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年輕人,好像越來越不愛出門了。
對他們來說,蹦迪、聚餐、逛街已經失去了吸引力。對周末的計劃,就只有簡單的一個字:宅。?
就在昨天,微信剛剛公布了一份“過分真實”的報告:
在2019年的周末中,有1200萬成年人(微信用戶),步數沒有超過100步。
數據中有一個有趣的細節:
有23%的“百步青年”,會在微信運動里被朋友點贊。
點贊背后,可能是揶揄和提醒,或許,還有羨慕和默契。
放眼身邊的80、90后,無論是單身,還是已婚,都對“出門”不怎么感興趣。
一個人在家,打游戲,刷微博,睡到自然醒,外賣搞定一天伙食,不用化妝、不用應酬,更不用和陌生人說話。
足不出戶,成了他們對周末最起碼的尊重。
1?
宅,生活里的高光時刻
周末開始前,許多人在下班的地鐵上,就開始規劃完美的休息日。
滿格WIFI,外賣,耳機,游戲,視頻APP……
概括一下,就是手機和床。
床上一躺,房門一關,世事紛擾,與我無關。
“宅”,從一個略帶貶義的名詞,變成了許多人忙碌生活里的高光時刻。
至于選擇周末宅在家的原因,每個人都能給出不同的理由。
有的是因為懶(沒)得(錢)折騰。
錢包的厚度,直接影響周末的活躍度。
為了出門而早起的那一瞬間,就感覺自己損失了一個億。
人均200元的餐館吃完(拍完、修完、定位完),又遇上剛剛爆火的網紅奶茶,端著剛買的去冰三分糖,順路就走進了電影院……
一天快要過去,差不多到了回去的時候,打車意味著財政狀況雪上加霜,擠地鐵和公交又毫無幸福感可言。
終于回到屬于自己的小單間,進門的一刻,免不了要發出滿足的嘆息:可算回來了。
一瞬間真是懊惱萬分:這么累的周末,和上了一天班有什么區別?
在屬于自己的空間里,才能有屬于自己的時間。
“百步青年”們已經參悟出了人生哲理。
那個需要妝容精致、舉止得體的世界,被隔絕在了門外。
抱著手機用各種姿勢癱在床上,放松的不僅是頸椎和腰間盤,感覺整個靈魂都被捋平了、心靈復蘇了。
足不出戶的他們,在假期成了“一灘爛泥”,但只看到“懶”和“宅”,可就太冤枉他們了。
2
被工作榨干的年輕人
在2020年還沒到來的時候,“第一批90后已經30歲了”沖上了微博熱搜。
“90后中年危機的表現”、“90后的老年生活真香”,玩笑與自嘲背后,是“90后”與日俱增的壓力和用生命工作的苦衷。
“我已經不愛笑了,脾氣也越來越沒那么溫順,就像一只隨時準備炸毛的貓。”
一個剛剛工作的網友如此形容工作后的自己。
有一個關于“工作后壓力”的調查,點贊數最高的一些壓力來源,個個讓人窒息:
“忙碌不堪卻沒有變強。”
“日復一日做一樣的事情,量變卻不能引起質變?!?/b>
“與人相處很復雜,想法意見從來不被采納,越來越沒有工作的激情?!?/p>
有個段子說:工資,就是公司給的精神損失費。
調侃之余,工作帶給成年人的疲憊讓人笑不出來。
中國青少年新媒體協會2019年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47%的青年選擇將“奮斗”作為時代關鍵詞;2018年有1400萬青年晚8點后叫外賣到辦公區。
工作日的白天讓人疲憊,下班回家后,也只想躺著,失去了做事的欲望。
不是我不想打游戲,我只是太累了,想一個人靜靜
不經意間,時間又跳到了第二天零點,整個人也會瞬間變沮喪:
又是新的一天了,新的工作、新的社交、新的客戶、新的方案,不變的,是不高的薪水和遙遠的KPI……
有時候不是不想睡,而是不敢睡。
“90后”梁女士在某IT公司任市場部負責人,在她的工作群里,領導凌晨1時、3時、4時、5時都發過消息,經常要回“收到”。
“上次凌晨4點收到消息沒回復,結果領導第二天還拿到會上來說,說不回復是工作態度有問題?!?/p>
“凌晨4點沒回消息,第二天被領導說態度有問題” / 成都商報 新華網
有過類似辛酸經歷的人不在少數。
凌晨冷不丁發來的一條消息,一秒把人拉回工作時間;
領導無視雙休日,發過來一項新任務,“今天就要”;
下班路上收到消息,立刻抱著電腦坐在公交站改稿;
同事遇到了芝麻大點的問題,一個求助電話就打了過來。
必須秒回,不能失聯……
人人喊著“到點下班”的口號,身體卻誠實地執行7*24小時超長待機。
