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的幾個月,慢的幾年,不如意就破產”
“項目從融資到退出,快的話幾個月,慢的幾年。發展不如預期的,直接破產清算”,劉磊(化名)在接受眾籌之家采訪時說道。從他嘴里輕描淡寫說出“破產清算”,筆者還是震驚了不少,這位90后的小伙子就如這個行業,像霧,像雨,又像風。
2015年7月,劉磊即將畢業于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這是一門與股權眾籌八竿子打不著的專業。他來到深圳一家股權眾籌平臺,出乎意料地是竟然應聘上了。用他自己的話說:我是沖著“項目經理”職位去的,但這也是緣分。在眾籌之家往日采訪的眾多股權眾籌行業從業者中,有不少是善于思考、執行能力強的“新兵蛋子”,平臺也樂于“孵化”這一類群體。
盡管入行不到2年,劉磊在采訪過程中,卻自詡為“股權眾籌行業第一批從業者”。2011年,中國中關村出現了首家股權眾籌平臺天使匯。但從政府的重視、大眾的關注、行業內的成熟來看,業內人士習慣于將2015年稱之為“股權眾籌的元年”。2015年,政府在工作報告和地方文件中多次提及股權眾籌。同時,據中關村眾籌聯盟的數據顯示,在2015年,股權類眾籌平臺數量最多,達121家,眾籌總平臺的39.93%。
從股權眾籌的元年工作到至今,歷經了2年的摸爬滾打。劉磊嘆了聲氣: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據劉磊的描述,從FA、孵化器或者朋友推薦而來的項目,他接觸到的股權類項目差不多有1000多個,真正上線平臺的只有四五十個。而截至目前為止,在這四五十個項目當中,已經退出的項目只有3個,項目退出比例僅為6%。
據盈燦咨詢發布的《2016年眾籌行業年報》顯示,股權類眾籌在整個眾籌行業項目數、融資額占比如下:
(來源:盈燦咨詢)
從圖表看出,在2016年全年,股權眾籌項目為4087個,占整個行業眾籌項目數量的的5.57%;股權類項目全年融資總額為52.98億元,占整個行業總融資額的23.56%。概括來說:平臺股權項目少,融資多。
股權眾籌的高樓造起來了,基底是否打得牢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投資人吐槽:我不投股權,只投收益類店鋪
投資人張超,湖北人,深圳某企業高管,有著10年的投資經驗,最近一兩年開始著手做互聯網金融方面的投資。然而,對于股權眾籌項目,他表示并不看好,甚至在接受眾籌之家采訪時卻表現出了抵觸。
“我身邊有一些朋友做股權類眾籌項目投資有一年多了,但目前來說,眾籌項目我只投收益店鋪類。”
“股權類眾籌項目,第一,風險太高。在120家股權眾籌平臺中,像京東、螞蟻達客這類巨頭布局的平臺之外,項目相對來說成熟些。其他大部分平臺是做創業類項目的,絕大部分項目是處于天使輪融資,天使投資的回報率高,但是天使投資的成功比例不超過10%。”
“其次,我選擇投資店鋪,不投資股權,在于店鋪好退出,而股權項目退出時間太長了。”
張超表示,他每投一個店鋪,有著固定的分紅時間、分紅比例,并且在一定的時間內項目方會進行回購。盡管也有市場、經營等風險,導致收益飄忽不定,或者店鋪倒閉,但是未來相對來說是清晰的。而他的一個朋友在2014年投的一個股權類眾籌項目,到現在還沒有退出,“這個項目搞不好就會死掉”,張超在采訪尾聲的時候告訴記者。
然而,在眾多采訪者中,一些人對于股權類眾籌項目退出難的問題,并不以為然。投資人林選,也是一名創業者。他表示,2015年的時候,自己想做股權類投資,但是手上又沒有那么多的資源,獲取項目的渠道又有限。也正好在2015年這一年,阿里、中科招商等相繼成立了股權眾籌平臺,他開始去關注這個行業,直到2016年初,他開始正式地通過互聯網非公開股權融資平臺做投資。
對于股權眾籌退出難的問題,林選表達了一些不一樣的觀點。“這1年來,我投了3個項目。說退出時間長,也是相對來說的,具體看你自己怎么去比較。那這些項目和投資機構做長線投資相比,股權眾籌類項目兩三年退出,時間并不長。但你要是和互聯網理財,P2P比,那退出時間就長了。”
投資人無奈:急于兌現,找不到接盤俠,急!!
