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給大家講個小故事吧!
她把大學四年中的3/4都無償的給了他,而他沒讀過高中,初中畢業就被家里人逼著去當兵,家境不好,長得算是一般吧,這么說吧,除了他那一身威武的軍裝看上去很迷人外,別無其他!這段并不被人看好的愛情,他們卻用實際行動破除了背后的流言蜚語,也在不知覺間我們開始相信真愛!只是結局很老套,也很現實,臨近畢業那年,他們結束了三年的愛情長跑,最后敗在了現實面前。
見證他們愛情的我們,看到如此結局,是不是也不再相信真愛了呢?
其實,信與不信,不是原則的問題,而是階段的問題。總在情竇初開的時候,恨不得融合了兩人的情感,也會在下一個階段,糾葛且無奈的切割那份情感。
我這里不想絕對的去分開它們,一定要么信要么不信。信呢,可以讓我們對美好愛情多些期待多些浪漫,且不說它有多久的保質期,至少那情緒是愉悅的是幸福的;不信呢,是現實中的一個映射狀態,它可以摒棄掉你能動世界里那過份的假妄想,或者起到一個制衡的作用,以至于讓你踩得到地也碰的到天。
如果拉開長的時間距離來看,我更青睞兩者的共存,它們的和諧存在是我們生活中的調味劑,而怎么去保持平衡,要問問當下的那個自己。
其實,我更愿意相信口口相傳的梁山伯與祝英臺、羅密歐與朱麗葉,包括最近熱播劇(楚喬傳)中的宇文玥與楚喬,他們的感情是神化的產物,是我們人類最深處對愛情給予的最美好的幻想,同時也能與世俗與傳統想抗衡,既然被催生出它們的存在,那也是我們最真實的內在需求,不可否認!
但是過分相信并期待對方也堅信,未免很滑稽,也可能會鬧成悲劇。就像前天報道的新聞,男子將女子用力按壓在水中,而且手緊緊掐著她的脖子,女子漂浮在水面上,生死未卜。這是我們最不愿看到的結果,但每天都在發生。不就是鬧分手,至于那么不甘到心生恨意嘛?到底是什么在作怪?真的去追溯原因,會有很多很多種,但有一個原因不容置疑,那就是期待值,或者說對真愛的堅守度,簡單的說,就是我給你十分的情意,你也得還我十分的情意,否則,你就是敷衍我,是在褻瀆我們神圣的感情。那么,此思維模式應用到以上案例中,推理出來,我說愛你,你卻說分手,你連五分情意都不給我,你怎么那么殘忍,我對你的付出難道是我一直在犯賤嗎?這是男子出手前的荒唐的對白,但也是大眾人分手后的第一反應,追其原由,是我們被真愛華麗的外表蒙蔽了,守護真愛不但靠一顆真心,還有一種駕馭它的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