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復盤的時候給12月的自己立了3個flag:
①至少完成一次“每周一段”的作業
②爭取參加一次成長任務
③參加晨讀
首先給自己鼓個掌,三個flag都沒有倒,全部完成啦!這次復盤就來聊一聊這三個任務。
三個任務,三個關鍵詞,三個故事。
① 每周一段→期待感
加入現象級英語的第四個月,我終于第一次完成了“每周一段”的任務,寫了一封請求類的郵件。然后驚喜地發現,因為完成了作業,所以對當期的反饋直播前所未有地期待。
早在直播的前一天,就提前完成了當天晚上的其他任務,然后專心地等著直播開始。
在整個直播的過程中,也比之前認真得多,因為想知道自己哪里寫得好,哪里寫得不好,需要怎么改,連手機都沒有玩(平時聽著聽著就容易走神哈哈哈~回個消息刷個朋友圈什么的~)。
尤其是在作業點評環節,更是有了緊張的感覺。到直播結束的時候,我還感嘆時間過得真快。
對比之前看寫作反饋的感受,很明顯這一次跟以往都不太一樣。之前雖然也想學習寫作,但畢竟自己沒有親自寫,感覺還是有點脫節,有點像看客。甚至有時候一忙了或者懶了就給自己找借口,想著有時間再看,結果好幾次就這么拖著到最后不了了之。
這一次親身參與,讓我有了期待感,不忍錯過直播,想知道Justin對我的作業有什么反饋,想著萬一到時候cue我我不在豈不是很尷尬?哈哈哈~
現在回憶一下從中學到的知識點,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也覺得是這一次的記得更牢更多。
我猜這大概就是“主動學習”和“被動學習”的區別。雖然都是學習,但之前聽直播,更多的是覺得有這么一個“任務我要完成”,但這次是感覺有這么一個“知識點我想知道”。
不管背后的原理是什么,總之我經過親身實驗后發現:提前完成作業能有效提高對反饋直播的期待感和參與度。
期待感就像存在感一樣,是自己創造的,而不是等著別人給的。
任務早就布置下來了,你做不做它都在那里。
如果不做,越積越多,到后面就越來越慌,甚至有可能破罐子破摔:反正都欠了這么多,干脆不做了。
但如果想辦法給自己一點動力,設定一個目標,然后去挑戰它,就會對這個任務充滿了期待感,會更愿意參與其中,也就更有可能學到東西。
我記得之前看到過一句話:成功的人就是喜歡不停地折騰自己,找事情給自己做。
學習大概就是這么一個折騰自己的過程吧,多做一點,就多學一點兒。
于是我決定,下個月至少完成2次每周一段。(畢竟之前幾乎沒做,不敢一上來就要求自己每次參與,還是循序漸進,給自己留一點兒余地。)
② 賞析《經濟學人》→成就感
上個月定了至少參加一次成長任務的目標,但手里一直有各種事,而且有點“畏難心理”,覺得《經濟學人》文章很難,肯定要花很多時間去賞析,糾結自己到底有沒有這么多精力,所以這件事兒就這么一直拖著。
一直到上個星期二,才發現這個月已經臨近尾聲,再不報名就趕不上末班車了,就硬著頭皮報名了賞析任務。
但碰巧當時沒有人出來認領組長,于是我開始慌了,萬一沒人組隊任務泡湯怎么辦?我不是只能啪啪打臉了?就在這個時候Sherry問我:這次要不要帶個隊賞析經濟學人?
說實話,我當時內心是拒絕的。我一個一次成長任務都沒參加過的小透明,流程都沒搞清楚,一上來就要帶隊,這不是為難我么,想哭。
我還記得當時我正在吃火鍋米線,看著熱氣騰騰的米線,我無比糾結:帶隊呢?弄不好怎么辦?不帶呢?任務泡湯怎么辦(不了解情況的我太低估大家的積極性哈哈~)?
最后一咬牙,帶就帶吧!反正我要是不會我還可以去請教楚汐,她之前帶過隊。(楚汐你沒有看錯,我當時真的就是這么想的……)
于是我的第一次賞析任務和帶隊任務就這樣開始了。
為了降低難度,我選了一篇之前聽說過的文章,招募的組員也多一點兒,這樣大家的任務就輕一點兒。
發布了招募組員的消息后,沒一會兒就得到小伙伴們的積極響應。趕緊拉群分任務,可畢竟是第一次帶隊沒有經驗,在提供文章的時候搞得手忙腳亂,因為不會切割PDF,好半天沒能把單篇文章分享出來,最后還是Sloan?SLY解決了這個問題,玉梅還貼心地為每一段加上了序號方便大家選擇任務。
那一刻突然意識到:技術這個東西光知道是沒用的,平時就要學會,真的需要的時候才能輕松應對。
(其實我之前是知道有PDF切割這個功能的,但一直沒有試過,結果真的到要用的時候才發現因為不熟練,操作受限。)
過了一會兒,看到第二組發布任務的組長一開始就提供了賞析的文本,瞬間感嘆自己果然是沒經驗。
有句話說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我從這次的經驗里到覺得這句話反過來也是成立的:責任越大,能力越大。
因為承擔了更多的責任,你會有更多思考、處理更多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你的成長也就越快。比如我自己,如果沒有這一次帶隊賞析,就不會意識到自己其實還不知道怎么切割PDF,也學不到事先準備好賞析文本的經驗。
此外,這次賞析過程種還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也是我在這一次任務中成就感最重要的來源。
這一次我們組賞析的文章題目是:The mood of the year -wise qiouice,我從一看到這個題目就很傷腦筋,不知道怎么理解,更不知道怎么翻譯。
討論的時候在群里提出來,大家也不知道從何入手,一直到最后匯總的時候,我們也沒有想出解決方案。但沒辦法,眼看這一周就要結束了,作業總要交上去。所以我只能一邊匯總一邊不停地想:這標題到底怎么理解啊?
