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語文課程2017下?水滸傳課程】楊志(綠雨竹)
提交人:綠雨竹
郵箱:648382607@qq.com
【文本解讀】
楊志:一個舊家子弟的爭與掙
金圣嘆在《水滸傳》評價楊志是“上上人物”,而“寫來是舊家子弟”。
楊志是哪般的舊家子弟?他是“三代將門之后,五侯楊令公之孫”。從這樣的家族里走出來的子女怎能會忘記祖輩們顯赫的功績和遠揚的威名,他們從小就懷著建功立業、名垂青史的宏偉抱負。這從他的名字里就可以窺見些許的端倪,楊志者,揚志也,揚威其志氣。他自己也說了,要“博個封妻蔭子,也與祖宗爭口氣”。而且,“與祖宗爭口氣”這話可不是楊志喝醉酒了胡亂著說,他是很認真、很有底氣說這番話的,“爹娘生下灑家,堂堂一表,凜凜一軀,自小學成十八般武藝在身”。看看,楊志可是儀表堂堂、威氣凜凜,自小習武,樣樣精通,足見武功之高強。
他的武功之高也不是他自吹自擂出來的。他一出場就遇到那個倒了八輩子霉的林沖,林沖是誰啊?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梁山水泊坐第六把交椅,身手之好,武藝之強,自不用多說。楊志一上來就和林沖“一來一往,斗到三十來合,不分勝敗”,后來“兩個又斗了十數合”。那時是“淺雪初晴,薄云方散”,兩人斗得“溪邊踏一片寒冰,岸畔涌兩條殺氣”。楊志此時正身穿“一領白緞子征衫”,于是雪光、晴光、云光、水光、冰光、白緞子之光襯著兩人的刀光劍影,一路殺將下來,真是寒光閃閃、威風八面。
后來楊志殺牛二被“迭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軍,遇到留守梁中書,此人乃當朝太師蔡京女婿,“上馬管軍,下馬管民,最有權勢”,其手下自是虎將雄獅。這梁中書見楊志做事勤謹,一心想提攜楊志,又“恐眾人不伏”,安排了兩場比武。
第一場和副牌軍周謹比,把周謹打得像打翻了豆腐(去了槍尖的槍頭醮上石灰來比武)。周謹不服,改為比箭。楊志卻“識破了他的手段,全不把他為事”,因此應對起周謹的三箭,招招不同——鐙里藏身(躲箭)、弓梢撥箭、空手綽箭。而楊志射他,先是把弓“虛扯一扯”,唬得他來接箭,然后楊志才掣出一枝箭來,只一箭就正中周謹的左肩。楊志這接箭、射箭簡直是把周謹當作貓兒在耍,全然在于玩的份兒上。而且,在楊志射出那一枝箭時,他還有空尋思:“射中他后心窩,必至傷了他性命。他和我又沒冤仇,灑家只射他不致命處便了”。要知道,周謹一上來就罵他“這個賊配軍”,還“恨不得把楊志一箭射個透明”,何況梁中書早已下令“射死勿論”。更何況,楊志此時還是“賊配軍”,他又一心想謀個職,揚楊家之威立自己之望,雖然武藝高超,但如果萬一有個閃失,那可是把自己置于非常不利的境地里。不過楊志還是于心不忍,箭一移,只射他的左肩。楊志心地善良,真乃真英雄啊。
第二場和正牌軍索超比試,兩人一來一往不分勝負,直把眾軍將看得“喝彩不迭”,把梁中書看得目瞪口呆,把兩邊街道的百姓看得跪地直歡喜。
以及后來楊志想落腳二龍山時遇到魯智深,又和他大戰了四五十合。
從這些中不難看出,楊志不僅武功上蓋世,人事上勤謹,而且仁心宅厚。但是,就這么一個頂著將門顯耀光環又有著建功立業之理想的有志青年,命運卻是如此的多舛,最后走投無路,落草為寇。
這是為什么呢?
