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望寫在風箏上,再把風箏放得高高的,直到消耗掉了最后一點風箏線。
風箏飛到哪兒,誰都不知道,可能是飛向未來,幫我們實現愿望去了。
在童年這個不知憂愁的時代,最大的焦慮恐怕就是和父母分別一段時間,哪怕只有一方都不行。
母親帶我去農村住了一段時間,我外公外婆住的地方。原因記不太清了,大概是誰家的女兒出嫁了吧,父親因為工作原因沒一起來,通話倒是有幾次。那邊正是春天,空氣清新,樹木蔥油,鳥語花香。天空藍得自由,可即使這樣一個令人喜悅的環境,還是被我的哭聲烘托得分外悲涼,頗有種“杜鵑啼血猿哀鳴”的味道。哭得眼睛紅腫,喊得聲音沙啞,理由是想爸爸,即使那時母親恐怕對我疏于照顧而寸步不離。
我想母親一定心理陰影面積挺大的吧。外公好似看出了什么端倪,正巧那天小鎮上有集會,便隨了他一塊去,買了煎餅,瓜子,大杏,當然,還有一只大風箏。
風箏是最傳統的一種,油紙材質,樣子像只兇猛的大老鷹,那個時候我稱它為“大鳥”,后來書讀多了才知道,它既不是老鷹,也不是大鳥,它是有名字的,叫“鷂”,北方稱“鳶”。風箏的美稱“紙鳶”可能就是源于此吧。
我和外公找了一片空地,初次放風箏,十分新鮮,想爸爸這件事我早就已經完全拋在了腦后。待外公稍加調試后,我便學著那些大人的樣子,把線放些,拿著風箏,雙腿跑起來,等感覺到風箏要飛起來的時候,輕輕松手,慢慢放線。整個動作一氣呵成,可誰料風箏就像活的大鳥一樣不受控制,四處亂撞,最后毫不留情地頭朝下攮在了地上,上演一出“大鳥東南飛”的驚悚場面,頓時大煞風景。沒法子,風箏,只得外公來放了。
外公手法嫻熟,和他拿毛筆寫大字的技藝一樣。只見外公手一抖,風箏便如同一只大鳥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主人似的聽話異常,外公慢慢放線,它便緩緩上升,只見風箏和云朵嬉戲,和鳥兒競翔,好不歡樂。過了一會兒外公把線交給我,我看著飛翔著的風箏,仿佛自己就是那只風箏,也不哭了,也不喊了,久違的笑聲又回來了,傳到了風箏的耳朵里,飛得更漂亮了。
后來每次想爸爸的時候外公都帶我出去那片空地放風箏,因為能讓我不哭的方式全家老少都試了個遍,講故事不聽,玩玩具亂摔,通電話哭得反而更厲害。只有放風箏,我才不哭,才會笑。我依然學不會如何讓風箏乖乖聽話,風箏經常掛在樹上,線打了死結或者風箏莫名其妙的頭重腳輕等等,外公每次都不厭其煩地地修理并解決這些問題。很多年后看了魯迅寫的《風箏》這篇文章,外公作為中學語文老師肯定也讀過吧。
看了外公放了這么多次我也覺得手癢癢,特別想試一試,不過只是因為好奇,不是因為想爸爸。我于是自己來到了片我們常放風箏的空地,學著外公的樣子,手一抖,然后飛快地跑起來,跑得忘乎所以。繩子牽引的力度給我的感覺是風箏已經飛起來了,而且飛得很漂亮,于是我跑得更歡了,想讓風箏飛得更高一點。
突然,我覺得有什么力量把風箏往后拽,隨之而來的就是繩子突然斷掉的感覺,慣性使我跌倒在地上,啃了一嘴泥。當我回過頭來卻看到風箏線已經斷掉了,原來風箏并沒有飛起來,只是被硬生生拖在地上拉了幾十米,恰好卡在一塊大石頭上被迫停止了傻傻的拖拉,骨架斷了,油紙也被磨得破爛不堪。
那天有些沮喪,我把爛風箏拿回家,隨手扔了個不起眼的地方,母親看見我身上臟臟的塵土些許責備。不過那些都不重要,我想我現在是不是該想什么人了嗎?朋友?動畫片里的人物?親戚?還是其他的誰,然后大哭一場。
然而并沒有,那也不重要,我全給忘了。
從那以后我再也沒有因為想爸爸而大哭。風箏的壽命走到了盡頭,我的那些焦慮,軟弱的眼淚也是。
風箏教會了我如何成長,于是我開始對風箏關注起來。我們回到了城市里,每周末一家人都會去淮河大壩散步,玩耍。城市的風箏種類要比鄉村的豐富些,不僅有“大鳥”,還有大魚,長龍,蝴蝶,甚至還有哆啦A夢,各種種類,應有盡有。
父母工作的時候,由于怕對我疏于照顧,爸爸就天天帶我去他上班的地方。我哪都愛跑,由于當時我還是小孩子的緣故,常常潛入辦公室和公司職員打成一片。然而我最喜歡去的地方,不是辦公室,不是小池塘,而是傳達室——看廠子大門的地方。究其原因,還是那里有一個值班的師傅,姓陳,我愛稱他為“陳大爺”。他好像傳承了很多傳統手工藝似的,折紙,剪紙,雕花,樣樣精通,我也拜他為師,學了不少絕活兒。
