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就把這本書列入了書單,但一直沒有計劃去讀;沒做計劃去讀的其中一個原因是,覺得像這類書名的書,應該是成功學、雞湯文之類的,應該不值得一讀。這次的閱讀,也是偶然事件。本周二上班時,看到一個同事的桌上擺著這本書,我早上到工位比較早,就拿過來隨便看看。看了看第一章,覺得講的還蠻好的,當天的中午又看了半個多小時,覺得可以一讀,所以在多看軟件上購買了這本電子書,斷斷續(xù)續(xù)花了一個星期的時間讀完了。書本身字數(shù)不多,基本上4、5個小時就可以讀完。
書中的一些觀念還是能起到一定的指導意義的。下面把我認為比較能產(chǎn)生共鳴或者是有指導意義的部分做個總結。
1 關于半衰期
在“把時間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一節(jié)說到,“合理利用時間”就是選擇去做正確的事,把時間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那如何評判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做?作者在這里提到了半衰期的概念,即一件事情發(fā)生時帶給我們的好處是否可以持續(xù)下去,產(chǎn)生效果是否長遠。如果產(chǎn)生長期的效果,我們稱之為長半衰期事件,反之則是短半衰期事件。以玩游戲、喝酒等為例,這些事發(fā)生時給我們帶來的愉悅感是其他很多事件無法比擬的,但一旦停下來這種愉悅感就迅速消退了,這就是典型的短半衰期事件。反之,比如我們通過努力學會了一項技能或者一種有效的思維技巧,這是受益終生的事情,這就是長半衰期事件,值得我們?nèi)プ觥W髡呓ㄗh,我們應該多做長半衰期事件,少做短半衰期事件。
另外,作者還提到:
同一件事情,發(fā)生在不同人的身上,其半衰期可能天差地別。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旅游。有些人旅游是走馬觀花、“到此一游”式的,那么半衰期可能就很短;而另一些人旅游前就會做足功課,對游覽地的文化、歷史和地域特點做詳細了解,在游覽過程中又細致入微,仔細觀察當?shù)氐娘L物,并認真撰寫游記,那么對他們來說,旅游的半衰期可能就會很長了。
2 現(xiàn)在、活在當下、立即行動
“活在當下”是一個很重要的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但我們很難真正的做到這一點。我們在做著手頭上的事情的同時,我們的腦子里還一直惦記著其他事,這就是沒有活在當下。下面這張圖是個很好的詮釋。
我也在努力的去做到活在當下。我的計劃是通過實踐GTD理念來逐漸達到活在當下的狀態(tài),專注于此時此刻,心無雜念,心靜如水,達到書中所提到的“心流”的狀態(tài)。“心流”是指全情投入于一件事中的狀態(tài)。在心流發(fā)生時,人心無旁騖、全神貫注,甚至忘記了自己的存在,忘記了時間的流逝,在這個過程中,人會獲得很大的滿足感。
作者提出:“現(xiàn)在”就是最好的時機,不管怎樣,只要開始就好。
關于立即行動,這里有幾個觀點我們可以在實際中去運用:
(1)一件看起來繁難的事,只要開始做了,就會變得越來越容易。
我想這一點,在我們平時的工作生活中,應該都深有體會。有很多事情看起來很難,覺得難以下手,所以一拖再拖。然而當你真的去著手分析著手去做的時候,就會發(fā)現(xiàn)事情并沒有想象的那么難。關鍵一點就是,不要拖,just do it。在著手去做了之后,思路也會越來越清晰,原本很難的問題也就不那么難了。
(2)即便一些小事,我們也會找各種借口拖延下去。
延伸到洗碗這類惱人的家務。洗一次碗用不上五分鐘,但是洗碗前各種想方設法的逃避、拖延所帶來的心理成本卻比洗碗本身更累,如果家人之間再互相推脫,引發(fā)不和諧就更得不償失了。既然如此,第一時間自覺把碗洗掉,就成了最佳的策略。
所以,對于這類小事,還是盡早做完吧。
(3)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xiàn)在。
人生很長,不管什么時候,只要意識到需要改變,都為時不晚。
3 我們應該如何對待批評?
