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國影迷的影視“年夜飯”,今年的春節檔有哪些強手入圍?誰將扛起大年初一票房10億+的大旗?又有誰成為檔期“絞肉機”里的犧牲品?擁有強烈假期消費光環的電影市場,將在1月影市開門紅之后,再度迎來全年最高的周票房檔期。
《捉妖記2》《西游記女兒國》《唐人街探案2》《紅海行動》四部影片,或喜劇、或奇幻、或主旋律、或推理,共同組成了今年春節檔的第一陣營。電影之外,宣發暗戰早已打響,圍繞影片的物料發布、主題曲營銷、電影票補以及首映路演,已經呈鋪天蓋地之勢,撒播到中國的每一個角落。
當然,還有引發足夠關注度的票補退潮與2D回暖,似乎一切的一切,都在證明春節檔在回歸理性——這一場關乎諸多片方的票房大戰,注定是國產片的最頂級舞臺。
合家歡是春節檔的基本色調,混搭多元類型的喜劇成為頭部內容
電影人愛琢磨影片背后的資本游戲,而普通觀眾的訴求更直接簡單——到底哪部電影能值回票價?從豆瓣電影想看人數、單片預售票房等多個維度來衡量,《捉妖記2》《西游記女兒國》《唐人街探案2》《紅海行動》四部影片,是今年春季檔的“頭牌”。
在2015年暑期檔一飛沖天的《捉妖記》,是當年國產片中的爆款,人畜無害的萌寶胡巴、輕松搞笑的合家歡風格、以及動畫特效背后的電影重工業,構成了《捉妖記》最吸引人的賣點。《捉妖記2》依舊延續了許誠毅+白百何+井柏然的配置,還加入了李宇春+梁朝偉,尤其是梁男神的喜劇表演,最值得期待。
在2016年元旦檔成為黑馬的《唐人街探案》,則讓自編自導的陳思誠實力圈粉。演員出身的陳導演,把《唐人街探案2》的故事背景從泰國搬到了紐約,喜劇+懸疑推理將成為最大賣點。讓影迷翹首企盼的,還有故事對本格推理的致敬,隱藏在其中的有埃勒里·奎因的《暹羅連體人之謎》,杰克·福翠爾的《遺失的鐳》等經典梗。
作為中國電影領域里的最大IP,吳承恩和他的《西游記》,在“承包”了幾代人的童年記憶之后,多次在大銀幕上“閃回”。《西游記女兒國》是鄭保瑞繼《西游記之大鬧天宮》《西游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后的第三部作品,第二部作品比第一部已有長足進步,只要質量過關,《西游記女兒國》必將再次成為票房“印鈔機”。
在《湄公河行動》大獲成功之后,香港導演林超賢用《紅海行動》宣告回歸。硬漢類型片風格+主旋律內核,是《湄公河行動》與《紅海行動》的核心競爭力。填補海軍題材的類型空白、非洲實景拍攝等賣點,以及“蛟龍出海,揚我國威”的愛國情感訴求,也有望讓《紅海行動》復制《湄公河行動》的黑馬態勢。
此外,第五部《熊出沒》大電影《熊出沒·變形記》虎視眈眈,試圖以中小成本身份分得一杯羹;擁有眾多明星陣容的郭德綱導演新片《祖宗十九代》、葉念琛的傳統港式喜劇《百星賀囍2018》也相繼上映。
仔細厘清春節檔電影類型,因全家觀影的獨特檔期特性,合家歡成為春節檔影片的基本影像調性,而喜劇色彩,成為各大頭部內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捉妖記2》是典型的二次元奇幻喜劇,《西游記女兒國》則讓喜劇元素融入到傳統神話傳說中,《唐人街探案》把喜劇與推理熔于一爐——混搭多元類型,成為喜劇在春節檔的奇妙“變種”。
以暑期元旦國慶為跳板,春節檔才是國產電影的最佳戰場
大片系列化,是2018年春節檔的又一顯著特點。受到好萊塢電影宇宙、系列電影的啟發,國產片也逐漸走上了系列開發的道路。
