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崇尚新教育的父母很反感規則,一聽到規則,就覺得這是在束縛限制孩子。
但是事實上,從孩子發展的角度來說,他是需要有適度的規則的,我們需要從小循序漸進的給孩子培養規則意識。
習慣,就是因為從小養成這個習慣,所以到時間就會條件反射。
規則不是用來限制孩子的,而是用來幫助孩子的,只是因為有很多父母對規則理解不清楚,所以才會出現聽到規則就反感,不敢給孩子立規則的情況。為什么會這樣呢?有兩個原因:
一個是父母規則太多了且部分不合理,限制了孩子的發展。
還有一個是規則本身沒有問題,可是執行規則的時候,方式出現了問題。
要讓規則真的發揮作用,需要注意幾點:
第一,規則一定要符合孩子身心發展規律,確保是孩子能力范圍內能做到的。如果孩子總是挑戰規則,你就要去看下了,你的規則是否真的限制了孩子,是否適合這個年齡段孩子呢?
第二,執行規則的時候,要傾聽理解孩子。比如父母說話孩子插話,你直接跟他說“爸爸媽媽說話小孩子不要插嘴”,孩子肯定感覺很委屈。可是如果你是傾聽之后再表達就不一樣了:“寶貝也有話想說??!請你排排隊,等爸爸媽媽說完,再和你說啊!”
第三,可以用多種方式幫助他們遵守規則。允許孩子在父母說話的時候插話,我們可以看下,我們聊天的時候,話題是不是可以變成孩子能聽懂的事情呢?是不是可以把孩子納入進來,一起聊天呢?是不是談話的時候,多關注一下孩子呢?這樣他就不需要通過插話來吸引我們的注意力。
第四,規則偶爾做不到,也不要硬性要求,可以更加柔和更加靈活的處理。比如你要求孩子每天晚上九點鐘睡覺,可是如果家里來客人呢?如果孩子中午睡多了呢?如果你今晚沒時間管孩子睡覺呢?這些都是可以變的嘛。
是啊,當規則變成一種習慣的時候,孩子不會覺得這是一種限制,因為我們當初制定規則目的就是為了支持孩子,而不是為了控制孩子,孩子需要我們的支持,也喜歡我們的支持。
育兒,其實是一門平衡的藝術,在過度限制和毫無規矩中間,找到一個雙方都舒服的平衡,完全不加約束與高壓對待孩子,同樣都是傷害。
總結這節課的主要內容:
給孩子立規則,孩子是需要有規則的,規則是為了支持孩子,幫助孩子發展,而不是為了限制、控制孩子。
規則一定要符合孩子身心發展規律,確保是孩子能力范圍內能做到的;
執行規則的時候,要傾聽理解孩子,可以用多種方式幫助他們遵守規則;
規則偶爾做不到,也不要硬性要求,可以更加柔和更加靈活地處理。
最后,執行規則的前提是良好的親子關系。
第29課作業:
1、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如何給孩子立規矩,哪些點是特別觸動你的呢?
規則一定要符合孩子身心發展規律,確保是孩子能力范圍內能做到的。規則偶爾做不到,也不要硬性要求,可以更加柔和更加靈活的處理。
2、復盤一個最近比較困擾你的給孩子立規則的事情吧,想想看怎么做會更好?
讓孩子坐好吃飯,這是我一直頭疼的問題。云香老師說規則偶爾做不到,也不要硬性要求,可以更加柔和更加靈活的處理。看來不能天天只盯著孩子做的不好的地方,要努力挖掘孩子的進步點才行。不好的行為總是被強化,這樣難有進步,只有挖掘進步點,從而使孩子每天進步一點點,到最后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