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星海月淺淺原創(chuàng)
《長安的荔枝》是一個非常精彩的故事,作者馬伯庸。
這部作品由“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詩句拓展成故事,據(jù)說是馬伯庸用11天完成的,總字?jǐn)?shù)約9萬字。
大唐天寶十四年,長安城小官李善德被同僚算計,接下“荔枝使”的差事,要為皇上采辦嶺南鮮荔枝,作為楊貴妃的生辰禮物。
要知道荔枝“一日色變,二日香變,三日味變”,嶺南和長安相隔五千多里,怎么可能完成?
但作為一個小吏,李善德沒有話語權(quán)。在朋友韓洄和杜甫的開解和建議下,李善德啟程去嶺南,先去探尋最佳的轉(zhuǎn)運荔枝之法。
退無可退,拼死一搏!為了夫人和女兒,李善德必須去做。
以下是17個節(jié)拍點分析截圖:
李善德是一個從九品下的小官,五十多歲,明算科出身,對算數(shù)很敏感。為人笨拙、膽小、窩囊、老實巴交,但他待人真誠,對于珍視的東西會豁出生命去守護(hù)。
故事就圍繞李善德去到廣州,通過各種途徑,了解和試驗各種轉(zhuǎn)運荔枝方法,做出一系列努力。
在廣州,他與峒女阿僮交好,了解荔枝的生長特性和保存方法;與胡商蘇諒交好,兩人互惠互利,蘇諒為他提供試驗需要的物資;被嶺南五府經(jīng)略使何履光和掌書記趙辛民刁難。
當(dāng)他試驗出荔枝最佳轉(zhuǎn)運之法時,回長安的路上遭遇何履光截殺。到了長安,各個部門也相互推諉,不肯配合李善德開展轉(zhuǎn)運工作,還讓宮市副使魚朝恩騙去轉(zhuǎn)運之法札記。
再次感到絕望之時,李善德遇到衛(wèi)國公楊國忠,爭取到楊國忠支持,欺軟怕硬的各個部門才積極配合他開展工作。
可是,李善德在廣州得到胡商蘇諒的資金支持,才順利得到轉(zhuǎn)運之法,承諾鮮荔枝由蘇諒的商隊運送。沒想到楊國忠并不同意,蘇諒因此誤會李善德不守承諾,與之反目。
趙辛民見二人反目,為了討好李善德,還查封了蘇諒的商隊,蘇諒逃跑。
可蘇諒船隊里的雙層甕是荔枝保鮮的重要工具,李善德本來想與蘇諒合作,并沒有提前安排做雙層甕,此時已經(jīng)來不及,只能讓趙辛民尋找替換之法。
一個環(huán)節(jié)出問題,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要調(diào)整和安排。李善德準(zhǔn)備提前出發(fā),去各個驛站安排工作。
沒想到此時又出問題。趙辛民讓人把阿僮的荔枝田半數(shù)以上的荔枝樹砍伐,李善德才知道原來楊國忠追加了三十叢鮮荔枝。上面追加三十叢,下達(dá)到經(jīng)略府,可就不止這個數(shù)。
面對阿僮和其他峒人譴責(zé)和怨恨的眼神,李善德又痛又恨地做出決定:“繼續(xù)執(zhí)行!”
最終,鮮荔枝確實送到了長安城。花了大量人力物力,最終到達(dá)長安城的,只有一騎兩壇,可笑又可悲。
楊貴妃開心了,皇帝開心了,鮮荔枝成為年例。楊國忠安排李善德為固定的荔枝使。
李善德拒絕了,他這一次,要做一個勇敢正直的人。他直接指出鮮荔枝采辦之事勞民傷財,“取之于民,用之于上”,惹怒了楊國忠。
最后李善德不僅沒有升官發(fā)財,還被百官彈劾,最大的可能,被處以死刑。
結(jié)局反轉(zhuǎn)更精彩。故事中兩次出現(xiàn)一個小宦官,一次是李善德被魚朝恩騙了絕望之時,得到小宦官提醒,遇到楊國忠。第二次,則是被百官彈劾,可能被治罪之時。
這一次,李善德在觀民之儀上遇到皇上和楊貴妃,在高力士的提點下,皇上和楊貴妃知道李善德就是采辦鮮荔枝之人,御賜一籃水果。
這一籃水果,讓李善德逃過一死,一家大小流放嶺南。李善德最后在石門山幽居種荔枝,過上平穩(wěn)安樂的日子。
整個故事跌宕起伏,精彩紛呈。一個高力士,引出一個荔枝的故事,道盡官場上的爾虞我詐、勾心斗角,同時還有人性溫情的一面,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