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參加湛江文旅大會,期間跟母校的老師交流,跟各地文旅部門的領導溝通,跟旅行社的小伙伴溝通,感覺自己又流向了更為開闊的河流。
今天最大的收獲,就是人一定要學會不斷地從外界汲取能量,而不是自己給自己畫地為牢,把很多當時很艱難的事情想象成一個巨大的黑洞,并且放大這個黑洞,導致自己被自己想象出來的困難嚇倒,最終形成一個非常大的精神內耗。
只有走出去,去跟能量場比你強的人去溝通,跟視野和見識都要高于你的人溝通,跟真正做事兒的人、做事的環(huán)境去產(chǎn)生一個能量交換的時候,你突然豁然開朗,仿佛在雨后看到太陽從云層中鉆出來,仿佛看到一陣風吹散了你剛走過的那段迷霧,你回過頭來再看,所謂的黑洞,其實并沒有你想象的那么可怕,你當時的那種恐懼、迷茫、掙扎、絕望,很多時候其實都是自己想象出來的,人如果不會往前走,走出那個困住自己的迷霧,去攀登更高的山,看到更開闊的世界,你就會卡在這個地方,自己把自己打敗。
有些時候,我們在見世界的過程當中,把自己想的太重要了,太過于自我了,孔子說務必勿易勿故勿我,其實就是讓我們要不斷的從小我當中走出來,在天地之大中見到自我之渺小。
當你從外界汲取到更多的力量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之前困住你的很多東西都已經(jīng)自動消退了。當時把你困在原地不能動彈的黑洞,其實很有可能并不存在,它有可能就是你性格里邊某一個執(zhí)念,某一個卡點的外放,某一種恐懼,如果你解決了自己內在的卡點,那么呈現(xiàn)在外界的黑洞自然而然就消散。他不再是困住你的黑洞,而是成為你繼續(xù)向前的動力。你在不斷的這樣一個解決黑洞的過程中,提升了自己的自信心,磨礪了自己的心智,找到了跟這個世界對話的方法論。
今天跟我母校的老師溝通,發(fā)現(xiàn)一個很有意思的點,越是對自我有著強烈要求的人,越是在一個不斷的迭代自己的過程中,很多人的環(huán)境會逼著人停滯不前,因為這個環(huán)境的土壤已經(jīng)不再肥沃,但是厲害的人會知道如何去尋找到更肥沃的土壤,而不是被困在原地,呼天搶地。
人和植物不一樣的是人可以站起來,四處走動,四處觀望。他可以選擇環(huán)境,隨著人的認知判斷能力越來越強,他的選擇能力也會越來越強。
當一個人被標簽化、被捧得很高的時候,可能恰好是到了一個他最危險的時候,比如程前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他以為自己具備了跟這個世界抗爭的能力,因為周圍的環(huán)境都在告訴他,他很棒很優(yōu)秀,可是等到他遇到了更高的山時,他的狂妄和無知就突然跳起來,打敗了那個謙遜的不斷在做自我復盤的自己。
所以說老子有一句話叫寵亦驚,辱亦驚,寵辱若驚。越是在得寵的時候,越是要保持一個如履薄冰的心態(tài),而當你被侮辱被看輕的時候,越發(fā)要去不斷的向高處攀登,去舉目四望,去開闊自己的胸襟,去更好的土壤,找到更適宜自己的發(fā)展空間,不要被自己困住,不要被環(huán)境困住,不要被當下的名利得失困住,不要被車、被房、被別人的寵和辱所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