但我還是想放風箏。我總是會做一些簡易的風箏,比如從某個包裝袋上剪掉一些諸如米老鼠、唐老鴨等的卡通人物,然后在它腦袋或屁股上打個眼兒,穿上線,連竹撐也沒有,但是跑起來的時候會隨風飄動,毫無技術含量,只是自娛自樂罷了。
后來和陳大爺相處時間長了,我竟然出乎意料地了解到,他竟然會自己做風箏,并且吹噓自己十分拿手。說干就干,他弄了些廢舊報紙,拿膠水左糊右糊,做成菱形的形狀。還有些不知是竹子還是木條的竹撐,拿來做風箏的骨架。我又從工廠里拿來一塊線團,三下五除二,一個風箏就大功告成了。菱形的樣子飛起來很像金魚,我拿馬克筆給它添上了眼睛,陳大爺還不忘做兩條魚尾巴,飛起來的時候擺來擺去,很是好看。
廠子很大很空曠,適合放風箏。我于是和他約好,等他工作閑下來的時候就陪我放風箏,他很愉快地答應了。每一個看大門的師傅在傳達室里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儲物柜,我們放完的風箏,就暫時存放在那。
就這樣我和陳大爺度過了一個短暫而愉快的暑假。后來開學了,一天中大部分時間都要在學校度過,也就沒再有時間去放風箏了。直到有一天國慶節放假前,我央求媽媽再帶我去一次廠里,媽媽問我到那干嘛去,我說去傳達室找陳大爺玩。
媽媽的回答讓我心里咯噔一下:廠子幾周前已經拆遷了,打算重建新廠,你爸也被調到了其他地方辦公,里面的老職工都下崗或退休啦。
讓我擔心的不是廠子,也不是陳大爺下崗或退休的問題,而是那只靜靜躺在陳大爺儲物柜里的風箏,不知道它有沒有隨著那些破磚爛瓦,一起變成現代工業下的廢墟。后來一次有幸坐車經過那個老廠,里面的很多建筑已經被推倒重建,曾經充斥著的我歡聲笑語和一部分童年快樂的回憶,當然還有和陳大爺珍貴的友誼,都染上了一股濃重的鋼筋混凝土的味道。
值得慶幸的是,當我看到老廠的時候,傳達室那個小建筑還依然頑固地立在那兒,但我已經沒有權力再進去了。我想如果那只風箏還在那的話,一定帶著那些記憶,變得干澀,發黃了吧。
最后一次放風箏,是在小學結束的時候。那年我們過完了最后一個兒童節,收到最后一份兒童節禮物,考完了最后一張專為兒童設計的無比簡單的小學畢業考卷,然后我就和幾個玩的比較好的朋友,一起以放松為目的去淮河大壩放了一次風箏。
活動是我發起的,沒想到他們竟然也會喜歡這個中老年娛樂活動,欣然接受了。我們在路邊買了一個風箏,這次的高檔一些,不是紙做的了,而是像布一樣的材質。三角形的,大紅色,什么圖案也沒有。我也說不上來它像什么,像飛機好了。
我們三個人拿著筆,把自己的愿望寫在風箏上。出乎意料的是,這一次,沒有外公和陳大爺的幫助,我竟然很輕松地把風箏放起來了,我們把風箏放得高高的,然后高過淮河大壩其他所有人風箏的高度,直到消耗掉了最后一點風箏線。
風箏飛走了,不再回來了,我們也不再是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了。
很多年以后,外公搬了家,親人們又去了外公家,重新聚在了一起。突然地,我偶然看到,那只被我稱為“大鳥”的風箏,不知被誰精心地修補,換上了新的撐架,像剛買來的時候一樣,安靜地擺放在他們臥室的某個角落,雖然已經沾滿了厚厚的灰塵,雖然不知道它還能否再次飛起來,像一只真正的大鳥一樣。
不過那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曾讓一個還處于童年時期的幼兒伸手觸摸到了藍天,長大了一點點,也懂事了一點點。
陳大爺退休之后自己做起了生意,在淮河大壩擺攤買些日用品百貨,竟然也賣起了各種各樣的風箏。畢竟分別年數已多,我的變化巨大,我裝作買家問他價格,很顯然他沒有認出我來。他說,自己純手工制作,只要20元。我突然心里一沉鼻子一酸,動動嘴唇想要說些什么,可脫口而出的話卻是:“大爺給我來一只......那只菱形的......金魚。”
我把那只風箏放在家里,不是為了放飛,而是為了追憶。追憶許久以前叫做曾經的故事和快到嘴邊也不曾說出口的那些詞匯。
那只被我們幾個好朋友放飛的風箏,自由地飛,飛到哪兒,你不知道,我也不知道,誰都不可能知道。可能是飛向未來,幫我們實現愿望去了。
不管怎樣,那些曾經被我們放出去的風箏,終將會再次回到我們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