webb(1909-1939)所率的樂隊,他身材矮小還兼駝背,但他以超人般的意志克服了身體上的缺陷而成為可能是爵士樂歷史上最偉大的鼓手。他的樂隊實際上是在一位年輕女歌手加盟后才真正成名的,這位女歌手就是Ella Fitzgerald(1917-1996)。
搖擺樂之王
Benny Goodman在受大眾歡迎程度上主要的競爭者是Artie Shaw,他也是一位單簧管手,他率領樂團的生涯時斷時續。其它非常成功的樂團包括Jjmmy Dorsey及其兄弟Tommy Dorsey各自的樂團。他們兄弟兩人曾共同率領了一支名為“Dorsey兄弟”的樂團,兩人后來打了一架后,該樂團也就不復存在了。
第一批黑人樂團領袖包括Ellington“公爵”及Jimme Lunceford(1902-1947)。后者的樂隊紀律嚴明,偏重于炫技式的表演,其中有幾位杰出的爵士樂獨奏家,如薩克斯手Willie Smit、Joe Thomas,長號手Trummy Young(1912-1984)。確定這支樂隊風格的是小號手兼編者者Sy 0liver(1910-1988),他后來去了Tommy Dorsey的樂隊。
后來為全美爵士樂聽眾所熟悉的是來自堪薩斯市,由Count Basie所率的樂團,其中的主要獨奏好手包括Lester Young,Herschel Evans(1909-1939),次中音薩克斯手Buck Clayton(1912-1992)及Harry Edison(生于1915年),男女歌手分別是Jimmy Rushilly和Billie Holiday(后來是Helen Humes)。應該說明的是,這些樂手雖然重要,但給予這支樂團獨特風格的乃是Count Basie所賦予其節奏特色,即平穩,典型的搖擺樂風格。在樂團中負責節奏部的是吉他手Freddie Green(1911-1987),貝司手Walter Page(1900-1957),鼓手Jo Jones(1911-1985),Count Basie本人演奏鋼琴。Count Basie后來曾率多支成功樂團,但其最輝煌的時期當屬1936-1942年間。
頭號伯樂--John Hammond
Count Basie的樂團(“Basie樂團”)前往美國東海岸有賴于一個人的幫助,這就是John Hammond,也是他發掘了Billie Holiday及布吉-伍吉樂。他正好也與Benny Goodman有姻親關系,他說服了Benny Goodman組成了一支三重奏樂隊,其中包括Benny Goodman,黑人鋼琴手Teddy Wilson(1912-1986)及鼓手Gene Krupa。
此后不久,該三重奏樂隊變成了四重奏,新加入的是電顫打擊樂手(有時也打鼓及彈鋼琴)Lionel Hampton(1909年生),他是一位集音樂才能及無限活力于一身的“發電機”式的人物。lionel Hampton和Teddy Wilson后來在Benny Goodman的幫助下各自成立了樂隊,其中Hampton的樂隊長盛不衰。其它與Benny Goodman合作過,后來又獨自率領樂隊的有Gene Krupa及小號手Harry James,后者的樂隊——“James樂隊”成為四十年代最成功的樂隊。
其它大樂團
其它有名的樂團包括Andy Kirk的樂團,其中Mary Lou Williams(1910-1981)作為鋼琴手兼編曲者是樂隊中的靈魂。Hines伯爵的樂團;Cab Calloway的樂團,其中有Chu Berry及一個年輕的小號手Dizzy Gillespie(1917-1993),Erskine Hawkin的樂團;高音號手Charlir Barnet的樂團;長號手Glenn Miller的樂團;“Mills藍色節奏樂隊”,其中有新奧爾良的小號手Henry(Red)Allen(1907-1967)及長號手J.C.Higginbotham(1906-1973)作為首席獨奏。
還有一支樂團在1936年左右即成立,由單簧手兼歌Woody Herman(1913-1987)率隊,但一直到40年代中期才一炮打響。另外有一支奇特的六重奏樂團是由低音提琴手John Kirby(1909-1952)率隊,編曲極其精美加上Charlie Shavers(1915-1971)的小號吹奏被稱為是“本國最有名的小樂團。”
搖擺樂時代不僅僅是大樂團時代或是小樂隊獨揚其聲的時代。各種各樣的音樂都被演奏過,包括以鋼琴獨奏的形式。
Art Tatum
在以鋼琴演奏爵士樂的音樂家中出類拔萃的數Art Tatum(1909-1956)。他在鋼琴上的造詣給像Vladimir Horowitz這樣的古典音樂家都留下了印象。Tatum可能是所有爵士音樂家中技術上最有天分的一個,而且還不止僅此,他還有其它的過人之處,他的和弦感覺極為敏銳,這使得他的即興演出幾乎是盡善盡美的。他的這種風格再加上他在節奏上的自由發揮而影響了一代年輕樂手,這些年輕樂手后來共同成為了一種新的風格Bebop的奠基者。
