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素來相信有外星生物的存在,畢竟茫茫宇宙中,存在著你我無法探索的區域,并不可能只有地球才有生命。或許地球也只不過是滄海一粟,在太陽系之外,甚至太陽系之內,就有類似于人類的生物,而我們只是現在還未曾探測到。
忙碌了一個星期,終于可以偷會懶,享受這份獨有的寧靜。應朋友之邀,看了這部《異星覺醒》,令我不禁感慨,造物主的神奇,人類生命的脆弱。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國際空間站宇航員在對一份從火星取回的樣本檢測后,發現其中顯現出生命跡象,而且是一種比人類預料的智慧的多的生命。隨著將近一個月的培養,該生命體逐漸暴露出了本性,導致六名宇航員無一人生還。
就這樣,卡爾文在休的悉心照料下,逐漸地長大。休是一位微生物學家,分析生物樣本,能夠親自擔任卡爾文的“父親”,他感到格外的自豪。然而,付出最多的是他,最先遭難的也是他。
他本以為自己跟卡爾文是最親近的人,拿出了自己的真心,換來的卻是“白眼狼”。
由于培養室的氧含量不足,卡爾文漸漸地陷入休眠。休為了喚醒卡爾文,拿著電棒,將手伸進了培養皿。確實,卡爾文蘇醒了,可蘇醒的第一件事就是將休的手腕緊緊的包裹。本以為卡爾文是軟體的生物沒什么力量,但發生的現象卻不得不令人匪夷所思。休的手腕以及手,完全被碾碎,看過這部影片的人,估計都會感到驚悚。
然而,這只是開始。
卡爾文擁有著超高的智慧,雖然剛生長了一個月,但是為了從培養皿中逃出來,聰明的它卷起折斷的電棒,將橡膠手套刺穿而出囚禁它的“牢籠”。
這時候,科學家們才發現,原以為這人畜無害的小東西會成為他們的朋友,可一瞬間卻變成了十惡不赦的惡魔。
卡爾文并沒有他們想象的那么和善,在卡爾文眼里,人類就是他們生存的資源,就是他們成長的食物。
在吞噬了幾個人之后,卡爾文快速的長大。無論科學家怎么逃避,無論他們用什么樣的方法,都無法擺脫卡爾文這個夢魘。在空間站與人類上演一場驚悚的貓捉老鼠的游戲。
漸漸地,空間站只剩下了兩個人,為了讓卡爾文遠離地球,大衛決定自我犧牲,利用逃生艙將卡爾文帶向外太空。想法確實是完美的,可這個想法卻被卡爾文識破,最終救生艙直直的沖向南海。
對于未知的世界,我們都抱有好奇心、新鮮感。當我們還不曾接觸到這個世界時,什么樣的想法都是成立的,但也僅僅是想象,并沒有辦法切切實實的去證實。
有句話,人們常說: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或許這句話可以深切的反映這部影片。這不由得給人類打了個預防針,探索外星生物的存在是必要的,但是前提是不能危害地球。
外星生物存在多變性,不可預測性。誰也不知道他們是好是壞,不能凡事總往好處想,壞的因素也要考慮在內。
其次,這部影片從多元空間流程發展結構展開,運用多重視角的敘事結構,打破了傳統的單一敘事模式,從而構成更為完整、客觀的科幻故事,多角度、多層次的展現出影片人物復雜而豐富的性格,從而實現了電影敘事結構的多元化發展。雖然它能為觀眾帶來驚險、刺激的觀影體驗,但是比起《異形》來說還是有一定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