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叫:“靈魂和身體,總有一個要在路上。”
這句話據(jù)說出自赫本的經(jīng)典作品《羅馬假日》,電影我看了兩遍,這句話可是半點(diǎn)印象也沒留下。
當(dāng)然這不是重點(diǎn)。我只是想到一件事情。
認(rèn)識一個土豪,沒事的時候,滿世界蹦跶。羨慕死我這種出一次門,吃土倆月的窮苦人家。老子也好想滿天飛啊,也好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啊。
一日得見,我問他埃及好不好玩。他一臉不屑,不好玩曬死了,全都是沙子。
那一副“你若逼我回首,我就削你”的表情,讓我的獅身人面像、我的木乃伊全哽在喉頭。
后面又聊到了泰山,他的回答是,沒意思,其實就是一座山。
嗯,突然內(nèi)心尋求到那么一點(diǎn)欣慰:你看,其實我跟土豪之間也沒有差很遠(yuǎn)嘛。雖然我沒訪過這些名山大川,但是我回頭想想,很多人即便有這個經(jīng)濟(jì)條件,也曾去過那么多地方,但是只見風(fēng)景,不見風(fēng)情。這話聽著有些阿Q精神,但其實還真不是。你說你去看作為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的埃及金字塔,埃及法老王的陵墓,你什么也沒有看見,卻只看見一堆沙子?你信不信法老爬起來掐你?
所以說,在你的身體在路上之前,我建議你靈魂先上路。你真的了解那個景點(diǎn)的歷史嗎?你聽過那個地方的故事嗎?你真的對那個地方有濃烈的興趣嗎?如果有,恭喜你,在有錢的前提下,你可以去了,而且你一定會有所收獲。因為,起碼你去之前會對那個地方充滿好奇,那你就會帶著一種探求的目光去審視每一個你能捕捉到的景象。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對你而言,那里的每一個塊磚,每一片瓦,每一扇斑駁的墻都有一段自己的故事,它們的存在都不能是偶然。
如果你對你要前往的地方一無所知,不妨找些相關(guān)的書、雜文軼事看看,或者找些電影,找些志同道合的驢友,提前了解一下這個地方,直到你覺得自己身上一股熱氣直上天靈蓋,即刻就想動身出發(fā)一睹為快。
我聽過一個極端的例子是說,有一個人看到一間破屋,門口放著一塊破碑,上書“于謙祠”(有沒有問于謙是誰的??《石灰吟》曉得伐?),上前撲通一聲跪下,二話不說磕了三個響頭。同行的幾個伙伴目瞪口呆,摸不著頭腦——不就是一個破祠堂,有什么好拜的呢?此人解釋說,看過一些關(guān)于于謙的文章與軼事,為其氣節(jié)感動,心生敬仰,一時控制不住沸騰的情感,于是才有了剛剛那三個響頭。
看完這故事真是汗顏。
又看到朋友圈一個人,她去日本旅游,在日本拍了很多美麗的照片。照片附的文字說,這些景點(diǎn)都是當(dāng)年《灌籃高手》,還有宮崎駿動畫里有取景的地方。我看完后,心底覺得這是值得向往的旅行。
就像之前說的,如果你誠心喜歡《羅馬假日》,我相信你去羅馬的時候,看到那些古老的街道,斑駁的墻面,行駛的自行車,你的腦海中會一幕幕回放電影中赫本的影像——那個穿一身白裙奔跑的女子——直到裙角消失于街角巷道。
同樣,你爬泰山的時候,會想到上古蠻荒,天地混沌,盤古開天辟地,死后以頭化作東岳泰山,故而數(shù)億群山獨(dú)尊泰山。爬上山后,看著山下蔥郁壯闊的景色,你可能也會吟一兩句杜甫的“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才是旅行的意義,去感受那些古老塵埃下無聲的歷史,那些曾帶給你感動的情懷,清洗一下靈魂,以便更好地上路,勇敢去完成未竟的旅程。
但是有多少人啊,只掏出手機(jī),拍拍你,拍拍他,拍拍大家,也在微博上Po出九宮格,除了自拍,都是典型“景點(diǎn)牌匾+人+剪刀手”的游客照。
同一個地點(diǎn),每個人眼中的景色都是不一樣的。因而,有些人注定是游客,有些人卻成為行者。
靈魂和身體,讓身體為靈魂讓路。
畢竟對于看沙子來說,在埃及荒原看跟在家門口看,是斷沒有任何區(qū)別的。
如果大家喜歡,請長按關(guān)注或點(diǎn)贊喲↓↓↓ ? 感謝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