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機緣巧合,當走到北門的時候,發現今天原來是北龍口大集,來學校已經兩年了,從大一的時候就和舍友說好要去趕集,但由于各種原因一直沒有實現。說起來真諷刺,兩年竟然沒有去趕過一次大集。不得不說,大集真的很熱鬧!花卉、水果、蔬菜、干果等等各類吃的用的玩的,各種物什應有盡有。這才是生活,比去逛商場有趣的多!
集上各類干貨小小花卉市場
采訪時間:2016.11.17
采訪地點:北龍口村
我們今天的采訪對象以前曾經采訪過,所以今天想去再一次拜訪,進一步了解情況。
普通的農家小院,雖小但是十分整潔,可以看出主人是一位勤勞且愛干凈的人。一進門是客廳,雖然沒有什么名貴的家電,但是整潔的一絲不茍,給人的感覺很舒服,很溫馨。我們被招呼到里間就坐,那是一間我們所說的臥室,火炕占了大部分的面積,火炕的前面有一張桌子,上面放著電視機。同行的南方同學第一次看到北方的火炕,感到很興奮。
曾經在某本書中(應該是費老的書)讀到過,在農村,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電視機都是放在臥室的,不像城市里有專門的的客廳。在鄉下,臥室其實就是一個小小的交流場所,大家都是鄰里彼此相熟,你到我家串門,為了顯示關系親近,就直接坐在炕上,方便交流。所以電視一般都是放在臥室的,大家交流溝通的場所主要就是臥室。
今天家里只有阿姨一個人,據阿姨介紹,叔叔(胡孝云)出去干活了,因為沒有了耕地,對于已經六十多歲的老兩口來說意味著沒有了經濟收入,但生活壓力卻很大,叔叔只能外出干零活,補貼家用。他們是一戶五口之家,兒子和兒媳也住在北龍口,他們的婚房是老兩口花費半輩子積蓄為他們建的,家里已經有一個孫子,因為國家放開了二胎政策,所以這個家庭即將要迎來家里的第六位成員。
為什么阿姨一直對征地問題不滿意,主要是因為所征的地是他們的口糧地,他們指著這半畝三分地吃飯,雖然地少,但是它卻是不動的資產,不管社會如何變化,它依然在那,是他們生活的依靠,他們的根,他們留給子孫后代生活的資產。現在地沒了,收入來源沒了。據阿姨所說,“其實我們倒沒什么,畢竟我們已經六十多歲了,這輩子就這么過去了。但我們還有下一代,他們可怎么辦?”在與阿姨談話時,阿姨關心的一直是下一代問題,也就是她的兒子和孫子。為什么會這樣呢,在我看來,這是一個普遍問題。阿姨他們五六十多歲的這一代人,受國家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他們大多只有一個孩子(兒子)。他們的孩子現在大多三四十歲,處于上有老下有小的狀態,而且現在國家鼓勵生育,放開二胎政策,生活的壓力越來越大,這也是阿姨關心的問題。
所以阿姨說,“我們現在要求的不多,不要求政府給我們補貼多少,哪怕每月給我們一桶油,一袋米,稍微減輕一下我們的負擔,我們就會很高興。”
? ?經過兩次的采訪,我發現主要的矛盾沖突點就是在土地問題上,阿姨說他們對學校沒有任何不滿,主要就在于對政府征地的做法不滿意。
“學校來了之后,確實對于一部分人是有好處的,但那是人家個人的。主要是對村里西面那些靠著學校近的人家有好處,那里有出租呀、吃飯呀。但是對于我們是一點好處沒有呀,帶給我們的只有污染,到了下午,全是黑煙。我兒媳婦懷孕了,沒辦法,只能回娘家待產。”
后言:我也不知道阿姨給我們反映的問題我們能不能解決,因為我的心里也沒有底,作為一名學生,我有的只是一桿筆和一顆熱心,每當阿姨和叔叔表現出來的對我們不報任何希望,總會感覺自己很無能,力量是如此的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