原因是各方面的,但是造成這樣子 自然與楊志的自身有很大的干系。
楊志的命運逃不過“花石綱”和“生辰綱”。“綱”有天災、有人禍,這是個人難以左右的;但楊志自己心中也有一個“綱”,而這個“綱”正好“綱”住了他自己。
“花石綱”之事,書中有兩處提到。一處是楊志遇林沖時說的,他說“道君因蓋萬歲山,差一般十個制使去太湖邊搬運‘花石綱’赴京交納。不想灑家時乖運蹇,押著那花石綱來到黃河里,遭風打翻了船,失陷了花石綱,不能回京走任,逃去他處避難”。另一處是楊志使盡錢財方得申文書,結果高俅一見就大罵“既是你等十個制使去運花石綱,九個回到京師交納了,偏你這廝把花石綱失陷了!又不來首告,倒又在逃,許多時捉拿不著!今日再要勾當,雖經赦宥,所犯罪名,難以委用!”。
兩處話一對比會得以下幾點信息:花石綱失陷,楊志選擇逃跑,而剩下的九人回京師交納;楊志認為花石綱因遭風翻船而失陷是天災,而高俅則說是楊志所為,是他造的人禍所致;楊志見朝廷把所有的罪責推到他一人身上,又不停追捕,他只好不斷地“逃去他處避難”。不管怎么說,失陷之事總要有人擔責,楊志這一逃就把自己陷入了承擔全部責任的境地里,他再也沒有能自行輾轉騰挪的機會了,除非外部環境發生了改變。
在這里有一處須提出來說說,楊志獨受失陷的所有莫須有的責任,是拜那九人所賜,那九人(至少大多數人)回去交納時沒有說實話。由此可以推測出,楊志與那九人(至少大數人)的關系一般,甚至還有矛盾。而九人的所為在某個層面上也給楊志的心理投下了陰影,那就是人心險惡、事事要防。他本來與人處事就一般,再加上這種防心,他就越受孤立。當然,這只是一種猜測,未必正確,不過從文中也可以瞧見他這方面的一些端倪,他入梁中書的府中就非常“勤謹”,“謹”字就突出了他的謹小慎微,就怕出錯。“謹”本就好,但“謹”過了頭就顯得為人不夠利索、不爽快。兩場比武,楊志一勝一平,又得賞賜又封了官,本來是喜慶之事,人家索超就去“作慶飲酒”了,他應當也借此機會交些朋友,可他卻以“新來,未有相識”而“自去梁府宿歇”了。在這里,他把自己置于眾人之外,而眾人自然也把他排斥在外了。無形之中,楊志把自己封在自己的那個世界里。
現在回過頭來看楊志與那九人的關系也應該是這樣子的,九人是九人,楊志是楊志,他們之間好像橫亙著一條誰也無法逾越的溝壑。這條溝壑使他與那九人的關系平淡,使他難以融入梁府的眾多將士中,而這條溝壑也促使他不斷得做出“逃”的抉擇。
這是怎樣的一條“溝壑”呢?或者說,楊志心被什么所“綱”信了?難道他擔心自己回京師交納時小命不保?亦或他害怕失敗?或者說他害怕承擔?
這也許會在楊志于生辰綱失陷中找到點答案。
當楊志在東京散盡千金謀職遇挫,落魄之際怒殺“沒毛大蟲”牛二,迭配北京遇梁中書,東郭爭功升做管軍提轄使。楊志以為自此會有出頭之日,但沒料到梁中書要他護送生辰綱。常言道:“一回遭蛇咬,十年怕井繩”。”前頭花石綱失陷已令他聲名掃地,今又遇生辰綱,怎么不讓他心驚膽戰。他左右為難,一開始說“恩相差遣,不敢不依”,后又說“其實去不得,乞鈞旨別差英雄精細的人去”,又見梁中書怨怒說道 “你這般地說時,生辰綱不要送去了?”,他忙又改口說“若依小人一件事,從便敢送去”。楊志為一開始為什么就說這話呢?他怕啊,他怕重蹈花石綱之覆轍,這次若再折了,他就萬劫不復了。但又不敢直接拒絕,若拒而不去,官職難保不說,管不好,梁中書還翻出殺牛二之事來,那再也難有出氣之時了。于是想通過這么躲躲閃閃、曲曲折折的言說讓梁中書鈞旨他人去,如今見躲不過了,便擬出這一計來。但梁中書對他還是放心不下,找個借口另派一個老都管和兩個虞候與他同去,以便監視他。楊志自然深知其中的利害,又說“去不得了”,于是討了個“依他提調”之令,楊志方才“情愿便委領狀”,并發誓“倘有疏失,甘當重罪”。
在這里,從“不敢不依、去不得、便敢、去不得到領狀”,寫了一波三折,也道盡了楊志心頭的矛盾憂慮和謀事精細。
楊志費盡了這般心思,但生辰綱還是失陷,這個失陷從一上路開始就已經落下了。