漫威、DC、勇士三大美漫超級英雄宇宙,擁有燦若銀河的世界觀與體系架構;依托東方神話打造人物眾多、故事多樣、價值多元的電影宇宙,也變得可行。如《捉妖記》與《捉妖記2》,搭建了人妖混雜、怪力亂神奇妙世界。鄭保瑞的《西游記》系列更不用多言,其古典小說的文本,本身就是可以反復使用的影視富礦。至于《唐人街探案2》,則是票房大賣的國產電影,成功IP化后的續作,算得上是效仿《變形金剛》《速度與激情》系列。
需要指出的是,位列春節檔第一陣營的四部影片,大都有暑期、元旦、國慶等檔期的前作,其檔期變更的背后,折射出相當豐富的市場信息——
就檔期成熟度/票房產出而言,春節檔可謂無出其右。從2008年票房過億到2017年票房過30億,春節檔因假期消費慣性、小鎮青年的強勢崛起、賀歲電影多年深耕細作等原因,已成為所有檔期中最賺錢的檔期。與同樣是“票房高地”的國慶、暑期、賀歲而言,春節檔無疑成為國產片群雄逐鹿的最頂級舞臺。
四部電影中,除了《西游記女兒國》延續了春節檔的定位,其他三部都并非傳統的春節檔作品。在暑期檔大獲成功的《捉妖記》、元旦檔一鳴驚人的《唐人街探案》以及國慶檔黑馬《湄公河行動》之后,三部片方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春節檔這一舞臺。顯而易見的是,前作的成功極大地增強了片方的信心,由此把續作放到了競爭更加激烈的春節檔。在此背景下,檔期與相對應的影片,呈現出鮮明的階梯特性——春節檔將是寡頭的天下,而準入門檻將越來越高。
當然,如此競爭態勢,也有望持續提高春節檔的票房天花板。2018年春節檔的最大看點之一,在于市場大盤能否以超過13.45%的年增長率,達到票房40億的位面。
遏制票補是真,2D回暖尚遠,電影背后的資本博弈依舊暗流洶涌
揠苗助長的票補,歷來被各大片方視作提前搶占市場、提高預售票房的利器。2017年票房表現不俗的國慶檔,就有來自票補的助力。資本實力雄厚的片方或線上發行公司,通過預售、超低價售票的形式,提前鎖定首日甚至首周票房,以圖對影片排片與上座率走勢形成長期影響。競爭若走向惡性,就會出現“幽靈場”“買票房”等市場亂象。
大規模票補得到遏制,被業內視作競爭回歸理性的一大標志。從2月15日(除夕)至3月2日(元宵節),全國影院票價(普通觀眾實際支付部分)不低于19.9元,有特殊身份或條件限定的長期合作等不在其列。此外,補貼票數也有一定限制,單部影片不得超過50萬張。以《紅海行動》為例,消息稱博納給出的票補就不會超過1000萬。
不再瘋狂砸錢的票補,有望讓影市回歸到本來面目。而《捉妖記2》《唐人街探案2》等影片選擇2D上映,則被網友點贊“良心”。長期以來,中國觀眾被后期轉制的“偽3D”所折磨,“只有字幕是3D”、“畫面灰暗亮度不高”等問題備受爭議,此次多部影片重新擁抱2D,既能迎合觀眾需要,也因票價更低、能與春節檔的三四線消費水平相符。不過,只要影院放映3D電影利潤高于2D,后者的回暖就依然尚遠。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春節檔頭部內容的背后,依然站著眾多影視力量,與2017年國慶檔如出一轍。如《唐人街探案2》的出品方是萬達與騁亞,聯合出品囊括了中影、優酷、小米、青春光線、耀萊、橫店、金逸、大地、聯瑞等;而《西游記女兒國》除了星皓以外,中影數字、保利、幸福藍海、浙江時代等院線資本也參與其中——高度資本化的電影市場,讓院線影院、制作片方、發行宣傳方等都成為利益共同體,綁在一起轟隆前行。
在口水與票房齊飛的農歷新年,究竟鹿死誰手?每一年的春節檔,都將成為影史的一部分,且讓我們屏息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