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樂學書院之學妹讀經
一字一句讀《論語》第454天
原文閱讀:
19.25 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于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譯文講解:
? ? ? ? 陳子禽對子貢說:“你是過謙了,仲尼怎么能比你還強嗎?”子貢說:“君子的一句話就可以表現出他的智慧,一句話也可以表現他的無知,所以說話不可以不慎重。
? ? ? ? 夫子的高不可及,就像不能夠順著梯子爬上天上去一樣。夫子如果得國而為諸侯,或得到采邑而為卿大夫,那就會通過教育,使國家立得住;通過引導,正道就會實行;安撫百姓,人民都會歸順;動員百姓,人民都會齊心協力。活著時十分榮耀,死了四海皆悲。這又怎么能趕得上他呢?”
啟發思考:
? ? ? ? 陳子禽即孔子的弟子陳亢。他曾懷疑孔子對弟子有所保留而私下多多教自己的兒子(見《季氏篇第十六》第13章)。孔子去世了,陳亢向子貢表達對老師的質疑:“你對老師太恭敬了吧,仲尼難道比你賢嗎?”
? ? ? ? 孔子歿時,子貢已經聲名顯赫,是諸弟子的兄長,領袖同門,傳揚師道。當時,出現一些聲音,認為子貢勝過孔子,比孔子更有治國理政、安邦濟世的能力。例如,叔孫武叔對孔子的詆毀、陳子禽對老師的懷疑。但子貢對老師的思想智慧和德行能力有著深刻理解,無比敬佩,極為崇敬。
? ? ? ? 前一章,子貢在回應叔孫武叔詆毀夫子時,用日和月來形容孔子的賢德,認為他高不可及。這里,子貢直接用天來比喻,夫子之不可超越,就像那蒼天,那個境界高度是無人可及的,我子貢只能“高山仰止”,豈能和老師相比。
? ? ? 接著,子貢以他對夫子的深入理解,描述了孔子偉大的理想抱負和高尚的德行修為,充分表達了對老師的崇敬。
? ? ? ? “立之斯立”,是能立人,民無信不立的立,己欲立而立人立。老師若能立國,便能立天下之人。“道之斯行”,引導百姓,百姓就會跟著走!道之,道之以德;己欲達而達人,走向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綏之斯來”,綏,是安,安其民而遠者聞風而來。這是近悅遠來之意,天下之人都想移民去他的邦國。“動之斯和”,要動員役使人民,投身公共建設,能悅以使民,民忘其勞,高高興興全力以赴去干!
? ? ? ? “其生也榮,其死也哀。”他活著的時候,人民都以他為驕傲,為他而自豪,與有榮焉,覺得能在他的領導下,自己無比光榮!他死的時候,天地同悲,萬民齊哀!“如之何其可及也?”夫子這樣的人,是誰可以趕得上的嗎?夫子之不可及也,真正是猶如天之不可階而升也!
? ? ? ? 子貢這一番話,真是太精彩了!充分展示了夫子如果得到一國一家執政的話,他所能做出的偉大事功。真是讓人對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 ? ? ? 這里,子貢沒有借他人的贊美夸耀自己,而是堅定地捍衛老師的尊嚴,推崇老師的偉大。他將孔子定位成無人可攀、眾人仰望的日月之圣人,使得孔子的思想和形象高懸天空、光芒四射、千古流傳。
? ? ? ? 孔子去世后,眾弟子為老師守喪三年。三年期滿,大家揮淚而別。唯獨子貢,不但沒有離開,繼續為老師再守喪三年,整整六年為老師守制。《論語》以這三章列本篇之末,為孔門思想的傳播起到了奠基固本的作用。
? ? ? ? 正是因為有諸多孔門弟子不懈努力地發揚和傳承夫子的思想、智慧、德行,我們才有機會閱讀到《論語》,感受到孔子的音容笑貌,感受到那如日月般不滅的精神。
? ? ? ? 當然,最重要的是孔子自身思想、智慧和精神的力量。有一句流傳很廣的話叫“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這話代表了中國人心目中孔子的崇高地位。孔子在歷史上有這么高的地位,因為他實現了中華文明的突破。孔子提出“仁”,構建了人的心靈秩序。孔子開創了“學在民間”的傳統,擁有了一大批學生,最終形成了儒家這個思想流派,滋養了中國社會文化幾千年。
? ? ? 最后,補充說明一個細節,“仲尼”是孔子的字,孔子去世后魯哀公尊其為“尼父”,該尊稱也成為那段時間他的謚號,后來在不同時代孔子被授予不同的尊稱。本篇最后四章記錄的故事都發生在孔子逝世之后,故稱其“仲尼”。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