其它三十年代的爵士樂杰出人物還有小提琴手Stuff Smith(1909-1967)——他第一個使用電聲樂器,還有吉他手Django Reinhardt(1910-1953)——一位于比利時出生的吉普賽人,他也是第一個美國人以外的有影響的爵士音樂家。(三十年代在歐洲擔任“爵士樂傳教士”工作的其他人還有Coleman Hawkins和Benny Carter,而在二戰以后由美國踏上歐洲的爵士樂手數量急劇增長。
大樂團時代的結束
二戰敲響了大樂團的喪鐘,一是巡回演出受到限制,二是部分很有才能的樂手被征召入伍,但是更重要 的原因則是大眾趣味正在變化——大眾在當時已經不再喜歡搖擺舞音樂,轉而喜歡浪漫情趣的歌謠。而那些捱過了戰爭年代的大樂團,很快就發現又出現了另外一個競爭對象——電視。越來越多的人們寧愿呆在家里看電視也不愿出門,這導致了1947到1955年間許多舞廳被迫關門大吉。這時,如果繼續按照大樂團的傳統,即16個人輾轉巡回演出,那費用就太高了。那些沒放棄大樂團的領頭人物(Ellington,Basie,Woody Herman,Harry James)都有一種才能及奉獻精神上的過人之處,因此盡管大眾趣味及生活方式在變,他們的樂團還是維持了下來。戰后出現的新樂團并取得成功的僅有以下幾位領導的樂團:
鋼琴家兼作曲家Stan Kenton(1912-1979),他是在1940年開始創立樂團的,但直到1945年才取得成功;鼓手Buddy Rich(1917-1987),他曾參加過許多搖擺舞時代的著名樂隊,也是最有爵士味的音樂家;與人組樂隊的Thad Jones(1923-1990);Mel Lewis(1929-1990),一位曾與Kenton合作過的鼓手;還有曾與Kenton共事的高音小號手Maynard Ferguson(1928-),他斷斷續續組過幾支成功的樂團。
比波普Bebop革命
不管怎么說,一種不一定與大樂團對立的,但又在精神上與早期爵士樂相去甚遠的音樂類型在二戰期間破繭而出了。這種叫Bebop(比波普)的爵士樂起初是一位音樂家自創的音樂,誕生于非正式的排練中。Bebop(又稱bop)的特點是和聲復雜而動聽,節奏繁復,向大眾趣味也做了讓步。它的領軍人物是Charlie Parker(1920-1955),一位生長于堪薩斯市的中音薩克斯手。Charlie Parker早期在大樂團中學藝(包括Hines伯爵的樂隊),后來定居于紐約。從1944年起,他開始被曼哈頓52街人的注意——在那個地方薈萃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爵士精英。
“大鳥”,這是Charlie Parker的崇拜者給他起的綽號,他是一個奇思泉涌的即興演奏家,其想象力與他的技術互相輝映。他的演奏風格,雖然受到lester young及一位名叫Charlie Christian(1916-1942)的吉他手(1939-1941年曾在Benny Goodman的樂隊演出),他在爵士樂界仍是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他對爵士樂的影響只有Louis Armstrong可以相比。
Charlie Parker早期的合作伙伴主要有Dizzy Gilespie——作為小號手,他的技術幾乎可與Charlie Parker媲美;鼓手Kenny Clarke(1914-1985)。Dizzy Gillespie與Charlie Parker曾一起在Hines的樂隊共過事,后來又一起到了Hines樂隊的歌手Billy Eckstine(1914-1993)建立的樂隊。Billy Eckstine是一位發掘bop天才的伯樂,另外經Billy Eckstine發掘的樂手包括小號手Navarro Dovis(1927-1991)、“胖子”Navarro(1923-1950)、Kenny Dorham(1924-1972)、薩克斯手Sonny Stitt(1924-1982)、Dexter Gordon、Gene Ammons(1925-1974),另外還有一位鋼琴家兼編曲家Tadd Dameron(1917-1965)。
當然bop根本上說是幾個人玩的一種音樂,不是為跳舞伴奏的,盡管如此,仍出現了一些演奏bop的大樂團,其中包括Dizzy Gillespie所率領的樂團,Woody Herman所謂的“Second Herd”樂團(其中包括優秀的白人——薩克斯手Red Rodney),薩克斯手Stan Getz(1927-1993)的樂團,Alcohn(1925-1988)與Zoot Sims(1925-1985)的樂團,Serge Chaloff(1923-1957)的樂團。
