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鎮,一個在腦海中縈繞了許久的地方。
總覺得,那些白墻黛瓦、枕水人家,便是江南水鄉舊時的模樣。
從2003年的那部連續劇《似水年華》開始,便愛上了這個江南小鎮。大學時代,曾經慕名而來,十余年之后,重游舊地,感觸頗多。
行游
在網上預訂的客棧離東柵景區很近,只有一百多米的距離,逐漸走近的時候,心情也隨之雀躍。但尚未走進東柵,便已被那烏壓壓的人群給嚇的倒吸了一口涼氣。
買票進入景區,頓時便陷入自拍桿的重重包圍。我拉著老婆的手,盡量遠離熙熙攘攘的人群,兜兜轉轉里,轉進了人煙稀少的小巷子。小巷中還有居民,恪守著自己的生活節奏,對于我們的闖入,沒有任何的意外,仍舊按部就班做著自己的事情,對于墻外游客的吵鬧熙攘,熟視無睹。
一墻之隔,便恍如兩個世界。
臺風來臨前的烏鎮,悶熱難當。被擠在人群中,那些古樸的建筑也失去了往日對我的吸引力。和同樣疲憊的老婆兩人在路邊的青石條上小坐,看著來來往往的人群、高高舉起的自拍桿、還有那些趴在墻上做陶醉狀拍照的文青們……對于古鎮來說,不管是熱鬧還是冷清,無論是游人還是住客,都只是匆匆的過客而已吧。
這樣的嘈雜,和江南水鄉本該有的恬靜,格格不入。
坐了烏篷船,沿著來時的河道往回而去。槳聲搖曳里,有清風吹拂,總算是找回了一絲水鄉的韻味。
草草的結束東柵的行程,循著路人的指引,到了西柵。
相比開發簡單的東柵,西柵已經成為了一個純粹的景區。沒有了原住民,只有一家家統一經營的民宿。景區的開發便意味著失去了更多原汁原味的東西。河道里,滿是烏篷船,游人在船里大呼小叫,閃光燈也是此起彼伏,每一個轉角,總會遇見擺著各種姿勢拍照的人群。路邊的小店里,很多雷同的商品在售賣。
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樣子的烏鎮,依然是美麗的。
陽光從窗戶的角落照入,變成一道光束,偶有灰塵揚起,如同在陽光下樂舞的精靈。楹柱上的木雕,形象鮮活,帶著歲月的氣息,靜看著人來人往?;蛟S路邊某一處不起眼的角落里,會有幾株綠植,隨意栽種在小花盆里。還有售賣小飾品的小店,放著音樂,燈光溫暖,任憑爬山虎爬滿了窗外的整堵墻。
還有那些橋上的石獅子,姿態各異,靜靜看著人來人往。偶爾,會看見從黛青色的瓦片里,倔強的鉆出一朵小花,在風里輕輕搖曳。
閑逛到入夜時分,在淡淡煙霧彌漫中,暮色四合,烏鎮慢慢變得暗淡。一盞、兩盞……河邊的燈忽然亮起,微光漂浮在水面上,隨著流水上下起伏,烏鎮瞬間變得有顏色起來。
都說烏鎮最美在于傍晚和清晨,果不其然!徜徉于石板街,一盞盞紅燈籠,在夜色中招搖。在橋邊坐著,對岸是新綠垂柳與煙雨長廊,長廊下三三兩兩坐著的也皆是一臉愜意,時不時搖過只吱吱呀呀的烏蓬船。
第二天一大早,在尚未開發的南柵閑走,鮮少有游人經過。看著店家在寂靜中,把門板一塊塊卸下放好,一路漫不經心的走著,打量著那些開著小店、悠悠閑聊的店主,有孩童在身邊打鬧而過,在窄窄的街巷里,留下一長串的歡樂。我們就安靜的看著時光在屋檐和磚石的縫隙里溜走。
烏鎮應該是寧靜的,時光在那些榫卯和雕花之間流轉、凝固。早晨時分,陽光照進小巷,枕水而居的人們在炊煙裊裊和生活瑣事里開始一天的生活,沉睡的古鎮也漸漸蘇醒。
這是最生活化的片段。
我依舊喜歡這樣的烏鎮,盡管人來人往、摩肩接踵,盡管已經被開發的不再那么原生態,但我依舊喜歡這里,喜歡在這里安靜的散步;喜歡那小巷的寂靜;喜歡看撐傘的人兒來來回回;喜歡看吳儂軟語里,那條微醉的船橫在水邊;喜歡看落日從那屋檐的角落落下;喜歡那些木柵欄和舊屋檐里散發出的陳舊氣息;更喜歡劉若英說的那句:來過,就不曾離開。
兩兩歸舟晚渡關,孤云倦鳥各飛還。
月明烏鎮橋邊夜,夢里猶呼起看山。
就讓我從明朝詩人的詩句里,再一次回味那夢里江南舊時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