2014年,投資人李寧,惠州人,經朋友推薦,在國內某一股權眾籌平臺投資了個項目。隨后,陸陸續續地,李寧又在其它平臺投資了幾個項目,前前后后投入了大概100萬元。對于項目退出這個難題,他自認為更有發言權,也就在幾個月前,他切身地感受到了這個行業的“痛”。
2016年下半年,李寧正好趕上自己的汽車維修店要開分店,一時間資金周轉不過來,于是想把手頭上的眾籌項目拋出去。“當時就像是熱鍋上的螞蟻,百爪撓心。但是沒辦法,項目沒到時間,又沒有其它人接盤,只能擱淺,再想其它辦法弄錢”,李寧回憶起當時的情景,還是心有余悸。
對于李寧自己所投的項目,“有些項目是好項目,但是流動性他他媽差了”,李寧有點憤慨。
股權眾籌項目流動性差是業內公認的。“股權眾籌項目退出難,主要原因還是在于流動性差。眾籌項目是處于一級市場,一級市場流動性比較差,主要是因為早期項目的資產證券化的程度比較低,不能持續穩定地產生收益,沒有一個衡量地標準。而且相比較于二級市場的公眾公司,一級市場的公司,是非常不透明的,所以投資人望而卻步,不愿意當接盤俠。”一位業內人士對眾籌之家說。
某一股權眾籌平臺的運營總監表示,投資人在投入這個項目,到項目退出,一般要經歷兩三年的時間。在這兩三年的時間里,投資人需要承擔各方面的風險。運氣好的,企業被收購兼并,投資人可以拿錢退出,運氣不好的,公司直接破產清算。
對于這個老生常談的問題,為此,眾籌之家數據研究員Huskar統計出了一份部分成功進入下一輪融資的項目,統計表如下:
(來源:眾籌之家)
從這一份下一輪融資時間表中看出,部分項目在眾籌融資后幾個月就獲得了下一輪融資,時間長的在2年左右獲得下一輪融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項目獲得下一輪融資后,并不意味項目的投資人全部退出)
股權融資項目的退出機制
而我國首個股權融資退出的項目是積木旅行。該項目是在2014年10月上線國內互聯網非公開股權融資平臺天使客進行融資,最終成功籌集資金584.5萬元。在2015年6月,積木旅行獲得了美國頂級風投機構的A輪投資,41位投資者在8個月內獲得了5倍的投資回報,遂全部退出。
而積木旅行第一次把股權類眾籌項目的高收益展示地比較徹底,并將下一輪退出這一退出模式實現了首次落地。國內互聯網非公開股權融資平臺“大股東”的市場部總監陳國栓表示,目前國內眾籌市場,股權類眾籌項目退出的方式主要有兩中。其一是項目在下一輪融資中退出,如積木旅行項目退出模式。另一種退出方式則是項目方實力比較強大的,公司的大股東或者管理層直接回購投資人手中的股份。像回購這種情況,行業內是有,但是不多。
而對于外界公認的退出方式-IPO,其實在業內并不常見。首先,股權眾籌真正步入發展是從2015年開始的。陳國栓表示,他所接觸到的眾多股權類眾籌項目當中,絕大部分是創業項目,處于種子輪或者天使輪。想要在企業A股上市或者掛牌股轉系統之后再退出,那這個企業還需要十年八年,或者更長的時間。這個項目在眾籌成功直到企業上市的過程中,還需要經過多輪的融資,但是大多數投資者都會選擇在下一輪就退出。
那么是否會有投資者不愿意在下一輪融資當中退出的?陳國栓告訴眾籌之家,現在也有一些項目的領投機構和投資人看好的項目,為了實現投資利益的最大化,有些投資人會不想退出。但是,領投機構與投資人又是利益共同體,要共進退的。至于到底退不退出,這個需要通過投資人集體投票決定的。
當然,也有一些平臺建立自身的退出機制,給了投資者多種的選擇。2015年12月,互聯網非公開股權融資平臺36kr推出了行業內首個退出機制-“下輪氪退”。下輪氪退的退出機制是融資項目交割完成后,融資企業在兩年內會有兩次正式融資,本輪股東均有選擇退出的權利;如交割后的兩年,融資企業未發生任何一次正式融資,則退出期延長至交割后的3年內。若三年之后還未融資,則跟投人需與領投人同進同退。
同時,“下輪氪退”規定,在融資企業的投資人在該企業下一輪融資時,可以選擇退、不退或者退一半。這就意味著股權眾籌項目的投資人可以有多種的選擇,這也是平臺將下一輪退出成為制度化。這個制度的最大好處在于,領投人與跟投人在融資后的3年內,不再是一個利益整體,不用共進退,每個投資人可以做出自己的選擇,退出方式更加靈活。
而另一個獨具特色的退出機制是360淘金的“遠期定價”。項目在申請上線募集時僅提供目標融資金額,不進行定價,融資成功后,投資人不是馬上獲得融資企業的股份,而是擁有融資企業的債權。根據行權期內進行下一輪融資,眾籌資金按照新估值的一定折扣,確認投資人股權占比。如果該企業在約定的時間內未完成融資,則根據上一輪估值定價完成轉股。360淘金的相關工作人員表示,投資人占股后,可以在下一輪的融資中退出,但是這個時間是不確定的。
“遠期定價”與“下輪氪退”不同的是,“遠期定價”遵循的還是投資人一致行動原則,共同退出。而“遠期定價”的特色在于,這一投資模式,延長了投資人占股的時間,這也就意味著投資人想要退出,需要在下下輪融資當中才能退出,投資人花費的是更多地時間成本,退出的時間比其他模式要長些。對于此類模式,360淘金表示,這是通過時間成本來獲取好項目的投資機會。
不管是遠程定價還是下輪氪退,他只是給了投資者更多地選擇,對一級市場流動性難題的解決起不了本質作用。但是,區域性資本市場是否有用呢?
