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一個很有趣的現(xiàn)象:一只大象能輕松將一根大樹連根拔起,但是拴往大象的只需一根小小的小木樁,所以很多人會很納悶:為什么一個小小的木樁,能夠拴往大象呢?
這要從大象小時候說起,大象在剛生下來很小的時候還是小象,從小伺養(yǎng)人就用一根小木樁把它栓往,每次小象想要掙脫,但是它的力量很小,根本無法掙脫,在嘗試了很多次之后都失敗之后,小象就以為自己掙不脫了,慢慢就不再掙脫了。
隨著時間的流逝,小象成長為大象,小木樁還是那個小木樁,盡管大象已經可以輕松地掙脫,但是大象受限于以往的經驗,也不再掙脫了。
與其說是小木樁限制了自己,不如說是限制性的定勢思維限制了自己。當我們受到限制性定勢思維的影響,往往不知道自己真正的能量有多大。
02
我們來看看百度百科對定勢思維的定義:
定勢思維,也稱“慣性思維” ,是由先前的活動而造成的一種對活動的特殊的心理準備狀態(tài),或活動的傾向性。在環(huán)境不變的條件下,定勢使人能夠應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決問題。而在情境發(fā)生變化時,它則會妨礙人采用新的方法。消極的思維定勢是束縛創(chuàng)造性思維枷鎖。
簡而言之,定勢思維在特定的條件下,對思考與解決問題是有益的,然而當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定勢思維則會束縛思維。
不管是職場中還是生活中,我們常會聽到這樣的說法:“這件事情辦不到”,“以我的經驗來實施不了”,是不是也類似限制性定勢思維?
03
有另外一個關于象的故事《曹沖稱象》, 則告訴我們是如何打破定勢思維的:
吳國孫權送給曹操只大象,曹操十分高興。大象運到許昌那天,曹操帶領文武百官和小兒子曹沖,一同去看。曹操的人都沒有見過大象。這大象又高又大,光說腿就有大殿的柱子那么粗,人走近去比一比,還夠不到它的肚子。曹操對大家說:“這只大象真是大,可是到底有多重呢?你們哪個有辦法稱它一稱?” 嘿!這么大個家伙,可怎么稱呢!大臣們都了。
一個說:“只有造一桿頂大的秤來稱。”而另一個說:“這可要造多大一桿秤呀!再說,大象是活的,也沒辦法稱呀!我看只有把它宰了,切成塊兒稱。”
他的話剛說完,所有的人都哈哈大笑起來。有人說:“你這個辦法可不行啊,為了稱重量,就把大象活活地宰了,不可惜嗎?”
大臣們想了許多辦法,一個個都行不通。可真叫人為難呀。這時,從人群里走出一個小孩,對曹操說:“父親,我有個法兒,可以稱大象。”
曹沖說:“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達到的地方做上記號,再讓船裝載石頭,當水面也達到記號的時候,稱一下這些石頭,就能知道大象的重量了。”曹操聽了很高興,馬上照這個辦法做了。
造秤也好,切塊也好,都是以往的經驗的影響,明明不可行而為之。要知道大象的重量,而曹沖則是借助船的力量,將目標拆解成兩步,第一步將大象等價成相同重量的石頭,第二步再次石頭的重量分批稱重,完美獲得大象的重量。
一個人的定勢思維,往往阻礙一個人的思考。打破定勢思維,不以經驗為導向,通過拆解目標,往往能另辟蹊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