波普BOP與新奧爾良之爭
頗有諷刺意味的是,波普是和大眾對新奧而良爵士樂及其它傳統爵士樂的興趣復燃同時出現的。這就造成了聽眾及音樂家隊伍的分化,求異而不求同。由于自由記者及批評家的出現而造成的對兩方的不必要的傷害經年猶存。
Parker門下最優秀的弟子們除了Sonny stitt外都不是中音薩克斯手,Parker在此種樂器演奏上無出其右。鋼琴家Bud Powell(1924-1966)把Parker的風格移植到了鍵盤樂器上。鼓手Max Roach及Art Blakey(1919-1990)在打擊樂器上發揚Parker的風格。
另外一個獨步天下的音樂家是鋼琴手兼作曲家Thelonius Monk(1917-1982)。他音樂植根于“大踏”鋼琴演奏傳統。Monk是一個bop的先行者,但他的成就不只如此。
Charlie Parker之后
Charlie Parker于1955年去世,在他去世后bop時代幾乎終止,但是他的影響仍無處不在。這時冷爵士(Cool Jazz)開始出現,它的先鋒是Miles Davis,他錄音時加入了一些當時重要的樂手,包括Roach、長號手J.J.Johnson(1924-)、鋼琴家作曲家John Lewis、中音薩克斯手兼編曲家Gerry Mulligan、中低音薩克斯手Lee Konitz等。其中的編曲者有Mulligan,Lewis極具天賦的Gil Evans。其它“冷爵士”(作為一種標簽式的名稱,和很多名稱一樣不甚準確,也沒有太大的意義)的支持者包括Stan Getz、Mulligan(他因與小號手Chet Baker組成的四重奏樂隊而出名)、John Lesiw與電顫打擊樂手Milt Jackson(1923-)的極成功且持久的“現代爵士五重奏樂隊”等。這些音樂家共同的特點是對于他們對即興演奏的動聽性要求很高,各種樂器音調的配合上聽起來也非常舒服。
來自加利福尼亞的爵士樂被人們一度稱作“西岸樂”,這個音樂標簽比“冷爵士”意義其實更為含糊。50年代的一個被賦予“硬爵士”的音樂潮流更具意義。次中音薩克斯手Sonny Rollins(1929-)是一個關鍵人物,他曾加入Clifford Brown與Max Roach的五重奏團——這支樂隊可能是最后一支知名bop樂隊。1956年Clifford Brown車禍身亡,時年25歲,他是一位才華出眾的小號手,他的影響力在Freddie Hubbard(1938-)身上表現得最為明顯。
Sonny Rollins的即興演奏在爵士樂中最吸引人、最富想象力。他也曾與Miles Davis合作。John Coltrane(1926-1967)以小號手為人所熟知,他也吹奏次中音薩克斯及超高音薩克斯,他可能是Charlie Parker以后可以與Miles Davis并列影響最大的樂手。
“對話“爵士
中音薩克斯手Miles Davis與John Coltrane(1928—1975),鋼琴手Bill Evans(1929—1980)開創了一種“分量”即興演奏風格(即以演奏長度及風格,而不是以和弦為基礎)。John Coltrane在自己的四重奏樂隊中(其中有鼓手Elvin Jones,鋼琴手McCoy Tyner)發展了這種風格。Miles Davis這時又向其它方向開始了他探索的腳步。他曾和一批60年代最杰出的年輕的爵士天才合作過,這些人中有次中音薩克斯手Wayne Shorter(1933—)、鋼琴手Herbie Hancock(1940—)、Tony Willianms(1945—)。不久,他開始用電聲手段將自己的小號進行擴音。
后來他率領了一隊具有自由即興與搖滾節奏混合風格的打擊樂團。
另一位卓而不群的樂手是Charlie Mingus(1925—1979),他的音樂植根于Charlie Parker、Duke Ellinton及Tatum。他是一名低音提琴手,又是一名作曲者,他創造出了一種風格鮮明的音樂風格。和他合作的樂手包括鋼琴手Jaki Byard(1922—)、中音薩中音薩克斯手Charles Mcpherson(1939-)、次中音薩克斯手Warne Marsh(1927-1987)。Lee Konitz后來發展了Lennie Tristano某些純即興演奏的一些理念。
爵士-搖滾融合(Fusion)
