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在一個輔導班當家教老師,班里的幾個孩子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學生倩倩每天到了輔導班以后就迅速的打開作業本寫作業,做的又快又好,不需要催促,總是及時的把作業交過來批閱,然后就可以打電話叫他家人過來接她回家了,這也就意味著我的任務圓滿完成。
因此,我很喜歡她。
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這么讓人省心,與倩倩這樣乖巧聽話的學生相比,小軒經常讓人很抓狂。
他們在同一個班級,每天的作業是一樣的,倩倩七點就能寫完的作業,小軒卻常常要到9點多才能完成。
但是,如果非要在他們兩個之間做個選擇的話,我還是更喜歡小軒。
剛開始教他們的時候,我以為是小軒寫作業不專心造成的結果,仔細觀察以后,我發現了兩個人的不同。
比如老師讓把課本上的題再抄到本子上做一遍,倩倩會一字一句的抄寫一遍,小軒會重新思考新的答案,并且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并不會完全按照老師的要求做。
有次,一個成語接龍題,倩倩五分鐘就把課本上那些抄完了,小軒拿出詞典,整整寫了兩大頁,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了題,而老師布置的作業基本上沒怎么寫。
一般情況下,倩倩會是老師家長眼里的乖孩子,覺得她很懂事,也很努力,而小軒是那些不聽話小孩的代表。
然而,現實情況是這些不聽話的小孩多半會活的更出彩,因為他們從小就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
倩倩代表的是大多數人的生活狀態,從小就被教導要聽話,按照別人要求的去做,這樣我們才能得到夸獎,才能不挨批評。
于是,漸漸地我們也不知道到底自己想要什么樣的人生,應該做什么樣的選擇。
02
我有一個初中高中都同校的朋友。她一直是父母老師都喜歡的那種聽話的好孩子,也是眾多家長嘴里的別人家的孩子。
初中的時候,她喜歡看小說,父母說那是不務正業,于是,從此以后她的桌子上出現的永遠都只有習題冊。
文理分科時,父母說女孩子適合選文科,于是,愛好化學的她拋棄了理科。
填志愿時,父母說金融專業好就業,于是,她放棄了自己心心念念的中文系。
現在,她在一大堆枯燥的金融書籍里抓狂,想突破自己,卻不知道自己到底干什么。
那些要求孩子聽自己話的父母是潛意識里要求孩子附屬于自己的思想。
的確,一個心智不成熟的孩子是應該聽父母的話,但這種聽話不應該是完全的順從,而是引導,然而大多數父母堅信自己為子女規劃的就是最好的路。
于是,作為花園里的花朵,我們就被修剪成了千篇一律、毫無特色,但是看起來很嬌艷的花朵。
同學給我講過一個她朋友的故事。那個女孩讀到初中就輟學了,理由只有一個——不想上學了,任誰都勸不住,大家議論紛紛,覺得她這輩子也就這樣了。
現在,那群說這話的人已經被啪啪打臉了。
目前,她是暢銷書作者,寫的文章受到很多人追捧,一個看似沒有出路的人生就這樣開掛了。
她不想讀書的時候就馬上退學,初中畢業的她遇見自己喜歡的男生就立即去追,即使那個男生就讀于名牌大學,想創業就攢夠了錢馬上行動,想全職寫作了就把店關了。
她永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那些前進的過程中遭到了無數人的質疑,可她還是堅持自我,做了一個不聽話的小孩。
如果輟學之后就聽從那些所謂的都是為你好的意見,用別人思想里的路數來生活,現在面臨的難題可能就是怎么生存下去,而不是如何活的更精彩。
03
雜亂無章曾經在文章中說,“聽話”恰恰是最不值錢的品質,因為我們只要放棄思考就可以獲得。
而放棄思考也是放棄獨立的開始,一個連思想這么私人化的東西都要依附于別人的人,怎么可愛的起來。
總是有人會告訴我們,你應該怎么怎么樣,卻從來沒有人問過你想不想這樣做。
聽話的小孩滿足了發號施令的人的管理欲望,而不聽話才是滿足自己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