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課堂是一個對孩子充滿期待的的課堂,一定是對話的課堂,是一種分享的課堂,一種共鳴的課堂,注意,只有在這種共鳴的課堂里面,孩子才會讓人驚奇。我們經常應該思考我們是以什么樣的姿態進入課堂的?其實這也是美國著名的教育家帕克·帕爾默所談到的一個觀點:教師進課堂,他是帶著他的全部生命進入課堂的,而不是僅僅帶著某一個知識、某一個希望,他是作為一個具體的人進課堂的,所以在這個具體的人所營造的課堂里面,孩子的狀態是不一樣的。——摘自《張文質說1:教師的微革命P88》
? ? ? ?我喜歡對話的課堂,因為對話比獨奏能產生更多的回響!
? ? ? ?但我們對教育的“急”卻是它的死穴。
? ? ? ?我們有高考的應試目標(新高考新中考方案公布后,小學也有了迫切的應試目標),課堂里似乎沒有那么多時間來用來等待;我們有所謂的好課標準,沒有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就無法稱得上“好”;我們有強烈地講述愿望,總是迫不及待地把答案脫口而出……
? ? ? ?一個對話的課堂,彰顯的是教育的“慢”。在互相交流與啟發的過程,每一個人都會成為發現者、探索者。而這樣的課堂一定是自主生成的課堂。而我們能夠做的并不是預設孩子們的答案,而是從臨場生成的答案中去提出新的問題,形成對話場,從而讓孩子自己發現答案。
? ? ? ?正如一個孩子特意跑來對你說:“老師,我不喜歡你了。”作為老師的你應該怎么回應呢?只是傷心難過?還是將它形成很好的對話呢?上周末讀書會的時候,張文質老師很好地給出了示范。此時,老師可以順勢展開對話,提出一系列問題——哦,你不喜歡我了?為什么不喜歡現在的我了呢?你喜歡原來的我什么呢?你能不能告訴老師,我怎么做你才會再喜歡上我呢?在這樣的對話里,你就能夠慢慢開始找到真正的原因。
? ? ? ?“只有自主生成的課堂才能構成對老師的挑戰,也構成對其他同學智力的挑戰,帶動更多同學那種思維的奮發、思維的覺醒。……說實在的,面對這樣的孩子的時候,意味著你要已經挑戰,你要迎接你必須面對的不知、甚至學生的問題超出了你的知識邊界的這樣一種挑戰。也可以這么斷言,只有在這樣具有挑戰性的課堂里,教師才可能有真正的專業發展。(摘自《張文質說1:教師的微革命》P90)”
? ? ? ?我的課堂里,自我感覺獨奏的時間依然還是多了,而今正努力走向更多的對話。當我把課堂時間更多地還給學生的時候,就“逼迫”著他們得去思考,得自己去尋找規律、得出結論。而這樣的課堂雖然慢一點,卻讓他們得以成長。
? ? ? ?站在對話課堂的立場上,提問比回答更重要,思維比知識更重要,過程比結果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