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每個人的主觀對自己所處的客觀世界和接受到客觀世界的信息而獲得自我定義的一種滿足感的感覺。人究竟怎樣才能感到滿足,又在哪些方面需要滿足呢?
? ? 近日,聯合國發布了最新世界幸福調查報告結果,是北歐國家霸占前三名,北歐5國統統進TOP10。而世界上的一個窮國尼泊爾也曾一度成為幸福指數高的國家。
? ? 可見幸福指數高需要一定的經濟社會保障基礎,卻不完全取決于物質基礎。
? ? 人究竟需要什么才能感覺到幸福呢?根據馬斯洛的人的基本需要:人有五方面的需要:生理上的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 ? 再給大家介紹一個閾值的概念。閾的意思是界限,故閾值又叫臨界值,是指一個效應能夠產生的最低值或最高值。
感覺閾是閾值在感覺上的應用。
感覺的產生需要有適當的刺激存在。所謂適當的刺激是指能夠引起感受器有效反應的刺激,刺激強度太小不能引起感受體的有效反應,而刺激強度太大則反應過于強烈而失去感覺,這兩種情況都產生不了感覺。各種感覺都有一個感受體所能接受的外界刺激變化范圍,感覺閾是指感官所能接受范圍的上下限和對這個范圍內最微小變化感覺的靈敏度。
? ? 類似的,幸福的感覺閾需要適當的刺激,才能讓人產生有效的幸福感覺,刺激太小,不能保證人有幸福的感覺,刺激太強也會讓人失去幸福的感覺。
? ? 下面,我們結合閾值的概念,從馬斯洛的人的五個需要方面來分析如何我們才能感到幸福……
? ? (1)物質和生理層面,這是人類維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饑、渴、衣、住、性的方面的要求。如果這些需要得不到滿足,人類的生存就成了問題。在這個意義上說,生理需要是推動人們行動的最強大的動力。馬斯洛認為,只有這些最基本的需要滿足到維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為新的激勵因素,而到了此時,這些已相對滿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為激勵因素了。也就是說其他方面的滿足感必須建立在基本需要的滿足之上。然而,根據閾值的定義,閾值越低,所需要產生滿足的物質量就越少,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生活儉樸甚至窮困的人越容易滿足,因為他們的閾值低。古語有一句“由奢入簡難,由儉入奢易”,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父輩們常常感嘆,一年只有過年的時候才會添一件新衣服,那種幸福感是我們這一代新衣泛濫的年輕人所不能體會的。偏遠山區的孩子們,剛收到遠方寄過來的新鮮物品,也是異常興奮的,但如果總有不斷的給予,他們就不足為奇了,甚至開始抱怨不滿。若你每日飲食清淡,偶爾吃頓大餐就是人間美味了;若你終日酒肉穿腸,即使山珍海味也不覺稀奇了。如果你出生在一個一居室的房子里,當你換到兩居室,你就覺得幸福無比;趟若你出生在一個豪華別墅里,恐怕只有蓋茨的豪宅才能讓你激動異常。對待孩子也一樣,如今城市中中產以上的孩子們,若不加以控制,購買太多的東西,往往讓孩子的閾值升高,更不容易感到滿足,因為總有找到更新奇的玩意兒才能高興起來。性的方面,尤其如此,若從來不近女色,等到終于洞房花燭夜,春宵一刻值千金;若天天行走在美艷之中,怕是國色天香也難讓你興奮......這可以解釋為什么許多變態的色情服務的產生和存在,實在是如今的許多人接受的刺激太多太頻繁了。因此,物質和生理的刺激并非越多越好。
(2)安全上的需要。 這是人類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擺脫事業和喪失財產威脅、避免職業病的侵襲、接觸嚴酷的監督等方面的需要。馬斯洛認為,整個有機體是一個追求安全的機制,人的感受器官、效應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尋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學和人生觀都看成是滿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當然,當這種需要一旦相對滿足后,也就不再成為激勵因素了。人的安全感得到保障以后才能有更進一步的幸福感。一個從小居無定所,每日面對危險和暴力的孩子,是不會有幸福感而言的。然而,從小居無定所的孩子一旦有個即使是租來的房子,就覺得很安全了。從小沒有父母保護的,一旦找到一個人對他/她擋風遮雨,他/她就會投入到這個人的懷抱。父母給孩子安全感,要給就給足,不然,孩子的心會去別處尋求安全。
(3)感情上的需要。 這一層次的需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友愛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間、同事之間的關系融洽或保持友誼和忠誠;人人都希望得到愛情,希望愛別人,也渴望接受別人的愛。二是歸屬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種歸屬于一個群體的感情,希望成為群體中的一員,并相互關心和照顧。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來的細致,它和一個人的生理特性、經歷、教育、宗教信仰都有關系。人人都需要愛,需要接納,需要友情,需要親情,需要愛情,需要歸屬感。我們和親人,朋友,同學,同事,領導,鄰居,同一社團的會員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然而,和父母整天待在一起,不一定感受到父母的情深意重,但當你背上行囊,遠走他鄉,才發現父母的一羹一飲,都藏著愛意;和情侶愛人在一起久了,容易生厭,偶爾分別,才是激情的調節劑,---小別勝新婚就是這個道理。盆友之間也是如此,保持適當的距離,偶爾小聚,才格外甜蜜。一個人長期的獨來獨往,就更加渴慕一個溫暖安定的港灣;一個漂泊無定的靈魂最終還是要找到一個靈魂安居之所......
(4)尊重的需要。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穩定的社會地位,要求個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會的承認。尊重的需要又可分為內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內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在各種不同情境中有實力、能勝任、充滿信心、能獨立自主。總之,內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別人的尊重、信賴和高度評價。馬斯洛認為,尊重需要得到滿足,能使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滿腔熱情,體驗到自己活著的用處和價值。 而這種尊重,在底層人民當中,尤為珍貴。對快遞小哥的一聲謝謝,一個微笑,一個好評,可能是他一天工作的動力;對環衛工人的一聲問候,一次配合,也讓他們倍感溫暖;對門衛的一個點頭致意,一個笑臉,可能會帶給他從心底里的自豪感;對服務員的感謝和贊揚,會帶給他們歡樂的心情.....反之,一直受眾人仰慕和愛戴的身居高位的領導,一旦失勢,難免被感落寞和凄涼……
(5)自我實現的需要。 這是最高層次的需要,它是指實現個人理想、抱負,發揮個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與自己的能力相稱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說,人必須干稱職的工作,這樣才會使他們感到最大的快樂。馬斯洛提出,為滿足自我實現需要所采取的途徑是因人而異的。自我實現的需要是在努力實現自己的潛力,使自己越來越成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一個人,總有未完成的目標并為之奮斗,就會有使命感;不斷挖掘自身的潛力,在更多的領域發揮自己的價值,才有成就感;人不斷學習,不斷創新,在自己的領域不斷突破和創新才有成就感......
? ? ? 因此,幸福感建立是保證基本物質生理、安全感、情感尊重和自我實現的基礎上,保持適當的閾值。
? ? 讓人真正幸福的不只是滿足幸福的東西,還需要讓人意識到滿足幸福的事物的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