“四新板”、“五板”也是隔靴搔癢
業內人士表示,股權眾籌發展從去年(2016年)開始,退出方面稍微活泛了點。一些股權眾籌平臺開始與區域性股權交易中心合作。這種合作方式是將股權眾籌企業掛牌區域性股交中心,尋找合適的投資者來做“接盤俠”,增加股權眾籌項目的流動性,縮短投資人退出的時間。
而這種區域性股交中心不是新三板、新四板,而是上海股交中心的科創板,又稱“四新板”,是專門提供股權、債券的轉讓和融資服務的。四新板對于企業掛牌的條件非常低,是科技創新型企業,凈資產不低于300萬元的股份制公司。同時,對于投資者的門檻是金融資產在50萬元以上。
除上海股交中心科創板外,還有更為垂直類的交易場所,如貴陽眾籌交易所,被封為“五板市場”。貴陽眾籌交易所的交易板塊設有非公開股權融資、債券眾籌、收益權眾籌、產品眾籌和公益眾籌。同樣,該交易所企業和投資者進入的門檻非常低,然而去該交易所掛牌的企業寥寥。
對此,眾籌研究員子野表示,像貴陽眾籌交易所和上海股交中心科創板這些股權交易場所,雖然企業和個人投資者進入的門檻低,但是自身的流動性就很差,成交量還不如新四板,這就很難解決股權眾籌項目的流動性,所以這些四新板、五板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股權眾籌退出難的問題。
業內看行業現狀:風控是解決問題的核心
據中關村眾籌聯盟發布的行業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互聯網非公開股權融資平臺數量共計145家,正常運營的有118家。截止2016年年底,2016年新增股權類眾籌項目3268個,同比下降56.6%;新增項目成功融資額共計為52.98億元,同比增長2.1%。
在整個2016年,我國股權類眾籌項目相比于2015年減少了一半,但是融資額卻實現了增長。某股權眾籌平臺的負責人表示,整個行業對股權類項目在進行精選,這些經過層層精選的項目,更容易獲得下一輪的融資,這對于投資人退出是由好處的。
對于項目退出難這個問題,并不僅僅只是項目方與投資人之間的難題。雖然目前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監管環境是把股權眾籌平臺定義為“信息中介”,但是業界的現實情況卻并不是如此。
互聯網非公開股權融資平臺“大股東”的市場部總監陳國栓表示,就國內的投融資情況來看,眾籌平臺對于投資人來說,還是一個信用中介,而不僅僅是信息中介。
因為眾籌平臺承擔著“信用中介”的職責,項目退出難的問題自然而然也就成了平臺“難以啟齒”的事情。眾籌之家采訪到360淘金,相關負責人表示,項目退出按部就班。其他股權眾籌平臺也表示不好多說。
股權眾籌的退出機制,還與平臺的風控息息相關。“股權眾籌的本質還是金融,而金融的核心就是風控。沒有風控或者風控不強的平臺很難在這個行業生存下去。我們有大量的資源去獲取項目,但有些項目本身是不適合做眾籌的,平臺需要的是小額的眾籌融資,如果企業對資金需求量大,那就需要對接機構去做融資。”陳國栓對眾籌之家說。
不少平臺高管也表示,股權眾籌的根本問題是在于風控上,風控才是一個平臺的核心競爭力。風控做不好,項目漏洞百出,風控做好了,項目前期運作平穩,募資能力強,也就更吸引資本的進入,更容易獲得下一輪融資。
同時,業內人士認為,除風控外,如果平臺不注重投后管理,對融資后項目放之任之,對項目退出也是極為不利的。目前,一些平臺發展地相對來說,比較成熟。平臺從前期項目運作、投資人投資占股、項目運作到投后管理、到期退出,摸索出一整套的運作體系,實行一站式服務。
運作一個股權眾籌項目,就像是造房子,前期地基是風控,項目運作是鋼筋混泥土,投后管理是添磚添瓦,直到房屋封頂才算是項目退出。而房屋的封頂離不開前面任何一步的偷工減料。
素材采集:迦洛、子野
數據整理:Husk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