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方面想加快進度往前趕,事實上注意力還在理念論這一章停留。特就P39—P45(柏拉圖《理想國》選文、康德《論教育》選文)學習分享如下。期待后續能將進度加快。? ? ? ?
一、柏拉圖《理想國》(選文)? ? ?
(一)概要? ? ? ? ?
? ? ? ? 它常被認為是最偉大的理念論哲學著作之一,它也最完整地表達了柏拉圖的教育思想。它完成于公元前4世紀,描繪了柏拉圖眼中的烏托邦式的人類社會。在本選文中,他告訴我們,蘇格拉底解釋了人們如何獲得更高層次的思想(哲學思考),如同犯人逃離洞穴中陰暗的監獄。柏拉圖說明了尋找智慧之旅的艱辛,并且可能導致危險的結果。許多學者相信這個故事暗示了蘇格拉底的生死命運。? ? ?
(二)囚徒被“解除禁錮,矯正迷誤”過程梳理。? ? ?
1、被解除桎梏,被迫突然站起來,轉頭環視、走動、抬頭看望火光(囚徒反應:痛苦,眼花繚亂而無法看清實物);? ? ?
2、被告知真相,并被逼著說出實物名稱(囚徒反應:不知說什么好,并認為過去所看到的陰影比現在所看到的實物更真實);? ? ?
3、被迫看火光本身(囚徒反應:他的眼睛會感到痛苦,會轉身走開,仍舊逃向過去的影像);? ? ?
4、被硬拉著走一條陡峭崎嶇的陂道,直到被拉出洞外見到陽光,中途不退回去(囚徒反應:中途很痛苦、很惱火;見到陽光時金星亂蹦金蛇亂串,無法看清實物);? ? ?
5、站在高處,適應一段時間(囚徒反應:最容易看的是陰影;其次是水中人或物的倒影;再次是東西本身;然后是在夜間觀察天象、天空、月光和星光比白天看太陽和太陽光容易;大概終于能直接看太陽本身,直擊真相,而不必通過其它影像來看了;大概能得出結論:造成四季交替和年歲周期、主宰可見世界一切事物的正是這個太陽,它也是他們過去通過某種曲折看見的所有那些事物的原因;慶幸自已的這一變遷,而替之前穴居在一起的伙伴們感到遺憾;不再熱衷于過去的獎賞、權力地位的爭奪,不愿和囚徒們有共同的意見,不愿再過他們那種生活,哪怕在人世上受苦受難)。? ? ?
(三)“這個人又回到洞穴中坐在他原來的位置上”過程梳理。? ? ?
1、進入洞內(囚徒反應:視力很模糊,需要一定時間來習慣黑暗);? ? ?
2、有人趁此時提出“評價影像出現規律等”較量(囚徒反應:看不清楚、樣子很難看、舉止極可笑,遭到笑話);? ? ?
3、其他囚徒會說,這個人到上面走了一趟,眼睛就壞了;? ? ?
4、其他囚徒會說不值得一起往上去;? ? ?
5、如果可以的話,其他囚徒一定會把打算釋放他們并把他們帶到上面去的人逮住殺掉。? ? ?
(四)囚徒困境比喻? ? ? ?
1、地穴囚室比喻為可見世界,火光比喻為太陽的能力;? ? ? ?
2、把從地穴到上面世界并在上面看見東西的上升過程和靈魂上升到可知世界的上升過程聯想起來(只有神知道它是否正確);? ? ? ?
3、柏拉圖認為的“善的理念”,是在可知世界中最后看見的,而且是要花很大的努力才能最后看見的東西,恰如“太陽”。? ? ?
4、看見“善的理念”后,會得出結論:它的確就是一切事物中一切正確者和美者的原因,就是可見世界中創造光和光源者,在可理知世界中,它本身就是真理和理性的決定性源泉。所以,任何人凡能在私人生活或公共生活中行事合乎理性的,必定是看見了善的理念的。已達到這一高度的人不愿意做那些瑣碎俗事,他們的心靈永遠渴望逗留在高處的真實之境。? ? ?
(五)眼睛有性質不同的兩種迷盲,一種是由亮處到暗處,另一種是由暗處到亮處。靈魂也能出現同樣的情況,由暗到亮的經驗與生活道路是幸福的,另一種是可憐的。? ? ?
(六)對教育的啟示? ? ? ?
1、教育實際上并不像某些人在自己的職業中所宣稱的那樣,他們宣稱,他們能把靈魂里原來沒有的知識灌輸到靈魂里去,好像他們能把視力放進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 ? ? ?
2、知識是每個人靈魂里都有的一種能力,而每個人用以學習的器官就像眼睛——整個身體不改變方向,眼睛是無法離開黑暗轉向光明的;? ? ?
3、要實現自我提升的話,作為整體的靈魂必須轉離變化的世界,直到“眼睛”得以正面觀看實在,觀看所有實在中最明亮者,即我們所說的善者;? ? ?
(七)個人體會? ? ? ?
1、萬恒老師提出的班訓“善良自律,博學審問”,直指柏拉圖所說“所有實在中最明亮者”,即“善的理念”;? ? ? ?
