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魚小哆
記得早先少年時
大家誠誠懇懇
說一句是一句
清早上火車站
長街黑暗無行人
賣豆漿的小店冒著熱氣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從前的鎖也好看
鑰匙精美有樣子
你鎖了人家就懂了
這首詩,是木心的《從前慢》,我很喜歡的一首詩。有人說,木心的文字,是一幅畫。從這幅畫里,可以感受到生活的點滴美好。
僅僅是“從前慢”這幾個字,就讓我喜歡得不行。
是啊,從前的時光,多么緩慢。日出日落、年復一年,緩慢得讓我感覺不到歲月的變化,感覺不到長輩在漸漸老去,而我們在一天天長大。那時候,村頭的榆樹、屋后的魚塘,甚至屋檐下的燕子巢,都年復一年,毫無變化。人們慢悠悠地生活,農忙時種地,農閑時曬干菜、腌酸菜,準備越冬的土豆、白菜,一年啊,長得總是讓人望不到邊。
從前的季節,也是慢悠悠的。那時,春天還是很漫長的。偶爾發現在白雪覆蓋下偷偷冒出的柳芽,春姑娘悄悄來了。脫去厚重的棉襖、棉褲、棉鞋,換上毛衣、毛褲,大概穿上個兩個月吧,這兩個月里,春在一天天變化,從初春、盛春,再到初夏。現在,時光匆忙得留不住春姑娘的腳步,總是脫掉棉服,就穿上短袖,迎來夏天了。四季變化在城市中,體現得更不明顯。自然萬物總是對季節有最明顯的感知,只是生活其中的人,感覺有些遲鈍了。
從前的人們,也很慢。那時,大家還寫信。一封信寫完,貼上郵票,心就跟著信飛到了遠方。你盼啊盼,少則兩三天,多則一星期,信才帶著你的問候,慢悠悠地到了他鄉。然后,你盼著,盼著回信來的那一刻。這一等,一個月,也就過去了。那時,人們都用鐮刀割稻子。金燦燦的稻田地里,一家人揮舞著鐮刀,歡喜地割稻子。累了,坐在田埂上,嘮嘮家常,中午再吃點兒帶來的麻花、榨菜,一直割到太陽落山,一天的勞作就結束了。那時還有場院。割完的稻子,挨家到場院脫粒。往往鄰里都會去幫忙,一家忙完忙下一家,全都排好了順序。人們圍著圍巾,幫誰家脫粒,就在誰家吃飯,熱熱鬧鬧,歡歡喜喜。
現在,這個世界走得太快,讓人們來不及停下來思考,哪怕只是遐想。本來,一杯茶、一本書、一個沙發、一縷陽光,和一個懶散的下午,就足以讓人迷醉,讓人開心。但是,人們往往來不及享受當下,就被各種壓力推著走了好遠。
是啊,時間快得也讓我也來不及停下。仔細數下,已經有7天沒更新了。每天的時間都不夠用,即使每天睡得很晚,仍然有好多事沒有完成,經常會莫名的焦慮。凈空法師的講記一直放在床頭,發下那個“這個月看不完就是小狗”的毒誓后,也沒多大進展。于是我開始懷念那個時間過得很慢的從前,卻猛然發現,所謂的“慢”,是在人的心態上。你可以把自己的心放慢,那么,即使生活節奏很快,也能“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很喜歡周云蓬說的兩段話:
“曾經有那樣的生活,有人水路旱路地走上一個月,探望遠房的老友;或者,盼著一封信,日復一日地在街口等郵差;除夕夜,守在柴鍋旁,燉著的蹄膀咕嘟嘟地幾個小時了還沒出鍋;在草原上,和哈薩克族人彈琴唱歌,所有的歌都是一首歌,日升月落,草原遼闊,時間無處流淌。”
“生命除了死亡還需要休息,思考需要一個菩提樹下的坐墊,夢想要求一張安居的床。普通人渴望看得見摸得著能給自身帶來幸福的GDP,它可以增長得慢一點,它應該學習一棵樹怎樣生長。園丁欣喜早晨的枝頭多了一枝小花,果農目睹果子由青轉紅,地球引領著春夏秋冬緩步走過,母親十月懷胎一朝分娩,我們耐心等,幸福可以來得慢一些,只要它是真的。”
這兩句話,不僅更好地詮釋了“從前慢”,而且告訴我們,生命除了死亡還需要有休息。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試著讓自己“慢”下來,把一切看淡些,才可以更好地體會生活帶給我們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