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從孩子出生到現(xiàn)在我看過不少育兒知識,聽過不少高論,有傾向于嚴格的,有傾向于給予自由的,然而具體到自己和自己的孩子,方法論總歸是方法,成效似乎沒那么顯著,關(guān)于父母之愛子女決不是僅僅基于本能,而是一定的自律和自我成長,這個觀點的提出真的是很不討人喜歡,但是細細想來確實如此。
在最初看到關(guān)于孩子要散養(yǎng)要給予自由的方法論時,很快就看到文章被多次轉(zhuǎn)載,散養(yǎng)幾乎成為一些父母為之自豪的代名詞,究竟是什么原因讓如此多的人跟風,同時又左右了我的意志,讓我也認同這種方式呢?想來其實是一個懶字,因為這樣我可以避免給孩子樹立規(guī)矩,也就避免了和孩子間的沖突,沒有了沖突少了麻煩,這簡直就是太好了,再加之自由散養(yǎng)是育兒專家的觀點,自然我的內(nèi)心就會坦然接受這種所謂散養(yǎng)。我接受這種價值觀的根本也是因為既可以避免沖突又可以心安理得。
事情就是這樣你偷過的懶遲早是要還的,自由散漫不加約束終究帶來了麻煩,在看到孩子自我約束力差時我又著急上火,有時看到她不疾不徐的磨蹭,心里真的是有100頭瘋牛在狂奔,真想甩一巴掌以解心頭之氣。每一次內(nèi)心沖突的時候都是看清自己的最佳時機,我看到我自己的功利,對孩子缺乏深層的理解,在妄想中擔心孩子的未來。究竟是什么讓我如此焦躁,是因為我對孩子沒有準確的把握?對未來沒有系統(tǒng)的規(guī)劃?還是當把一個全新的生命交給我去養(yǎng)育時,我雖然可以自由塑造但是也要承擔失敗的巨大風險,恐懼失敗是真正焦慮的根源,而對所謂成功的認識仍然停留在“衣錦還鄉(xiāng)”,“功成名就”層面,這種激烈的沖擊會激發(fā)出強烈的情緒。
這里就是自律給我強烈沖擊的地方,作者書中闡述的自律我理解不單是指行為上的自我約束,更重要的是對人性惡的約束,對惡習的自我約束,對自我欲望與家人欲望沖突時的自我約束,就像作者列舉她和女兒下棋的例子,如果不拴住自己欲望的野馬,快樂的陪伴也會變得索然甚至憤怒。自律是能夠及時對自己做出調(diào)整和約束的一種狀態(tài),從而在行為上更加規(guī)律和有序。只有在有序和專注中思想意識才能更加集中,能夠體驗到愉悅、心流,只有體驗感不斷提升,才能進一步激發(fā)成就感和自我約束的意識。因此不是什么散不散養(yǎng)的問題,而是要怎樣提升孩子的體驗感,并激發(fā)她自主體驗和掌控的欲望,從而達到真正的自律。
作者討論的父母之愛真的不討人喜歡,不僅要自律還要自我成長,承認自己不是具有真愛的父母就已經(jīng)是硬生生在心里扎了一刀,還要再撒把鹽,要父母修正自己的心靈地圖,改變自己的價值觀念。人都是趨利避害的,在親子關(guān)系中也會不自覺對家人說“這是你自找的”,或者“那有什么好玩的,瞧你把自己搞的多臟啊”或者“我已經(jīng)盡力了是你自己不爭氣”所以我們是多么容易為自己開脫,多么容易否定別人,自律真的非常必要,約束自己的言行,約束自己不合時宜的欲望,雖然作者撒了一把鹽,但我還是決定把它留下來。用一首詩結(jié)尾。
我將要做一個什么【加拿大】丹尼斯.李任溶溶譯
“你將做一個什么”
大人問個沒完。
“做舞蹈家?做醫(yī)生?”
還是做個潛水員?”
“你將做一個什么?”
大人老是纏著問,
好像要我不做我,
該做一個什么人。
我大起來做噴嚏大王,
把細菌打到敵人身上。
我大起來做只癩蛤蟆,
呱呱呱呱專門問傻話!
我大起來做個小小孩,
整天淘氣,把他們氣壞!
???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