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興趣廣泛的上班族,深感時間不夠用,自覺地就是開始關注時間管理,買了好幾本來看,這本《四點起床》也是關注了好久的一本書。當時聽說番茄時鐘的時候,就聽到四點起床和四點半起床這回事兒,作為一個總起困難癥患者來說,早期無疑是困難的,何況我還有點睡眠不足。
想象中,這么早起床,應該是鬧鐘叫醒的,憑著完全的自律能力起床,做事情。而事實卻是,作者是自然醒的,靠著具有自然規律的生物鐘。早期的效率總是比較高的,而且早期會給人一種昂揚向上的精神,作者早起過一次之后,就愛上了這種早起。
芝加哥大學研究人員觀察熟睡中的實驗對象,發現實驗者緊閉的眼皮底下,眼球來回運動。身子雖然不懂,但是腦子確是醒著的,還在做夢呢,這就是所謂的“快速眼動”。快速眼動睡眠非常重要,他是聯系清醒狀態和與意識、體溫低下的睡眠狀態的橋梁。非快速嚴冬睡眠是大腦進行休息的時間,而快速眼動睡眠則為人們“睡醒”做了準備。健康成年人大多是1.5小時快速眼動睡眠,1.5小時非快速眼動睡眠,不斷切換。
作者就是利用這個循環,在準備“睡醒”的時候醒來,既沒有影響睡眠,也不需要鬧鐘刺激大腦而困頓的醒來。
睡眠的質量不應該用“時間”標準去衡量,而是應該根據“熟睡了多久,醒的時候是否神清氣爽”來判斷。
對于睡眠質量的觀點,我非常認同,我想我們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所體會。有時候睡得并不是特別久,但是醒來覺得神清氣爽,有時候睡了特別久,但是醒來卻覺得昏昏沉沉,腦子一片混沌。一個人的作息應該符合自己體內的生物鐘,每個人不是完全相同,應該逐漸的找到自己適應的一個時間找到適合自己的生物鐘。
作者是不贊同鬧鐘叫醒的,認為鬧鐘叫醒是強行不顧一切把人吵醒的一個過程。時間到了,鬧鐘就會把手伸進腦子里,這對大腦來說是一種壓力,潛意識會被攪得一團糟。我對這個觀點是認同的,但是對于每天工作到比較晚來說的上班族,不用鬧鐘還是比較難做到。最近我都是在用早起倒逼早睡來調整自己的作息。
除了時間,作者也提到了早上報告工作和利用時間的事情。對于作者這一類工作比較繁忙的人來說,早上坐地鐵的時間簡直是一個移動書房,給作者時間來閱讀學習。對于匯報工作,作者則建議說三條最重要的,如果領導感興趣的話可以再細說下去。
無論是多么重要、多么冗長的報告,都要將結論及其三條最重要的理由歸納出來,寫在第一頁紙上。
從結論寫起,是商務人士的寫作常識。?
早起的生活還可以提高成功率,提高做事的效率。會成功的人和不會成功的人區別就是,會成功的人發現了別人的好習慣,就會努力讓自己養成那樣的習慣。而不會成功的人,即便知道那是好習慣,也懶得去養成,所以他們不會進步,也永遠不會成功。
語言真是種神奇的東西。成天掛在嘴邊的話,即便是謊言,也會讓聽到的人信以為真。諷刺的是,發牢騷的最佳聽眾,不是別人,正是你自己。所以,你要是把“好累啊,好累啊”當成口頭禪,你的身心就會越來越累。
大腦具有神奇的構造,有時候不能分辨真假,只能接受你看大的事實,你想到的事實,你無意間透露出來的事實。及時有時候不是那么真切,大腦也會當做真的處理。作者的觀點我深以為然。盡可能的保證自己神采奕奕,不要給自己傳達累的訊號,大腦接收了就會感覺很累。
早上起來學習,能早起的人,能遇到的都早起的人,這些同頻率的人都更加成功,還能夠擴展人脈,而且老板也都會喜歡早起,早到公司的人。
早起的時光不僅會讓人神采奕奕,而且不緊不忙的去上班,這種從容感也會給人特別好的感受。我已經逐漸的早起,也喜歡上上班的這種從容,且早到的時候我可以看會兒我想看的書,或者寫一下工作的筆記或者總結,這讓我有種成就感。
趁早第四期訓練營打卡第一天,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