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今天在朋友圈看到這一篇文章《她們拿“初夜”換的不是iPhone,而是“母愛”》,文章的開頭:“上海,女中學生集體援交,最小者不到14歲,最大者不過18歲;安徽,17歲小伙子為買蘋果iPad而賣腎;網上,90后女生微博上留照片留電話,愿以初夜換iPhone;廣州,16歲少女為買iPad,辱罵并暴打媽媽,被媽媽失手悶死..…”看完之后,特別的難過!想哭!為那些孩子,也為那些孩子的父母們!親愛的爸爸媽媽如果在孩子三歲前,我們愿意花時間陪伴他們,愿意暫時放下自己的工作,來聆聽孩子們的心聲,體驗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多給他們一個微笑、一個撫摸和擁抱,就會讓他們有真真實實的安全感!就會避免上面的悲劇發生!假如每一個父母知道由于自己在孩子三歲前的關愛、陪伴的缺失,會給孩子的一生導致如此嚴峻的后果,我相信每一個父母都會做得更好的!
? ? ? ? 嬰兒餓了哭,媽媽會哺母乳,渴了哭,媽媽會用奶瓶喂溫開水......母愛的累積與疊加,會讓孩子突然領悟到:母愛并不等同于乳房、奶瓶或其他,母愛是無形無質的。有了這樣的領悟,孩子就會放下對過渡客體的執著,放下對“有形有質的母愛載體”的執著。也可以說,一個孩子的心就被照亮了。他懂得了靈魂的真實存在。然而,假若母愛的累積效應不夠,這一領悟沒有發生。甚至,母愛稀少,就會導致一個結果:孩子對“有形有質的母愛載體”非常執著。
? ? ? ? 母愛獲得太少的孩子,就會執著于母愛載體。既然母親表達愛的方式是“給孩子買東西”,而不是陪伴與細膩的關愛,那么,孩子就沒辦法發展到靈魂層面的愛,而是會執著于這些東西。先是很小的需求:一顆糖,一串糖葫蘆,一個小玩具,最后則發展成手機、筆記本電腦,乃至其他......
? ? ? ? 體悟到無形無質的愛,便會知道,愛是有靈魂的。但若體悟不到這一點,靈魂層面的愛就倫落為需求被滿足的層面。滿足需求,這總是要交易的:拿我所有的,換我所渴求的,這是孩子們的邏輯。
? ? ? ?看不到靈魂的存在,我們就不知道自己的尊貴。這是教育的嚴重失職呀!
? ? ? ?所有的爸爸媽媽們請牢記: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是有一個重要前提條件:在3歲前,和媽媽生活在一起,沒有嚴重的分離(超過兩個星期的分離即為嚴重),而且與媽媽的關系有很高的質量。
? ? ? ? ?其實沒有安全感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出現的問題,在成人后也會出現狀況:比如一直不停的忙碌,不停的做事,因為停下來就心里發慌!比如:上癮等。所以,安全感是孩子健康成長、一生幸福的基礎!珍惜與孩子們相處的寶貴時光!珍惜孩子生命成長中最初的那些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