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妹近期來問我如何應對兩三歲孩子不守規矩這個問題,我推薦了這本書。整本書都是在講孩子學步期的探索習慣,以及他們在擁有了到處溜達的能力之后他們所表現出來的邊界探索,作為家長的我們如何在這個重要階段幫孩子立好規矩。
雖然這本書是寫給兩三歲家長的,事實上在“建立邊界感”這件事上,這本書講述的內容對任何年齡階段的家庭都是適用的,我如今回過頭看這本書,在養育青春期孩子階段,仍舊能有很大的啟發。
規則,作為家長,我們時常會認為是約束孩子,管教孩子用的。事實上,規則是用來明確家庭成員的行為界限,每個人都要按照既有的規則行事。家長用遵守規則來做表率,潛移默化影響孩子,讓孩子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而非用言語指責性的提示他們“你錯了”,重要的是要給出正確的示范,而非話語性的標準答案,沒有誰愿意聽嘮叨,也沒有誰愿意總是聽別人對自己的評判。
切忌雙標!家長可以躺在床上吃零食,而卻要求孩子不許在臥室吃零食;家長可以打游戲,而要求孩子遠離游戲……如果你不想孩子做哪件事,那你自己一定要做到這方面的表率,否則你的要求會變得很蒼白無力。當孩子知道頂嘴時,一句“你自己都做不到,還來管我”也會讓你無地自容。
孩子是獨 立的個體,無論他們的年齡大與小。在這點上,夫妻之間需要相互提示,當一方即將要踏出界限之時,對方要拉一下,提醒一下“嗨,孩子也是一個獨 立的人格,他只是看上去小而已”!認同獨 立人格,重要的就是平等的尊重,認同對方的感受,理解對方的想法,相互溝通,而非你說他聽。
同時,時刻要保有警醒的是,孩子的情緒控制和能力遠沒有家長成熟,理應家長承擔更多的引導示范,在親子關系中承擔起示范者和引導者的責任。要有更多的包容和耐性,孩子的發展在一些階段并不同步,或許身體已經足夠強悍了,但大腦慢一拍?;蛟S大腦想要支配身體,而身體還缺乏足夠靈活的能力。這種不協調或許會讓他們惱怒而大發脾氣,作為家長的我們要足夠有定力。
給予孩子愛與自 由的同時,并非以犧牲父母的感受為代價。每個人都需要尊重自己的感受,先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好他人。切勿忽略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我們也需要引導孩子學會關愛和體貼他人。
想想你身邊讓你感受到“消耗”的關系吧,你喜歡那種感覺嗎?那種感受讓你想做出哪些行動?如果答案否定,且你想遠離這樣人,那你更要好好審視且認真對待與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相互滋養的關系讓親子之間可以無話不談,是足夠信任的表現,無論孩子處于什么年齡,這樣的信任和敞開心扉都是很重要的基石。
把孩子當朋友看吧,可以說知心話的朋友,他們能給予你寬容理解,能給予你依靠,甚至給予你建議。信任是相互的,他們也會基于被信任而夯實親子關系,無話不談在青春期階段會是一個重要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