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煒是三聯周刊前副主編,前年看過他的《寡人有疾》,怪誕、有趣,富想象力,挺合我口味的,因此喜歡了這個作家。這本書很薄,看書慢的我也只用了兩天的空閑時間看完了。你可以把它當成一本教育孩子的書來看,也可以當成一本了解苗煒的書來看。
兒子大壯出世后,苗煒陸陸續續寫了三十八封信,有長,有短,點點滴滴,回憶自己的成長,記錄某些片段中的體驗,唯愿孩子將來有一天,遇到某些麻煩的時候,可以透過這些記錄,知道自己并不孤獨。這些長長短短的信,圍繞著四個主題詞:智識、美、道德感、家,這也是大壯父母寄予孩子美好人生的四要素。這本書就像苗煒積攢多年的百寶箱,滿載著他的成長和人世經驗。讀每一封信,就像看到一個父親或蹲或坐在地,給懵懂的兒子像講故事一樣慢慢說,兒子聽不懂,父親也不急,認為他總有一天會懂。
看喜歡的作家以及優秀的人給孩子的信就像看教育類的書,他們的見識肯定要在一般人之上,他們總會提到一些牛逼的人物,以及經歷過的一些牛逼的事,我們從書中理所當然的獲得些啟發。
他告訴兒子不必要拋棄過時的古舊玩意,因為“許多流行的東西是紙幣,而過時的東西是黃金。”
他不強求兒子一定要會能言善辯,他明知“這世上,有言語能夠傳遞的真相,也有唯沉默才能傳遞的更深刻的真相。一部分自我要站出來表達,另一部分自我在強調沉默的重要和交流的無效。”所以,他勸慰兒子“喧嘩的時候以沉默對抗,人多的時候以孤獨對抗,這沒什么大不了的。那些了無聲息的東西更值得你去傾聽。”
他想讓兒子培養一生的幽默感,那樣“就能看到許多荒誕之處。”
我從不刻意看專門教育類的書籍,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具特色的靈魂個體,大凡教育類的書總有條條框框,讓你要這樣不要那樣,實踐起來仿佛并不實用。我們作為父母為什么不在陪著他們時,發現他們,而不是限制他們;陪在他們身旁,而不是在前面指路;跟隨他們的目光發現他們的歡樂,而不是壓抑他們的天性;引發他們的思考,而不是一味強令語言的表達......
近年來,我時常感慨我怎么跟女兒學到了這么多,我從不抱有要教給她什么東西的想法,一點都不曾有。因為他們,我們才算重新活一回,你在他們身上看到你的影子,看到你曾經歷過的事,你仿佛變回一個小孩跟她共同交流并處理這件事,真是太神奇的體驗。如同苗煒陪孩子看《小豬佩奇》、《納尼亞傳奇》等等,他說孩子們看到的是一種希望,而成年人看這些是一種回歸。
卡夫卡成年后回憶起父親時說:“沒有人否認,他持續好幾年由于冬衣不夠導致大腿上的傷口一直沒有愈合,他常常挨餓,他在冬天一大早就推著一輛小車走街串巷,但他不愿意理解的是,與另一個正確的、我沒有遭受過這一切苦難的事實相比,這些正確的事實絲毫也不能讓我得出這個結論:我比他幸福。”他的父親總是強調自己過得多么慘,仿佛兒子過得一點點好生活都是他的恩賜,卡夫卡的自卑、懦弱、陰郁又多思的性格跟他的父親脫不了干系,想來也是可悲。
我們并沒有比自己的孩子更苦難,孩子也沒有比我們更幸福。愿我們與孩子在一起時,都有如重歸童年或少年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