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陷入了“窮忙”循環(huán)
我自己因為工作的關系,大量接觸職場人士。2018年,尤其是2019年,經濟下行,裁員的新聞每天不出幾個,你都覺得活得不真實。
前一陣馬云爸爸在阿里內部分享活動發(fā)表了對996的看法,引發(fā)了網友廣泛熱議。“上班996,生病ICU”。簡單幾個字,概括出了上班族的無奈和心酸。
身邊的人愛學習的不愛學習的,這兩年都焦慮得不行,報了各種培訓班學習班。一年下來學費倒是交了不少,再和他們聊起來,大多和我說感覺沒什么用,還是和之前一樣焦慮,找不到突破口。努力到無能無力,拼搏到感動自己。感天動地后,留下一地雞毛,疲憊的身體,和依舊緊張焦灼的神經。
如何打破“越忙越窮,越窮越忙,越學習越焦慮,越焦慮越學習”奇怪循環(huán)?
知道你有沒有想過,你是為什么在上班呢?為什么而學習呢?
警惕“窮人思維”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這句話,大家都聽過。為什么呢?因為你在錯誤的道路上努力越多,堅持越久,就偏離適合你的道路越遠。這樣的努力,或許真的,也只能感動自己了。一開始航線就偏離軌道了,目的地不明確或者定錯了,走得再遠交通工具換的再多,也不能收獲自己想要的結果。
從經濟學角度上來看,你缺什么,就會把什么看得特別重要,不缺什么,這個東西對你的價值就會特別輕。
“窮人思維”,不是指“窮人”的思維,而是“曾經是窮人”的思維。中國人普遍是在資源相對不足的環(huán)境下長大的,所以多多少少都有點“窮人思維”。
《稀缺》一書中提到,“窮人思維”對我們最明顯的2個影響就是:
喜歡用時間換錢。
這是一種“經濟行為”。因為“覺得時間不值錢”,所以愿意用時間換錢。
另一個表現是,往往過于注重“沉沒成本”。“沉沒成本”是什么呢,你花了30塊去電影院看電影,不管電影好不好看,這個錢都回不來了。而“窮人思維”的人,即使是個爛片,也往往會堅持看完。
如果你的口袋已經走出窮困,卻仍然把自己的時間,以及別人的時間看得不值錢的話,說明你的腦袋仍然停留在“窮人思維”中。
“量入為出”,而忽略目標。
在資源匱乏情況下會注意力過度聚焦,變得更為專注擁有的資源本身,而導致判斷力下降,忽略了另外一些更重要的東西,比如,你的目標。
如果你只關注眼前利益,很可能,你贏得了一場戰(zhàn)役,卻輸掉了整個戰(zhàn)場。
窮人思維買房,會先考慮我有多少錢付首付,月收入這么多每個月可以拿出多少錢還貸?然后倒過來推算,自己該不該買房,買什么樣的房。
事實上,好項目永遠比錢少,只要目標正確,錢總有辦法解決。你要先問自己,我要不要買房,想買什么房,然后再去看還差多少,怎么解決。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也是讓我們在做事前做好準備。準備什么呢?一言以蔽之,就是收集有效信息,給自己更多選擇。
而準備的大前提,則是你要先明白你要出發(fā)去哪里。好比,你去旅游,準備就像是去繪制一張地圖,而清楚你的目的地,則是一切的起點。探索世界也好,成長自己也好,都是一樣的道理。
防止進入只關注“眼前利益”狀態(tài)
要培養(yǎng)自己“長遠規(guī)劃”的戰(zhàn)略意識,就要我們拓寬視野,適當做一些眼前“無用”的事情。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這三種路徑都是去了解自己,認識世界的好方法。
同時,我們要學著建立“時間價值觀念”,多做一些“時間花的少收益多”的事情。
那么,讀書,就是其中最便捷,可操作性最強的。尤其是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足不出戶,通過網絡也可以獲得大量書籍。
求助能力是一項重要能力。
這個時候就有人會頭疼了,選擇強迫癥。那么多書,我該從哪里開始呢?