對待批評的合理態(tài)度是,把批評作為一種“信息”而不是一種“評價”來看待。也就是,批評我的人,并不是在評價我,而只是在給我提供信息,因此沒有理由去排斥這些批評。從別人的批評中,我們找出自身的不足,去加以改善。
4 優(yōu)先搞定一個任務的“核心思考區(qū)間”
這個說法和吃掉最大的那只青蛙有些類似,即先處理掉最難的部分。
“核心思考區(qū)間”。事實上大多數(shù)任務都有一個至關重要、通常也是最棘手的部分,這個部分需要我們集中精力、非常專注地進行思考,然后將其破解。一旦這個部分被我們“吃下”,那么這個任務就已經(jīng)完成了大半,余下的就是一些支持性的、補充性的工作了(即“支持性思考區(qū)間”和“操作性動作區(qū)間”)。
我自己工作中有一個習慣,就是拿到一個任務后,務必要先找到那個任務的核心思考區(qū)間,找到那塊硬骨頭,盡全力去啃下來,而不是先去做那些周邊的打掃性的工作。
5 回顧、總結、反思
在實踐中,通過復盤積累智慧。回顧已經(jīng)做過的事情,加以反思,如有必要,可以把總結寫成文檔保存下來。
6 如何高效學習
(1)好的學習者,首先要向自己提問。
我的閱讀和思考,都是在自己提出的問題的牽引之下、在因問題無法完美解答所形成的焦慮和不安的鞭策之下進行的。對問題的好奇、對答案的渴望,是驅動我學習和探索的主要動力。
通過向自己提問,帶著疑問去閱讀和思考,去尋找答案,這樣的學習方式是主動探索式的,效果也是顯著的。比如我在對“人為什么會有宗教信仰”很有疑惑,然后基于此問題進行了一系列閱讀(不過我最終還是沒有搞清楚為什么人會有宗教信仰。);又比如針對如何做好時間管理進行一系列的閱讀(讀了《奇特的一生》、《一萬小時天才理論》、《搞定》),從而找到適合自己的一套時間管理方法。這些都是帶著問題去學習。
(2)不停留于表面,要深入,對知識解碼。
不只要去尋結論,還要去尋過程。即我們不僅要知道結果是什么,還要去知道,這個結果是如何得來的。當我們看一本小說時,不要只看表面,也要看作者的意圖,作者是如何構思的,想表達什么內(nèi)容,小說中的人物設定是怎樣的,等等等等。
(3)通過寫作加深理解
當讀完一本書,可以通過思維導圖將一本書的架構整理出來,然后通過寫讀后感,加深對書中內(nèi)容的理解,從而內(nèi)化成自己的知識。
(4)跨界學習,知識的融合
把那種只會用單一學科知識思考的人稱為“鐵錘人”,因為當你手里只有一把鐵錘的時候,看什么東西都是釘子,因此,也就失去了起碼的基于事實的判斷力。而只有廣泛涉獵不同學科的知識,把這些學科中的基本理論變成用以觀察和分析現(xiàn)實對象的思維模型,才能最大程度上避免思維上的偏差和狹隘。他認為,這種多學科模型的方法,可以產(chǎn)生一種爆炸性的合力效應,讓人獲得不同尋常的智慧。
(5)在與人溝通時學習
對一個善于學習的人來說,他尤其要在交流中關注盲區(qū),也就是別人知道而自己不知道的,這樣他就能在交流中收獲新知識。
偏偏人們在交流時喜歡說自己知道而別人不知道的。我們要盡量克服這一點,多聽聽自己不知道的事情。
這樣一種可行的路徑:
從現(xiàn)實和歷史中提問,在思想的海洋中尋覓,在實踐中驗證,又在寫作中升華。
7 不需要凡事追求完美
事事都追求完美的問題是,忽略了每個人所具有的資源都是有限的。一個人就那么點時間、那么點精力,如果每件事都追求完美,那么結果就是沒有一件事可以做到完美。所以要想一絲不茍地做事、把事情做到完美,就必須進行取舍:選取一件你認為最重要、對你來說最有價值的事,兢兢業(yè)業(yè)地把它做精、做細、做好;而其他次要事情,用七八十分的標準去完成它們,就夠了;另一些無足輕重的事,則能不做就不做。
人的精力有限,只對那些你認為最有價值的事情追求完美吧。
8 堅持與眾不同
在戰(zhàn)略管理領域里,很多學者認為最好的競爭策略并不是教你如何跟其他人競爭,而是開拓出一條獨一無二、罕有競爭者的道路。戰(zhàn)略管理大師邁克爾·波特說:“戰(zhàn)略的意義就在于讓你遠離競爭,戰(zhàn)略不是要你做得更好,而是要你做得不同。”對個人而言同樣如此,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如果你與大多數(shù)人相比,沒有什么特殊之處,那么為什么社會要給你超出平均水準的回報?
從優(yōu)秀到平庸的過程中,其實有一樣東西沒有變,就是他們所做的所有事情,都在似乎不可避免地尋求著他人對自己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