2、對教育改革先行者的心路歷程分析、風險預判與策略應對很有借鑒意義;? ? ? ?
3、“磨腦子”的學習過程,亦有類似之處。? ? ?
二、康德《論教育》(選文)? ? ?
(一)概要? ? ? ?
? ? ? ? 康德認為,教育是“一個人能夠投身其中的最大、最困難的問題”。該文寫于18世紀,本選文向我們展示了教育是如何通過準則或者人類活動中一貫的原則塑造人的性格的,它所表達的對兒童通過活動而發展和學習的關注,也是當代社會關注的主題。康德強調性格發展和責任承諾的重要性,并在對各種準則以及這些準則如何帶來某種結果的描述中得到了說明。
(二)核心內容
1、道德培養必須以某種準則而非規訓為基礎。一個是為了防止越軌行為,另一個則是對思維方式加以塑造。通過規訓我們能形成某種習慣,而這種習慣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消失。必須要讓兒童習慣按照準則行動,而且要認識到行動本身的正確性,而不是被某種欲望所驅使。
2、道德教育的第一要務是確立一種品格,即按照準則來行動的能力。開始是學校的準則,然后是人性的準則。懲罰不應來自某個人的主觀要求與判斷(即規訓),而應以是否違反禁令或準則為依據。
3、要塑造兒童的品格,就要讓他們意識到,在任何事情上都有某些要嚴格遵循的計劃和法則。例如,要設定睡眠、工作和娛樂的時間,既不能延長也不能縮短;自己定下的規矩,必須要一直遵守。當然有別于公民的品格塑造。
4、品格的特點:服從、誠實和合群。
(1)關于服從。必須要把兒童置于某種普遍的、必然的法則之下,可通過他的本能或者把義務擺在他面前來讓他做某些事情;他可能會認識到兒童的義務,但要認識到人的義務就困難得多;服從是雙重的,有服從領導的絕對意志(來自強制)與服從領導那種被認為是理性和善良的意志(來自信賴);服從又可以分為兒童的服從和成長中的少年的服從;兒童的服從可通過其渴望受到注意和喜愛的本能來實現,成長中的少年的服從指的是服從于義務的規則,聽從理性的召喚;對兒童談義務,那是白費口舌;羞恥、尊敬等觀念應在進入少年階段才被介紹,在兒童身上難以達成。
(2)關于誠實。這是品格的根本特征和本質,一個撒謊的人絕無品格可言,如果他有什么優點的話,那也只是來自于天賦;有些兒童有撒謊的本能,這與他們具有生動的想像力有關;讓孩子改變撒謊的習慣,是父親的事;無論如何,成人都不要通過刻意地施加懲罰來迫使孩子說真話,而應該讓他受到自己的謊言所招致不良后果的懲罰;對于撒謊者來說,喪失別人的尊重是最合適不過的懲罰。
(3)關于合群。就是指要能與他人保持友誼,而不是只顧自己;教師優待某個小孩的依據應該是兒童的品格,而不應是兒童的天賦,否則就會讓兒童相互猜忌,不利于兒童友誼的發展;兒童應該心胸坦蕩,目光應該像陽光一樣明朗;人必須懷著愉快的心服務于上帝,而非出于強迫;兒童所受的教導應該與其年齡相符,拒絕早熟、追隨時尚與繁文縟節等;必須接受以滿足生活必需為限度的干凈、簡單的穿著,父母也不要在大商場購買服裝,不要自我欣賞,否則易誘使兒童變得虛榮。
5、懲罰有身體性的,也有道德性的。道德性懲罰有助于道德養成,是打擊兒童那種希望被尊敬、被愛的渴望,比如,蔑視般的一瞥就是對兒童撒謊最合適的懲罰;身體性的懲罰是指拒絕兒童所渴求的東西,或是對他直接施以體罰,前者與道德性懲罰相近,是否定性的,后者的施行必須謹慎,以免產生奴性;身體性懲罰只能作為道德性懲罰的補充,在后者不可行時才能使用(如兒童最初還缺乏道德反思的能力時),但良好的品格不可能通過它來造就;具有憤怒特征的懲罰發揮不了懲罰的作用,僅把它看作他人情緒的結果與把自己當作這種情緒發泄的對象;對兒童的懲罰必須十分謹慎,要讓它意識到,懲罰的最終目的只是為了他們自身的進步;經常重復身體性的懲罰,易造成孩子頭腦愚鈍;如果父母是因為孩子固執而施加懲罰,則只會讓他們更加執拗;如果兒童做了壞事就受到懲罰,做了好事就受到表揚,那么,他就會為了得到獎賞而做好事。以后,當他進入一個并無這種獎懲的世界時,他就會變得只關心自己在世上過得怎么樣,行善或作惡完全取決于哪一種行為對他最有好處;獎賞的作法只會讓兒童變得自私,并且由此產生一種功利性。
(三)個人體會
1、清晰了道德、品格、準則、規訓、習慣、服從、誠實、合群以及懲罰等概念的內涵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
2、“人必須懷著愉快的心服務于上帝"與中國傳統文化中”順應天道“、”止于至善“、”天人合一“有類似之處。
3、本選文論及兒童與少年,對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道德教育有較強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