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原名陳懋平,1946年改名陳平,筆名三毛。《撒哈拉的故事》主要描寫了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時的所見所聞,與當地相識的朋友的故事,每個故事都透露出這個隱忍女子對生活的熱愛和面對困難的堅定。因為一本地理雜志的吸引,三毛背起行囊走進了荒涼單調的撒哈拉沙漠,用她獨具特色的生活態度去在沙漠中尋找感受生活的真善美。
一張撒哈拉沙漠的照片讓三毛觸摸到一份前世塵緣,于是她毅然投入到它的懷抱,在沙漠墳場安了自己的家,也將自己那顆堅強而又浪漫的心安放在這里。她在與撒哈拉人,撒哈拉沙漠相處中用自己的態度,讓她那自由不羈的靈魂在“流浪”中顯得更加浪漫,勇敢,瀟灑…….
一.自由不羈,浪跡天涯
1.有夢,就自由地去追
撒哈拉的故事開始的美麗而又浪漫,為 一個自由的夢,飛翔遠方,在荷西堅守的幸福里,在結婚后定居的沙漠中,這份美麗壯觀別樣的風景,也是屬于三毛的風景。去探索那奇特的風俗、去解開撒哈拉威心靈的密碼,去追隨屬于前世的鄉愁——提著照相機勾魂攝魄,提著藥箱懸壺濟世,用棺材木頭將小屋裝扮成愛的家園,給無知的撒哈拉女子講課,把愛獻給每一個人,無論他是軍官,是工人,是地主,還是奴隸,不管他們懂不懂得感恩,三毛總是一如既往的悲天憫人。作家司馬中原這樣評價三毛:讀三毛的作品,發現一個由生命所創造的世界,像開在荒漠里的花,她把生命高高舉在塵俗之上,這是需要靈明的智慧和極大的勇氣的。
2.匱乏的生活也能超逸不俗
生命,在這樣荒僻落后而又貧苦的地方,一樣欣欣向榮的滋長著,它,并不是掙扎著在生存,對于沙漠的居民而言,他們在此地的生老病死都好似如此自然的事。撒哈拉不是一個怡人的風景區——純粹的與世隔絕,遠離塵寰的荒涼,白天酷熱,夜晚酷冷,不是我幻想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般的詩意,而是一片浩瀚中的殘酷、落后、骯臟、寂寞、貧乏。沒有水,鄰居們身上用布包裹著,散發著濃濃的體臭;沒有知識,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不知道自己幾歲;沒有正義,善良而美麗的沙伊達被人唾罵,對神靈的迷信讓人害怕……一切人們所需要的物質享受和精神滋養在那里都極為缺乏。
她看著那些上升的煙火,覺得他們安詳得近乎優雅起來。用廢舊的鐵絲環蕩成家的藝術品,坐在棺材木做成的沙發上看“大漠孤煙直”自然有特別的氣氛和情調。“為什么我們要做家具,為什么我們不能學撒哈拉威人一輩子坐在席子上”“因為家才有進益求精的心情”這是三毛與荷西在撒哈拉沙漠剛白手起家時的對話。這是她對生活態度的要求,同時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她的解釋里,就是精神的文明。
二.神秘現象,荒謬習俗
1.接受不能解釋的現象,理解存在著的現實
在《死果》中三毛寫到她遇到一件最不可思議的事情:她無意撿到的東西(事后才知道是當地最厲害的符咒),那一塊“像小豆腐干似的銹紅色銅片”,錄音機貼上它偏瘋狂的亂轉起來,踩剎車的腳接觸它剎車便失去作用,等等一些奇怪的狀況幾乎使她喪命。對于這樣的神秘現象,三毛沒有從科學的角度去尋找合理的解釋,而是將它做為一種合理的存在現象。
2.自我婚姻的審視,命運束縛的不滿與控訴。
在《娃娃新娘》這一章節中的姑卡,一個只有十幾歲的“聲音清脆而活潑”的小女孩,在還沒有來得及懂得愛情的年齡就由父親做主嫁給了從來沒有見過面的丈夫。而這一所謂的代價就是為了娘家換回二十萬。對自己結婚過程的描寫,通過對比,表現了當地代代相傳的婚俗文化讓女人沒有權力去選擇婚姻,選擇丈夫,更不能去選擇幸福以及做人的權利。這不僅僅是三毛對自己自身幸福的審視,也是對當地人愚昧無知的控訴。
3.雖然命運不隨人意,還是充滿愛與關懷。
在《啞奴》當中就是寫了一個在沙漠里的奴隸生活,那奴隸的善良和財主們的殘忍,三毛看不慣那些財主對啞奴的虐待,就常常偷偷跑去送吃的和生活用品給那啞奴。雖然說,啞奴一家已經很感激她了,但是三毛還是覺得內疚,因為她不能夠幫助他們脫離奴隸的命運。當啞奴被財主賣走的時候,三毛淚流滿面,但卻不知說什么有著前所未有的傷心和無奈。充滿了愛心和樂于助人的三毛,給灰蒙蒙的沙漠添上了一抹暖色。
