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時間:2016年10月29
采訪地點:牟家村
采訪人:三人
被采訪人:木器廠工人、農場女主人、華謙學堂堂主
距離上次采訪已經過去一周,上周的連日陰雨為我們的出行帶來不便。今天天氣回溫,陰霾的幾天,終于見到了藍天白云和陽光,大概知道我們要出去采訪,特意“賞”給我們一個好天氣吧。
?今天是我們三個女生,約好九點在四餐集合,碰面之后就前往牟家村。在路上,我們三個將各自關于今天的采訪問題交流了一下,我們一致決定今天不再詢問關于征地問題以及賠償問題。這類問題,我們已經對其了解,而且這類問題比較敏感,一旦提出,村民就閃爍其詞。所以,我們這一次想問有關村民家庭的問題。因為這幾天一直在看《中國社會的個體化》,所以我想知道現在村莊中有關主干家庭和核心家庭的比例等問題。
?一進村口,感覺街上的村民明顯比以前來的時候要多,我們原本打算重新去第一次采訪對象的家里,問她有關新的問題,但是發現她家里有客人,怕打擾對方就沒有進去。曾記得她說過他們家原本就是村子最后面,原來她家舊址上是一條河。因為村子里前半部分我們已經都逛過了,所以這一次想探索河另一邊依舊是村后的情況。
?過了河,發現河這邊完全與前半部分不一樣,可以說河將村子分為兩部分。前一部分是村民的居民區,后一部分是鄉村工業區。河的這一邊全是廠房,幾乎沒有住宅。有的大鐵門緊鎖,有的正在緊張的生產。
?我們走進一家木器工廠,采訪了一個工人。
他今年26歲,是江西人,已婚,妻子正懷孕在老家待產,他在青島打工已經有兩三年了,一個月大約有一萬元的收入,每年只能在春節的時候回家。他可能就是我們在春運中看到的億萬中國人大遷移的一個縮影。
從他口中我們得知,這個木器廠里的大部分工人大家都來自同一個地方——江西,老板也是江西的,是老板帶著他們來到青島。平時他們與村莊的人沒有太多的交流,一條河將他們與村民的生活隔開,除了偶爾去村莊里的商店買東西,他們一般不會到村子里去。他說,村里人其實還是有些排外心理的,畢竟他們是外地人,而且他們也沒有太多的交集,因此彼此沒有太大聯系。
據他說,周圍的幾個木器廠也都是江西人開的,這讓我感到很好奇,為什么江西人會千里迢迢來到青島郊區的一個小村莊開木器廠,為什么還都是開設木器廠?他們之間是有聯系的嗎?因為老板不在,而這位采訪人對其也不是很清楚,我們就不得而知,看來下次還需要深入了解一下。另外這兒片廠房區即將要被政府征收建設青島最大的人工湖,他們的廠房沒有了,這些江西人又何去何從我們不得而知。
沿著路一直往后走,就在山腳下,我們竟然發現了一個大農場,這真是意外的收獲,我還是第一次看到掛牌的農場。我們走進去,真是被驚艷了,里面環境優美,綠樹環繞,房屋的構造在我看來有點像歐式建筑,同時又有點像中國這幾年比較流行的觀光房子的模樣,總之很漂亮,我們以為來到了農家樂。
從農場女主人口中得知,這個農場是2006年,她的地被占了之后,她買的地,其實是整個山頭,她讓我們自己上山去參觀。山上種著茶樹以及松樹,站在山頭,可以看到整個村莊以及我們學校的全貌。占地200多畝,現在主要的經營范圍就是種茶、種果樹、種菜,沒有其他的盈利模式。據女主人介紹,她的農場正位于即將建立的人工湖的邊上,等到湖建好之后,她會將農場打造成農家樂。為了這個農場,她已經花費了十多年來打理,原本只是一片荒山。在無意中,我終于得知學校靠近圖書館的那一片地的來源,原本以為是釘子戶,誰知原來是她的地,她說原本圖書館那一片的占地都是她的,但是學校建設將她的地征走了,給了她補貼。圖書館旁邊的那一塊地學校沒有具體的規劃,所以就給了她讓她還在那里種植茶樹,就當是綠化校園。
從她口中得知,她農場里的工人大部分也不是牟家村的人,我真的很好奇,不管是江西人的木器廠還是本地人的農場,他們的員工都不是牟家村的人,那么牟家村的人到底去了哪里,他們從事什么樣的工作呢?女農場主說,現在的村里人都不愿干重體力的活,就像農場里有關種地的工作,村里人都不愿干,她也不清楚村里人都去哪了。
在與她的交談中,我們得知她的農場里有一位國學老師,在她的引領下,我們拜訪了這位老師。這位老師和他的妻子兩人在農場里創辦了華謙學堂,推崇讀經教育。我們去的時候,有六個小孩正在那上課。我們與于老師交談了有一個多小時,他像我們介紹了他的教育觀,其中有的觀點我不敢茍同。我同意讀經對于一個人內涵、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如果脫離目前的體制內的教育而只接受讀經教育,我認為對于孩子的個人成長是有不利影響的。等到他長大,進入社會,可能會發現很難融入到這個社會,因為他們與同齡人所受的教育不同,共同話題也少之又少幾乎沒有,這樣他如何在社會上與人相處。這只是我個人的看法。
回到宿舍已經十二點半了,感覺今天上午收獲很大,將睡懶覺的時間拿出來與人交流,這種感覺很好!今天的田野筆記到此結束了,敬請期待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