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喜馬講書
我們在睡眠中,回到了看待和感受事物的老路上,回到了很久以前支配我們的沖動和活動中去。
分為四個部分解讀:
第一,通過“俄狄浦斯情結”,說明夢的素材是從哪里而來的。
第二,了解夢的運行機制。
第三,夢如何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聯系起來。
第四,弗洛伊德如何用夢理解人的心理世界。
第一,夢的素材是從哪里而來的?
首先,根據“俄狄浦斯情結”,得出夢的素材可能來源于我們的童年經歷。
俄狄浦斯是底比斯國王與王后的兒子。在他出生前,就被神明預言,長大后會殺死父親迎娶母親,所以他被親生父母拋棄了,卻有幸被鄰國國王收養。后來,他意外地聽說了這個預言,決定離開養父母的國家。在路上,他真的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把親生父親打死了。最后他在底比斯被擁戴為王,娶了自己的親生母親。
弗洛伊德在對夢分析時發現,很多人都會在夢里,和俄狄浦斯做一樣的事情,也就是讓某個人死亡。俄狄浦斯的故事告訴我們,俄狄浦斯的命運在他被拋棄時就已經注定;同理,夢的內容也來源于人們的早期生活和童年經歷。
我們夢到的死亡總和至親之人有關,比如,上一段音頻里提到一個媽媽夢見了女兒的死,結果發現在15年前,這個媽媽確實曾經希望打掉尚在腹中的女兒。這類夢里總是藏著一些我們根本無法正視的愿望,也就是希望有些人可以消失。然而在夢里,死亡并不是死亡本身,只是代表做夢者希望在心里“去”掉某個人;弗洛伊德說,做夢人在一生的某一段時間,起碼是想過要除掉這個人的。
不過,后人把俄狄浦斯情結理解為戀母情結,多少是對弗洛伊德理論的曲解。童年的欲望,與我們投注情感的對象有關系,但這種情感不等于情人間的“愛戀”。至于這種情感投注是否只簡單地表現為“兒子的對象是母親,女兒的對象是父親”, 弗洛伊德在他未來的著作中才有更具體的論述。而這個論點也值得后人批判地看待。
由此可見,夢的素材是非常主觀的心靈過程,會借助人在近期的精神活動,把生命早期所發生的事件,變得好像最近才發生一樣。夢的一個重要來源,是童年生活事件所帶來的心理反應。
弗洛伊德還列舉了夢的素材的其他幾種來源:
1,最近發生的有重要意義的事件,會變形后呈現在夢中。
2,幾個最近發生的具有意義的事件細節,會在夢中組合成一個整體事件。
3,是最近發生的具有意義的事,在夢中以近期發生的無關緊要的小細節來表現。
4,對我們有很大意義的早期事件,也經常以我們現在比較熟悉的細節來表現。
人們會不自覺地在生活中尋找一些材料,往往還是一些特別不起眼的小細節,再把它們編到夢里面。夢會如此行事,是因為從童年開始,人們內心就藏下了若干“被壓抑”的欲望。這些欲望指向輕松、快樂、生存,或是想要獨占一份愛。它們深刻到人們在成年后也不會忘記。
所以只有在夢里,這些壓抑的欲望才有機會實現,還要或多或少地把它們修飾一下,比如,把細節篡改成最近才發生的事情,這會讓欲望顯得不太過分,但也會讓夢沒有那么容易被理解。
第二,夢的運行機制
弗洛伊德把夢又挖掘出了深層的內容,并把夢所隱藏起來的這個部分稱為夢念。那么,夢是如何運作,并將那些表面內容與“夢念”聯系起來的呢?