三.柴米油鹽醬醋茶,琴棋書畫詩酒花
1.創造飽暖安平的快樂
我們在《素人漁夫》那章中可以感受到三毛和荷西在沙漠中的另一種快樂,由于沙漠里的物質昂貴,所以,他們的錢是不夠用的,雖然有家里給的錢,但是他們是不會用的,沒有抱怨去想另一種辦法掙錢,雖然自己抓魚賣然后花高價吃了自己剛剛便宜買掉的魚,到了最后不但沒賺錢,還賠了一千五百。這也是夫妻倆茶米油鹽醬醋茶的平凡生活中的一些有幽默風趣之處的再現。就算在這樣的環境限制下,三毛與荷西卻還是生活的很快樂,因為三毛以她那積極的勇氣和執著的信念與態度,簡單并快樂的生活著。
在那個荒山之夜,荷西深陷泥潭,沒有人幫助,反而惹來強盜……荒漠里的愚鈍、迂腐、迷信將撒哈拉的荒涼推向極點,而三毛在那無邊的荒涼面前,如同一粒沙般脆弱而渺小。
或許每個人都曾向往過流浪,可是那不過是年少輕狂時不食人間煙火的想法,面對生存的困境,總會發現流浪并沒有自己想象中的美好,然后呢?失望?厭世?頹廢?這些三毛都沒有,撒哈拉并不是她想象中的撒哈拉,可是她從來沒有改變過對它的愛,將她的青春獻給它,無怨無悔。在三毛的文字中,我從未看到一丁點埋怨的痕跡,你鎮靜地、勇敢地、懷著一顆美好的心,忘記了惡劣的環境,而被那廣袤的自然,美好的沙漠風光深深的吸引。
2.自然單純,愛與包容
三毛曾說:“生命的過程,無論陽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嘗嘗是三毛滋味。”,《沙漠中的飯店》三毛與荷西間的妙語連珠讓人忍俊不禁,尤其是在最后,三毛用小黃瓜代替筍做的“筍片炒冬菇”令荷西的老板稱贊。這種自然而又單純的情節,給我們展示了一個自然單純的三毛。
? ? 三毛與荷西在撒哈拉生活了很多年,條件艱苦,三毛是個眷戀沙漠生活的女子,貧瘠廣漠的大沙漠在她眼中充滿了無窮的誘惑。她勇敢地拋棄了繁華的都市生活來到大沙漠,迎接她的是黃沙滾滾、風聲嗚咽的惡劣環境,水源奇缺、物質匱乏。還有那置于大墳場的破舊沙土房:狹窄簡陋,沒有家具,沒有床,頂上還有一個大窟窿……,但是這一切難不倒三毛。她和荷西一頭扎進去,甚至將生命中最神圣、最憧憬的婚禮也“搬”到了沙漠。在艱難的日子里,她和荷西動手設計房子,買石灰水泥糊墻、補窗戶,用裝棺材的外箱改做家具,到垃圾場拾汽車外胎自做“鳥巢”式的坐墊,巧用鐵皮和玻璃自制風燈,用沙漠麻布縫制彩色條紋窗簾……,積極樂觀地一步步建設著充滿情趣的“沙地城堡”,三毛還說“在一年以后,已成了一個真正藝術的宮殿”,引得人不禁贊美:“你把羅馬建成了” ,三毛自豪地回應:“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與此同時,三毛也盡一切可能走進浩瀚的沙漠探尋她真實的面目,她用相機拍下極荒僻地區游牧民族的生活,隨身帶著藥箱為貧窮落后的撒哈拉威人義務診治,并將日用品等送給當地的人們……作為第一位涉足大荒漠的東方女性,她以東方女性不常見的瀟灑和詼諧,以中國人特有的廣博與俠義的精神傳播著現代文明。
? ? ?因此,她也以現代文明的角度觀看古老文明與沙漠舊俗,并生動地記錄著她在沙漠的所見所聞所感。她在《沙漠觀浴記》描述了撒哈拉人的骯臟、奇異生活習俗。由于沙漠缺水,她們三四年才洗一次澡,洗澡的方式聞所未聞,用石片刮掉身上的污垢,還用海水灌腸,讓人真實地感受到沙漠環境的惡劣與生活方式的落后,也為三毛在沙漠的生活捏了一把汗。
? ? 三毛就是這樣以極大勇氣和靈明智慧行走在沙漠里,留下了一個個生動、浪漫、離奇的故事。她猶如開在沙漠里的繁花,到處綻放美麗,將生命高高舉在塵俗之上,那份濃濃的愛流淌在沙漠里……撒哈拉的鄰居們也不盡如人意,但她卻能把自己的家打扮成沙漠中的一幅畫,一個藝術館,她也能和鄰居們相處融洽,她能從沙漠中,從撒哈拉威人身上發現一個又一個故事。因此,她生活的態度決定了她的生活狀態。
? ? ? 《撒哈拉的故事》是一本講述生命歷程的書,它的途中會有孤獨,卻又有絕對不放棄對生命的熱忱,對自由追求的態度。用自己獨特而已充滿魅力的生活態度去找尋自己的存在意義與生命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