在Miles Davis的創新成功之前,搖滾對爵士的影響日益明顯。曾與Davis共事的著名樂手Herbie Hancock(1940-)和Chick Corea 進行了這方面的探索,演奏出了后來被稱為在許多方面都可稱為"融合爵士"的爵士風格,但是這種風格從未與傳統的爵士一刀兩斷。Hancock的唱片《V.S.O.P》薈萃了Davis以前的班底,加上小號手Freddie Hubbard,風格上追求的是Davis使用電聲樂器以前的風格。Chick Corea則繼續在不同的地方演奏不加電聲樂器的爵士樂。Keith Jarrett(1945-)曾與Davis有過短暫合作。他從不使用電聲鍵盤樂器,但他采用了搖滾樂的節奏,后來他開始了為時甚長的獨奏演出生涯,演奏他心中自發的音樂。
最成功的融合爵士樂隊數Joe Zawinul(1932-)和Wayne Shorter共同創立的天氣預報(Weather Report)樂隊。他們的合作直到1986年。大多數融合爵士因其商業性傾向而給那些有創造力的樂手激勵不大,但至少可以吸引年輕一代來聽爵士樂。而如今電聲樂器已然被吸收進入了主流爵士樂。
爵士樂現狀
"多樣化"這個詞可以用來說明今天的爵士樂。許多有天分的音樂家進行著各方面的自由探索,他們有著一個名為AACM(美國創新音樂家聯盟,由鋼琴家、作曲家Muhal Abrams指導創立)的組織。由這個組織直接或間接產生了一些包括芝加哥藝術聯盟、世界薩克斯四重奏聯盟等音樂團體。其中的音樂家包括小號手Lester Bowie(1941-)、Reedmen Anthony Braxton(1945-)、 Joseph Jarman、Julius Hemphill、Roscoe Michell、David Murray、小提琴手Leroy Jenkins、Ornette Coleman等。Ornette Coleman后來和吉他手Pat Metheny(1954-)組成了Fusion爵士風格的樂團——Prime Time。間或他也與原四重奏樂團的人重聚演出。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但也可以說是歷史的重演,近年從新奧爾良又涌現出一批新的爵士樂好手。其中最有名的可以說是小號手Wynton Marsalis(1961-)。他于1979年加入了Art Blakey的Jazz Messengers——一個堅持傳統Bebop風格的樂隊。Marsalis不久便與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簽約,成為許多年來最引人注目的爵士樂新秀。他明確表示要拋棄Fusion風格,強調延續爵士樂的傳統。Marsalis的哥哥Branford Marsalis是一位高音薩克斯手,曾是Wynton的五重奏樂隊的成員,后來有一年時間他參加了搖滾偶像Sting的樂隊,之后他自組了一支爵士先鋒樂隊。
Wynton Marsalis離開Art Blakey的樂隊時,他推薦了自己的繼任者——新奧爾良的Terence Blanchard(1962-)。此人后來與另一個新奧爾良人Donald Harrison共同領導建立了一支樂隊。
九十年代中涌現了許多天才樂手,無法一一列數。他們很多人的音樂的根來自于Bebop,也有的可以追溯到主流搖擺樂[如薩克斯手Scott Hamilton(1954-)]。但幾乎所有的樂手,即使在試驗創新時,所使用的音樂語言也都是爵士樂中已有的。像其它類型的藝術一樣,爵士好像也進入到了后現代的階段。
不應忽視的還有女性樂手的參與的分量逐漸加重。這些樂手包括Carla Bley、Joanne Brackeen、Jane Ira Bloom、Amina Claudine Myers、Emely Remler及Janice Robinson。
爵士音樂傳統的源遠流長更被兩件事證明:曾推進Bebop進程,并使之發揚光大的低音薩克斯手Dexter Gordon因主演《Round Midnight》而獲得奧斯卡的提名;Benny Carter在接近90歲時作為樂手及作曲家帶領美國爵士樂團(1986年成立,演奏以前及現在最棒的爵士樂)亮相,獲得一片喝彩。
美國現在的爵士樂在質量上及數量上都造就了一批人才。另外,大批優秀表演藝術家對爵士樂的參與也非常值得欣慰。
結束語
至于爵士樂下一步發展形勢如何是誰也不好預測的,我們僅知的是如今的爵士樂在聲音及風格上的表現可以說是豐富多彩。
Thelonius Monk,這位由哈萊姆區走向《時代》雜志封面的、不折不扣地堅持創新原則的爵士大師曾為爵士樂下了一個獨特的定義:一言以概之,爵士與自由兩者密不可分,不需要有別的什么。如果我非得加些什么,只是使其復雜化。他是供你琢磨的。你琢磨并研究它,就會有所獲得。
爵士,來自奴隸制度下的音樂,如今已成為世界流行的自由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