設想夢的表面內容是象形文字手稿,這些組成句子的符號必須被逐個加工才能組成一段能被理解的夢念。把夢的內容比作一幅畫,上面有一間房子,房頂有一條船,還有一個單一的字母,再加上一個沒有頭的人在跑。表面上根本無法看出這幅畫的邏輯,這些東西就是夢的表面意思;但是這些元素通過適當的方式組合起來,就會構成富有深意的藝術作品。
夢的工作就是在用這樣的藝術加工過程,使素材變為具有意義的內心獨白。
他還列舉了四個解夢時的具體操作細節,這四個細節是解夢的關鍵。這四點包括,夢的稽查作用可能讓夢看起來是反的;夢與人的童年生活關系密切;夢所使用的象征對解夢幫助很大;夢里所表達的情緒情感真實可信。
第三,夢如何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聯系起來
這個部分,既是對《夢的解析》整本書的總結,也是他之后的研究的開端。
首先,夢能夠幫我們理解,為什么我們會記住一些事,忘記另一些事。
弗洛伊德發現,當人們被問及夢見了什么,往往很難回憶起來,或者可能漏掉很多細節。他認為,“對夢的遺忘似乎產生于精神世界的阻抗”,也就是,人們忘記做的夢,不是因為真的記不住,而是因為根本不想記住它。當精神分析中,治療師想要對夢進行分析,這個精神分析的過程會因為遺忘而受到干擾,這必然有抗拒因素的存在。幸好,一些人能從遺忘中掙扎出來,并把夢清晰地帶進分析中,這在之后經常被證實是最重要的。
其次,夢具有幫助當事人管理情緒的功能。
人小時候沒有什么憂愁,只是按照“快樂”原則來滿足自己,一旦長大,就不能隨心所欲了。那些想做卻不能做的,往往就形成了心理上的壓力,帶來很多令人痛苦的情緒,比如焦慮、不安、擔心、恐懼等等。
弗洛伊德認為,夢就像一個人們為自己留下的寶貴陣地,能夠讓這些被壓抑的欲望喘口氣。他說,“夢使興奮得到釋放,因此它的作用就像是一種安全閘門,它在讓少量的清醒活動出現時,還同時保證睡眠不受打擾。”也就是說,夢用比較安全的方式,讓人們能夠接近自己的欲望。
在這個層面上說,夢的一個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能避免過度的能量壓抑,防止阻塞,這對人們自身的精神世界是有所保護的。
最后,夢的過程其實是幫助人們達到本能的回歸。
弗洛伊德覺得本能欲望主要是一種思想。處于睡眠狀態時,夢境沒有辦法引起運動端的反應,只能向著感覺端傳導。最后思想到達了知覺系統,就形成了那些有畫面感的夢,弗洛伊德將此稱為夢的回歸功能。
這個回歸,其實也暗合了“記憶的回歸”、“欲望的回歸”。之前說的夢的稽查作用,也就是夢中殘存的理性精神力量。夢會受到這種理性力量的稽查,那些本能的思想欲望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被修改了。然而,欲望總是非常強烈,讓人念念不忘。它可能沖破所有的限制,在夢中運用各種材料和手段達到實現。這樣,人們那些原始的本能,就會通過夢的方式讓自己意識到。
第四,通過列舉夢的記憶過去、調控情緒和回歸本能的心理功能
弗洛伊德將理論延伸到人的心理世界,推出了一個意識層次的想法:就是潛意識、意識和前意識。
他認為,這個前意識形象的代表就是夢。
最能讓我們對意識層次有形象理解的,就是漂浮于海面上的冰山。
潛意識,是深藏于海平面以下的東西,就是不能被人們看到的心理規律。它有一些與欲望相聯系的記憶片段,可能和性沖動有關,沒有秩序,有時夸張得非常不現實,一般來說體積巨大;
而生活于現實中的人,則有賴于那些海面之上的東西,也就是弗洛伊德所說的意識中的觀念,這一部分的心理活動講求邏輯和秩序,有時間概念,需要和客觀狀況相適應;
夢,則介于兩者之間,是水面以下可以隱約看到的部分,它不會主動浮上來,但如果我們認真觀察,還是可以看見它。夢是意識與潛意識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