太陽底下無新事。你所面臨的問題,大概率不是只有你一個人會碰到。當我們遇到一些東西想不通,就不要閉門造車,立馬去求助專家,這個專家可能是對該領域比較精通的人,也可能是你的朋友或者老師。在讀書方法論領域,不得不提一部經典之作,《如何閱讀一本書》。
說實話,我耳聞這本書是幾年前,但是真正拆封閱讀卻是最近。當時也是朋友推薦,我甚至買來了紙質書,但一直放在書架上積灰。
為什么呢?因為覺得很搞笑啊,自己好歹也是大學畢業(yè)工作多年,怎么也讀過大量書籍了,還需要別人教我怎么讀書?難道我之前的書都白讀了?出于這種傲嬌心態(tài),一直刻意沒有去讀。
那為什么最近又讀了呢?原因也很簡單,最近身邊焦慮的人太多了,很多人向我求助,我自己也沒有行之有效的方法論可以推薦,自己雖然經常給他人建議,現在也被這個問題困擾。
我是誰,我在哪里,我要去往何方。除了哲學上的探討,我相信一定有前輩也在這個道路上有更落地的實踐,所以就想找些這個領域的書來讀。然后發(fā)現清單太長,反而無處下手。就抱著尋找一個快速篩選書籍方法的心態(tài),打開了這本書。
去認識自己,成長自己
《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系統(tǒng)地給出了一套完整的讀書方法論,從四個角度去協助你閱讀:首先,為什么要閱讀,閱讀有啥好處,其次,閱讀的4個層次和如何做到,再次,閱讀時怎么記筆記,最后是,不同書籍的針對性閱讀方法。
讀完后,發(fā)現這本書和自己想象的很不一樣。它并不是一個理論性書籍,而是一本“教輔書”。先講知識點,然后有練習題,測試題,甚至,還良心附贈了建議閱讀書目(作者把各領域的清單都幫你列好了,不需要自己一個個去找),看完之后一個直觀感受就是性價比極高,買一本書,送一套的既視感。更重要的是,閱讀就是學習,在沒有老師指導的情況下,“老師缺席”的情況下,進行自我發(fā)現學習。如何閱讀一本書,也是如何閱讀自己,閱讀這個世界。
如果你想通過讀書來高效學習,來加速自己的成長,又不知道讀什么好,我強烈建議你從這本書開始,會幫你節(jié)省很多挑選時間,大大縮短繪制“地圖”的準備過程時間。
關于“快速學習”的實用技巧
一旦你有一個目的,想要快速了解新領域,那么隨便看看,顯然不行,會浪費大量時間。另外一方面可能選擇了一本很細枝末節(jié)的書,比如你想學心理學,結果你不幸找了本打著心理學旗號的雞湯書,而且居然很認真的看完了,這個時候,大呼上當已經為時已晚,因為你花出去的時間已經“沉沒”了。又或者,你已經通過大咖推薦,獲得一本該領域的最好的經典著作之一,你也知道這本書,一定會幫到你,但是時間有限,你想盡可能快地吸收書中的精華。
這個時候,你就需要使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介紹的,第二個閱讀層次:速讀,來開展你的閱閱讀之旅:
速讀的六個步驟:
第一步,快速看書名頁,副標題,有序就先看序:
這樣做,可以幫助你快速把握書的主題。
第二步,研究目錄頁:
“出發(fā)前看一下地圖”,對書的基本架構做了解。
第三步,如果有索引,翻翻看:
快速評估這本書涵蓋的議題范圍,以及所提到的作者和書籍種類等。
第四步,讀一讀出版者對本書的介紹/推薦:
一般這是在作者協助下寫出的文案,作者會盡力把主旨準確摘要出來,如果你啥也沒看出來,或許這本書本來就沒談什么重要的東西,在一開始有效節(jié)約你的時間,避免“踩坑”。
完成這四個步驟,已經得到足夠的資訊,讓你判斷要不要讀,以及值不值得接著細讀。
最后兩步:
第五步,從以上的閱讀印象中,挑幾個看起來和主題密切相關的篇章來看:
特別是,如果這些篇章在開頭/結尾有摘要的時候。
第六步,把書打開,隨便翻翻,念個一兩段,有時候連著細讀幾頁,但不要太多:
記得不要忽略最后兩三頁,因為很少有作者能拒絕,在結尾將自己認為既新又重要的觀點重新整理一遍的誘惑。
找對方向,讓你輕松閱讀大部分讀物
這個場景會不會很眼熟:對一本很難的書抱有很高期望,比如名著,或者某些領域的經典之作,以為它能啟發(fā)我們,結果掙扎后發(fā)現讀不下去,覺得自己書選錯了,一開始就不該讀。作者提到,這是因為你沒找到對的方向。
那什么是對的方向呢?
一個重要卻簡單的閱讀規(guī)則。
第一次面對一本難度的書的時候,從頭到尾讀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或思索。
只注意你能理解的部分,繼續(xù)讀下去,略過哪些看不懂的部分,很快你就會讀到你看得懂的部分。
集中精神讀完,在讀第二遍的時候,你對那個頑固的段落可能理解就會多一些。因為你從頭到尾讀了一遍的理解,就算只有50%甚至更少,也能幫助你在后來重讀時,增強對一次略過部分的理解。
就算你不重來,一本高難度的書了解了一半,也比什么都不了解好很多,對不對?
事實上,我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就是用這兩種方法結合起來看的,這讓我沒那么害怕和抗拒去閱讀。
生活中其實也是一樣,我們不能總是去注意困難的地方,無作為的等待,想要迎來我們想要的結果,真的只能靠運氣。更多時候為了那個想實現的目標而堅持做下去,時間會幫助我們,找到答案。
做一個對自我有要求的人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作者很強調主動閱讀,主動思考。他認為閱讀的本質就是自己提問題,然后嘗試去回答。
他認為,閱讀的藝術,就是以適當的順序,提出適當的問題。
關于一本書,你需要提出四個主要問題:
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說些什么?