在職場中打拼,可以不在辦公室,但不能身邊沒手機。
想請一天假,暫時逃避一下工作壓力。
可不斷“有人@你”的微信群,一個接一個打來的工作電話,讓請假在家,變成了只是換個地方工作。
工作時間、非工作時間,全都被工作擠占,自然會產生“我太難了”的疲憊感。
掙脫工作的束縛、屏蔽微信工作群,允許自己手機靜音,擁有一段完全屬于自己的時間……
放空自己,什么都不做,已經成了深陷職場的成年人最大的奢望。
3
成年人,逐漸被社交拖垮
席慕蓉在《獨白》中說:
“為了搏得他人的稱許與微笑,我戰戰兢兢地將自己套入所有的模式所有的桎梏。走到途中才忽然發現,我只剩下一副模糊的面目,和一條不能回頭的路?!?/p>
“一副模糊的面目”,戳中了多少成年人。
在不同的社交場合,我們熟悉地扮演著各種角色,卻漸漸找不回真正的自己了。
“我天性不宜交際。在多數場合,我不是覺得對方乏味,就是害怕對方覺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愿忍受對方的乏味,也不愿費勁使自己顯得有趣,那都太累了?!?/p>
社交的累,并非披星戴月、早出晚歸帶來的勞累,更多的是一種心累。
要忙著揣測領導的暗語:“看著辦”,是怎么辦?“知道了”,然后呢?突然甩過來的鏈接,是要我干什么?
還要琢磨同事的小心思:怎么我一出現,他們都不說話了?她的朋友圈是什么意思,我該點贊嗎?
日常給同事的各大社交平臺點贊 /《風平浪靜的閑暇》
這些都讓越來越多的人不堪重負。
復雜的社交規則,比困難的工作還難以弄懂。
被稱為“辯論之神”的黃執中在接受采訪時,他多次強調自己“不會聊天”的個性。
在黃執中看來,社交場合是有語言“模式”的,他弄不懂,因此他選擇一言不發。
什么時候該捧,什么時候該踩,什么時候該打岔,什么時候該附合,什么時候該說話,什么時候該閉嘴……
社交中充斥著察言觀色,對許多年輕人來說,無疑是在生活帶來的疲憊之上,再加一層暗流涌動。
美劇《生活大爆炸》中,謝爾頓是一個生活極其規律的人,就連坐沙發,都幾年如一日地坐在同一個位置。
直到某一天,朋友們發現,他經常在下午2點后,神秘消失20分鐘。
朋友們開始跟蹤謝爾頓,發現了他消失時的“秘密基地”:一間儲藏室。
儲藏室內空空如也,只有黑板上一個數字:43。
朋友們紛紛開始猜測它的含義,認為謝爾頓可能在研究“蟲洞”,又或許43是宇宙被毀滅的次數……
但其實答案很簡單,這個儲藏室,并不是什么捕獲外星人的“秘密基地”,而是謝爾頓一個人踢毽子的地方。
43,是謝爾頓踢毽子的個數。
當工作和社交占領了我們的生活,消耗著我們的精力和情緒,連無所顧忌地開懷大笑都成了奢侈品。
找到與自己獨處、放空的時間,反而是年輕人最珍惜的時光。
周國平曾說:“我獨處時最輕松,因為我不覺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無需感到不安?!?/p>
在完全屬于自己的時間,想宅就可以宅,想躺就可以躺;
想不回微信就直接屏蔽,想不接電話就完全靜音……
畢竟,獨處時你需要取悅的,只有你自己。
4
與自己獨處,不丟人
叔本華說:“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他自己?!?/p>
曾經,“合群”意味著成功,意味著被喜歡,意味著被社會所接受。
現在,“不合群”卻成為了年輕人拯救自己的方式。
他們“不合群”,并非是因為他們不夠優秀、不會做人,只是因為他們不想合群。
《奇葩說》中,顏如晶說過一句話:
不合群,只是表面孤獨。
合群了,就是真的內心孤獨。
這正是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在自己的小窩里宅著度過周末的原因。
與朋友圈里“豐富多彩”的生活相比,宅在家里顯得有點普通。
但是普通的“宅”,可以讓人獲得喘息的機會。
在自己的小窩里,讓自己完全屬于自己。
疲憊的身體能得到放松,給“被生活掏空”的自己再次加滿勇氣。
然后帶著更好的自己,繼續前行。
讓我們沉迷的,不是一個小小的房間,而是那一份小小的自由、小小的治愈。
休息好了可以更好的工作,望各大領導周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