就這么過了一晚上,還是沒想出來,一直到第二天早上,就在我自己都準備放棄的時候(當時都已經按了發布文章),說起來真的很神奇,腦子里突然靈光一閃,這莫不是個諧音梗?wise qiouice其實是wise choice?(可能因為我一直念這兩個單詞,念多了腦子才反應過來讀音有點像。)
有了這個猜想之后,我趕快去文章里驗證,感覺應該就是這個意思,八九不離十。趕緊撤銷了發布,重新編輯了標題部分的賞析,發布到群里,小伙伴們也基本認可這種解讀。
這可把我高興壞了,之前的焦慮的苦悶一掃而光,只剩下純粹的喜悅。那一瞬間的開心,抵得過之前所有的負面情緒,讓你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這種感覺大概就是成就感。
學習是需要成就感的。因為有了完成一次賞析的成就感,有了解決一個難題的成就感,我不再像之前那樣害怕《經濟學人》,甚至對它有了點親切的感覺。
所以,希望下個月我能再參加一次賞析任務。
??賞析全文?2018-12-28 【經濟學人賞析】Wise qiouice
③ 晨讀→堅持力
最后就是晨讀啦~
比起前面兩個任務,這個對我來說其實比較常規,因為已經是第三次參加了。但仍然面臨新的挑戰,一是天氣太冷,一是給自己的任務太重。
夏天的時候早起好像容易得多,冬天太冷,有時候醒了也不愿從被窩里出來,所以有兩天早上我就躺在床上聽完了直播。
然后我發現,這樣的效果是……幾乎沒什么效果的。
因為聽著聽著就容易犯迷糊,再加上躺著沒有辦法做筆記,很多知識點到寫筆記的時候已經忘得差不多了,不得不再重播一次。
當我自己親自體驗到這種感覺之后,我才理解為什么很多學生聽了課卻還是一問三不知。他們都狀態大概就跟那兩天的我一樣:精神狀態不好,注意力不集中,筆記也不做,更沒有參與課堂。
后來強迫自己要坐到書桌旁邊寫筆記,爭取上麥朗讀,情況就好了很多。
此外,這次晨讀我還給了自己一個額外的挑戰,就是要在公眾號里更新十篇筆記,這比上個月在簡書里更新筆記的難度又大了一些,因為涉及到排版。
我是那種一旦開始,就必須要做完,而且要盡量保證高質量的人。所以每天通過更新筆記對我來講確實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很多時候為了找一張滿意的圖片,要刷半天的網頁。
我也懷疑過這樣是不是有點浪費時間,畢竟我只要能早上起來參加晨讀就已經很棒了。但后來我發現,這些時間并沒有被浪費。因為整理筆記,找配圖的過程,實際上也是我內化知識點的過程。這讓我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
比如,我現在還能想的起“It all happened too fast.”這個表達,以及我的配圖(周杰倫《龍卷風》的歌詞截圖)。
所以雖然學得慢,但我還是堅信,知識這個東西,來得快去得也快。看一眼和背兩遍的結果是完全不一樣的;用謄抄的方式記在筆記本上,和通過尋找配圖的方式整理一遍,效果自然也是不一樣的。
Aiden拾影在復盤里說“自己之前學英語處于‘不求甚解’的狀態,感覺為了取得成績而很功利地學習。”
我覺得自己也有這種傾向,學習英語不求甚解,而是求快。但更糟糕的是,Aiden是為了考雅思,有一個奮斗的目標,而我就好像只是純粹地功利,不喜歡死磕一個知識點,總覺得差不多就行了,完成一個任務就迫不及待地開始下一個,很多東西沒有吃透。
而且我這個人有點“喜新厭舊”,不喜歡重復,看過的書不喜歡看第二遍,學過的東西也不喜歡學第二次。我自己也知道,這種學習態度有很大的問題,因為學習是需要反復的。反復理解,反復思考,反復操練才能學得扎實。
加入現象級之后,在大家的感染之下,我提醒自己不要害怕重復,慢一點,腳踏實地。雖然現在還是有點急,喜歡靠數量來證明自己努力,但已經有一點點改變了。
我自己也很清楚:學習英語不是數據的累積,不是看了幾本書,聽了幾場直播,背了多少單詞就衡量得出來的。
如果說新的一年我對自己的學習有什么期待的話,那就是:學慢一點,學透一點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