作者細說了什么,怎么說的?
說的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和我有什么關系?
這話第一次看到,真的讓我有如醍醐灌頂,大呼妙哉!成長不也是一個同樣的過程嗎!一個對自我有要求的人,他一定不會盲從他人的觀點,也不會不假思索全盤否定。他會通過相同的思考過程,去形成自己的觀點,給出自己的回應。為自己的人生負責。這也是形成一個人成熟自我價值觀,過程中的必經之路。
打游戲的時候,練級苦逼,偶遇已經通關的大佬,大佬還愿意主動帶你練級,這是怎樣的奇遇啊!
懷著這種相見恨晚希望再加下大佬微信后續(xù)多勾搭多帶我玩的感情,我又去多看了下作者莫提默·J·艾德勒的介紹。遺憾的莫提默大佬已經在2001年過世了,(很長壽,活了99歲),此處默哀一分鐘。然后發(fā)現,大佬除了寫這本書,更為人所知的身份是1974年第15版《大英百科全書》的編輯。
這是什么概念呢?就好比世界版本的新華字典升級豪華版編輯。《大英百科全書》(也叫《不列顛百科全書》)是世界三大百科全書之一,也是至今最權威最全面的百科全書,集合了全世界各國,各學術領域學者撰寫,包括非常多的諾貝爾獎得主。
特別一提的是,參加原15版書撰稿的的,總計4300多位專家、學者來自130多個國家,100多位諾貝爾獲得者。能把這些權威大佬跨領域專業(yè)知識進行梳理匯總的人,必須會閱讀會總結。這樣看來,能寫出這本書,也是實踐出真知,濃縮自己經驗傳授的結果啊!
莫提默這段獨特的經歷,讓他非常講究客觀,嚴謹和落地性,這可能也是這本書自1940年出版后至今,依舊長久盤踞在各大書店以及推薦暢銷榜的主要原因。
身心健康的秘密:保持心智的活力和成長
人作為萬物之靈,有一個和其他動物最主要的不同特質:身體有限制,心智卻沒有限制。人基本到了30歲左右,身體狀況就達到了巔峰。隨著時間變化,身體會逐步惡化。但是我們的頭腦卻可以無限地發(fā)展和成長下去。
我們的心智,不會因為年紀而僵化停止成長,除非大腦失去活力。而其他動物似乎發(fā)展到某一個層次之后,就不再有心智的發(fā)展。
這給我們怎樣的啟示呢?心智就跟肌肉一樣,如果不常運用就會萎縮。有可怕的證據顯示,心智的萎縮也可能要人的命。生活中,經常聽到很多忙碌工作的人一旦退休后,就顯現出各種病態(tài),癡呆,甚至死亡。這很可能是因為工作需要人的心智運動,一旦外界的人為要求消失,如果這個人本身沒有內在的心智活動,停止了思考,那么死亡也會尾隨而至。
外界的刺激畢竟是有限的,我們需要有主動的內在的生命力量。主動閱讀,主動思考,不僅是閱讀,也對我們的工作和事業(yè)有幫助,幫我們保持心智的活力和成長。
找到內心的熱愛,完成自己獨一無二使命
你來人間一趟
你要看看太陽
和你的心上人
一起走在街上
了解她
也要了解太陽
? ? ? ? ? ? ? ? ? ? ? ? ? ? ? ? ? —海子·《夏天的太陽》
其實,所有人都一樣,都是面臨一樣的挑戰(zhàn),如何找出自己內在的資源,過美好的人生。
有人說,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做選擇的過程。現在這把打開新世界大門的鑰匙,就在你的手中,一切都在于你的選擇。你選擇自己承擔從自己出發(fā),那么遇到問題,就可以去尋找方法解決,如果你選擇都是別人的錯,那么遇到困難時,只能說你倒霉運氣不好了,因為,你沒法改變別人,只能改變自己。是自己的問題,就有解決的可能性。
4月12日,馬云在微博發(fā)表長文回應網友抨擊,認為重要的不是996,關鍵是思考人生的方向和意義,找到自己的快樂點,不快樂每分鐘都是折磨。所以他常常思考“我有什么,要什么,放棄什么”。這一定是主動思考進行的過程,沒有人能強迫你堅持。
學習,是讓你對以前不了解的事情開始了解。不管是有沒有人指導,你越主動,探索地越多,收獲得越多。而主動思考,探索自己,了解自己的需要,為自己負責,是一生的功課。我很喜歡的一個心理學導師的比喻,了解自己就像是剝洋蔥,一層又一層,但是每一次都會讓你更接近自己。
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靈魂”。一顆橡樹種子,本身已經包含了日后成為橡樹的一切信息,而且不會成為其他東西,只會成為橡樹。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有他獨特的使命,祝福你早日找到你的使命,成為你想成為的人,去過自己獨一無二的精彩人生。
“做你自己,因為別人都已經有人做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爾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