楊志在安全地方采取的策略是“早涼便行,午熱就歇”,在危險之處則是“涼時便歇,熱時就走”。楊志經驗真是豐富,謀劃得也實在精細。但他忘了一點,他清楚這其間的利害關系,可是他手下之人并不明白,于是“熱時行還是歇”的矛盾就突顯出來了,這如果是一兩是便罷,長此以往,怎會不生事。這也足見這次行動之前,楊志沒有召開動員大會,或者有召開,但沒有說到大家心服口服。即便如此,在行軍中發生這樣的矛盾,他也應該采取緩和矛盾的方式來解決,可他卻變本加厲,一見手下沒有按自己的要求去做,“輕則痛罵,重則藤條便打”,弄得大伙兒對他怨聲載道。楊志為什么要這樣做?這是因為他把這次護送生辰綱之事全部當作自己的事了,“這干系須是俺的”,我楊志立了狀發了誓了,出了事,責任全部都會落到我楊志一人頭上,哪會傷到爾等的一根毫毛,因此爾等只言聽計從、做牛做馬即可,全不把別人當做人看了。想想看,這個護送隊伍一開始就成一盤散沙,勁頭沒有擰到一根繩上,卻分成了兩個想法相反的小集團,要命的是,那個小集團里只有楊志獨自一人。于是,沒過多久,“那十四個人沒一個不怨悵楊志”。可楊志呢,還沒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該罵就罵,該打則打。在松樹林里,這些人終于反抗了,他們反抗的方式很簡單——不走了。“你便剁了我七八段,其實去不得了”,“打得這個起來,那個睡倒”,打罵已經起不了作用了,楊志也就無可奈何了,他已經左右不了生辰綱了,失陷是遲早的事了。
按理說,楊志是個很負責任的人,不僅武功高強,而且經驗豐富、做事精細。但是,他卻沒有意識到與人進行分享,我行我素,剛愎自負,導致他人不解和怨恨。而面對出現的問題,他又一意孤行,以粗暴的語言、殘暴的行徑來處理問題,一步一步地走上與他們對立的層面上。假若,楊志能他們曉之以理動之情地說個清,再幫他們挑個擔子,與他們同甘共苦,或許難以改變生辰綱失陷的命運,但至少不會落到人人怨悵的地步。
那么,是什么導致楊志如此而為呢?他心中的那條“溝壑”是什么樣子的呢?換句話說,楊志的心被什么樣的“綱”給綱住了?而這一切就落在金圣嘆評他是“舊家子弟”的這四個字上。
楊志頂著家族顯赫的光環,凡事一心當作己任,想僅憑一己之力去完成,盡早建立功績,以為祖宗添光加彩,卻一不小心落入急功近利之態。于是,他心里頭沒有了別人,沒有了自己,只有了“祖宗”二字。可事情往往難以如他所愿。當失敗時,他認為自己的所做所為辱沒了楊家的威風,沒有顏面見人,于是選擇了逃避。他說:“只為灑家清白姓字,不肯將父母遺體來點污了”,他活在家族的光輝里,也活在這種光芒背后的陰影里。他活在為祖宗爭口氣的“爭”中,他掙扎在失敗的“掙”中。當“爭”之不得,又“掙”之不脫時,他就像一只鴕鳥一樣把自己頭深深埋進土里,以逃來了之,但心之又有不甘,活得甚是痛苦。
楊志逃了好多次。花石綱失陷,逃;好不容易收得一擔錢財卻落入王倫手中,他說“如不肯還,楊志空手也去了”,還是逃;生辰綱失事,令他“有家難奔,有國難投”,想“不如就這岡子上尋個死處”,以死來逃。
還好,這次楊志沒有死成,他不逃了。他不逃是因為他想到了自己,他說“爹娘生下灑家,堂堂一表,凜凜一軀,自小學成十八般武藝在身,終不成只這般休了?”是的,堂堂男子,凜凜武功,哪能只活在祖宗的光環里,生命是自己的,哪能這般輕易去休了,應自有自己的一番天地。自此,楊志落草二龍山后又入水泊,和一干好漢闖蕩江湖。
楊志,最終沒有活成《天龍八部》中慕容復的樣子,真好!
【文本設計】
因為是教小學,所以只是想帶領孩子們一起讀讀《水滸傳》。因此,讀對他們而言是最為關鍵。而于我來說,讀是核心任務。在讀中掃清文字障礙、欣賞金圣嘆點評、厘清故事脈落。最后分析人物形象。
? ? 《楊志》這一課主要分三課時時行。
? ? 第一、二課時主要以大聲朗讀為主,通過聲音以及適當的解釋來讀懂文本內容,并概括故事事件(楊志遇林沖、怒殺牛二、東郭爭功、楊志失生辰綱、智取二龍山)。
? ? 第三課時以學生的“說來聽聽”為主,主要討論以下幾個問題:
? (1)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楊志的武功高強?
? (2)楊志失生辰綱,你對此想說什么?
? (3)楊志上二龍山之前共“逃”了幾次?你對他的“逃”有什么看法?
? (4)從楊志的身上,我們會得到什么樣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