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任何人隱藏的藝術天分被激活了以后,不論他在從事何種工作。都會變成一個善于創造、孜孜不倦、大膽、自我表現力很強的人。他對別人來說變得更加有趣,他打破常規、顛覆傳統、充滿靈感,并尋找更好的理解和溝通方式。”
——羅伯特·亨利《藝術的精神》
《像藝術家一樣思考》系列,作者貝蒂·愛德華,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她的著作被翻譯成14種以上的語言,她對繪畫有著獨特的見解,在藝術教育上,她另辟蹊徑,5天教會零基礎的人學畫畫,并且還是最難的人物肖像,曾得到美國心理界、教育界的廣泛贊揚。
洛杉磯時報曾評論“這是解放了很多人思想的一本書”,也被譽為“里程碑式的經典”。
很多沒有美術基礎的人都很想學會畫畫,但我們總是習慣于把畫畫與“天賦”聯系在一起。很多人在小時候都非常柔順地接受了“沒有繪畫天賦”的判決,然后終其一生不敢再拿起畫筆。
你可能會在某天頭腦一熱,買上一堆零基礎的教材,但如果告你你,要畫上幾年素描,才能開始畫自己的作品,相信一百個人里面,有一百個都會放棄的。畢竟我們學習繪畫的目的并不是為了成為一個多么偉大的畫家,所以我們可以直奔“大師模式”,真的沒有必要從零基礎開始。
《像藝術家一樣思考》系列通篇其實都只在強調一件事情:
看起來會畫畫的人,并不是真的有藝術天分,而是極少數掌握繪畫訣竅的人,換句話說,他們也是極少數可以進入右腦模式的人。
開啟“右腦模式”是一種怎樣的感覺呢?
你可以試著在紙上隨便畫上一張面孔,通常你在畫的時候會想:這是眼睛、鼻子、嘴巴,它們應該是什么樣子的,這就屬于左腦負責的語言思維。而在《像藝術家一樣思考》,作者讓你試著去畫掌中凌亂的指紋,讓你只注意紋路的位置、形狀,阻止左腦思維中邏輯的干擾,這時就是在調動右腦的感知,這是非詞匯性、非時間性的,完全把注意力的焦點放在圖形的觀察上。
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愛因斯坦、富蘭克林、卓別林……都是擅長右腦模式的高手。
當然除了畫畫,右腦模式可以服務于許多行業,尤其是創意行業,比如寫作、發明、手工、研究、音樂創作……放任四海而皆準。
成為藝術家的思想準備:
·?給自己打上“思想鋼印”,要相信,繪畫是一種可教授的、可學習的技能,并能夠提供多重好處
·?基本繪畫技巧就像寫字和騎自行車一樣簡單,我們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天分獲得和發展這項技能
·?畫得好不好不是手靈巧不靈巧的問題,而是你如何看待周圍的事物,你如何看待一個物體的方法和你如何將其翻譯到紙上的問題
成為藝術家的工具準備
·?一些裝訂好打字紙或一本不太貴的繪圖紙
·?4B鉛筆、2B鉛筆
·?橡皮擦
·?鉛筆刀
·?一支4B的石墨棒
·?一塊透明的塑料顯像板,大約8英寸(20.32cm)X10英寸(25.4cm)大小(25.4cm)
·?兩個用黑紙板做的大約8英寸(20.32cm)X10英寸(25.4cm)大小的“探視鏡”,其中一個在中間剪出4.25(10.795cm)英寸X5.25(13.335m)英寸大小的長方形,另一個剪出6英寸(15.24cm)X7.625(19.37cm)英寸大小的長方形
·?一支可脫色的黑標簽筆
·?兩個小夾子,用來把兩個探視鏡夾到塑料畫板上
·?一些遮蔽膠帶
(大部分美術用品店都有售,顯像板可求助萬能的淘寶,探視鏡可以自己制作)
學前作業
1、自畫像
2、某位記憶中的人物,盡你最大的可能把他畫出來
3、自己的手——如果你習慣用右手,就從任何角度把左手畫出來,如果你習慣用左手,就畫右手
左腦的視覺記憶一定是被簡化和概括性的,所以沒受過繪畫訓練的人甚至到老年還在制造“幼稚”的作品,下面是學員在作者貝蒂·愛德華指導前后的作品對比(左邊是指導前的,右邊是指導后的)。
差別很大是不是?
相信在經過了開啟右腦的訓練之后,我們也可以創造這樣的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