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疏雨
整體分娩機轉:銜接→下降→俯屈→內旋轉→仰伸→復位加外旋轉→胎肩及胎兒娩出
枕左前位(LOA)
1.銜接:胎頭雙頂徑進入骨盆入口平面,胎頭顱骨最低點接近或達到坐骨棘水平。
2.下降:胎頭沿骨盆軸前進的動作。
3.俯屈:胎頭以枕額徑進入骨盆腔降至骨盆底時,原處于半俯屈的胎頭枕部遇肛提肌阻力,借杠桿作用進一步俯屈,使下頜靠近胸部,以最小的枕下前囟徑取代較大的枕額徑,變胎頭銜接時的枕額周徑為枕下前囟徑。
4.內旋轉:胎頭圍繞骨盆縱軸向前旋轉,使其矢狀縫與中骨盆及骨盆出口前后徑一致的動作。
5.仰伸:當完全俯屈的胎頭下降達陰道外口時,宮縮和腹壓繼續迫使胎頭下降,而肛提肌收縮力又將胎頭向前推進。兩者共同作用的合力使胎頭沿骨盆軸下段向下向前的方向轉向前,胎頭枕骨下部達恥骨聯合下緣時,以恥骨聯合為支點,胎頭逐漸仰伸。
6.復位及外旋轉:胎頭娩出后,胎頭枕部再向左旋轉45°,為復位。胎肩前肩向前向中線旋轉45°時,已經在外的胎頭枕部此時繼續向左旋轉45°以保持胎頭與胎肩的垂直關系,為外旋轉。
7.胎肩娩出:胎兒前肩在恥骨弓下先娩出,隨即后肩從會陰前緣娩出。
骶左前位
(LSA)
1.銜接:胎臀以粗隆間徑銜接于骨盆入口左斜徑上,骶骨位于骨盆左前方。
2.下降:胎臀逐漸下降,前髖下降稍快,故位置較低。
3.內旋轉:前髖抵達骨盆底部遇到阻力后,前髖向母體左側行45°內旋轉(使前髖位于恥骨聯合后方,此時粗隆間徑與母體骨盆出口前后徑一致)。
4.胎臀娩出:胎臀繼續下降,胎體稍側屈以適應產道彎曲度,后髖先從會陰前緣娩出,隨即胎體稍伸直,使前髖從恥骨弓下娩出。
5.雙腿娩出:繼胎臀娩出后,雙腿、雙足娩出。
6.胎肩娩出:雙足娩出后,胎體外旋轉同時胎兒雙肩銜接于骨盆入口左斜徑或橫徑上,并沿此徑繼續下降到達骨盆底時,前肩向左旋轉45°,使雙肩徑與骨盆出口前后徑一致,前肩轉至恥骨弓下,同事胎體側屈使后肩及后上肢從會陰前緣娩出,繼之前肩及前上肢從恥骨弓下娩出。
7.胎頭俯屈:胎肩從會陰娩出時,胎頭矢狀縫銜接于骨盆入口右斜徑或橫徑上,并沿此徑繼續下降,同時胎頭俯屈。當枕骨達骨盆底時,胎頭向母體右前方旋轉45°,使枕骨朝向恥骨聯合。
8.胎頭娩出:胎頭繼續下降,當枕骨下凹到達恥骨弓時,以此處為支點,胎頭繼續俯屈,使頦、面及額部相繼自會陰前緣娩出,隨后枕部自恥骨弓下娩出。
參考資料:人民衛生出版社第8版《婦產科學》 第174-17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