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前接到一家雜志社的電話,邀我過去面談,對方意圖邀我出任它們雜志社的總編。這家做DM雜志的公司我是早有聽過的,依著個人興趣這類DM雜志我是從來不看的,自然也沒多少興趣,不過對方對我在出版這個行業的思考頗為感興趣。
談了一下午,倒也算投機,不過終究是兩類人,最好也別走進一家門,我推辭了對方的邀請。不過走出那棟米黃色的小樓,我盤算了一下,自我動心起意決心未來做本書,到今天正好10年了。
大一那年有個冬夜,從租住的小工作室回校的路上,路上下了薄薄的一層雪,淡黃色的燈光打在路面上,四下里很安靜,我在內心問了自己一個問題:如果你有的選,你最想做什么?
我告訴自己,我想做一個出版人,更確切的說是做編輯。
對于當時的我來說,并不知道一個編輯究竟需要哪些基本功,就買來幾本書想要研究研究看,看了2本書后,我發現這個活得有師傅帶,得有些上手的活兒來練,當時并沒有這種條件,這個事情也就擱下了。
大學期間正常學習,打工,建了個工作室接些婚慶和宣傳片的活,賺些零花錢,四年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還是在那個路燈下,4年后的2010年,我又一次面臨一種選擇,要不要找個編輯的活兒來為自己的小夢想努努力,還是選擇加入另一個公司,奔著發財致富道路走。
最后與同學一起到了異地,去攢一家新公司,2年后人員四散,公司倒閉,一分錢沒賺到,每月一千五生活費,就這樣過了兩年。公司倒閉后加入一家公關公司,當時由朋友引薦,去操盤一個地方音樂評選活動,全盤照抄好聲音,只是模仿地很粗糙拙劣。
一晃眼又是一年過去了。
那種想要做本書的沖動一直折磨著我,所以我決定試試,即使毫無經驗,沒有啟動的錢,沒有出版圈和文化圈的人脈資源。
賣了液晶電視和其它一些家用電器,貸了3萬塊錢,總共將將湊夠我預想的一期的錢,就這樣開始了。
不認識人,就透過各種渠道找,找作者,找出版社,找印廠,三個月后我發現錢沒了,而且約到的稿子和我所預想的完全不是一回事,這次出版嘗試就這樣失敗了。
沒了錢,我想找些投資來,要價10萬的計劃書沒有一個人感興趣,除了一個老作家鼓勵我幾句。
此后又輾轉了若干個城市,若干個公司,晃著時間,一直到今天。
十年的時間,我一本書都沒做出來,自己也沒寫出什么東西,在無垠的虛空晃蕩。
走出那家雜志社,有悲愴感,不知道接下來要去哪里,去做什么。
這就是我的10年,一個想要做本有價值刊物的卑微的人,一晃就是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