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永冬泩雙月征文第二期【識】
隨著社會的進步,市場經濟的發展沖擊著我們就業與生存狀態,也逼迫著我們改變觀念與學習能力的提升。在時間的長河與印跡里,很多謀身的手段與技能正在淘汰與消失。
商店售貨員
在我印象當中,母親是做過售貨員的。那時候母親在國營的供銷合作社工作。母親從鄉下的飯店調入這樣的單位,年年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得到的獎勵最多的是暖水瓶、搪瓷碗、搪瓷杯等,每個獎品上都會號上鮮艷的“優秀工作者”或一個大大“獎”字。到目前老爺子都還在用這樣的搪瓷口杯。母親是店面負責人,相當于店長。這樣的鋪子在供銷社底下有很多,幾乎每個街面上都會分布一個,像現在的彩票投注站每隔一段距離會有一個。每個店面的業績決定著工資的多少,這是很現實的。每年年底供銷社開完表彰大會過后,還有一個重要的環節,店長們通過抓鬮重新分配各自的團隊到某個店面去。運氣成分很大,店面分布在好的口岸,當然一年的工資獎金就好混了。
母親是能干的。每年的優秀工作者那不是白拿的,面對好與壞的店面,母親帶領著團隊都是兢兢業業、身先士卒。每年都完成既定的銷售任務。
那時候供銷社商店里面的商品可以分為兩大類:南貨與北貨。對這兩個名詞,是不是很有時代感了?請允許我解釋一下南貨與北貨的含義。南貨:油鹽醬醋茶等食用物品,煙酒之類的,簡而言之就是生活的消耗品。北貨:鍋碗瓢盆等日常生活用品,簡而言之就是生活的必須品。那么布又是屬于南貨?還是北貨呢?賣個關子,請讀者分類一下。
那時候的商店可以說是家大業大,做為那個時代萬元戶就是富翁的代名詞,一個商店的價值都會在幾萬元以上。這個數據是怎么得出來的呢?盤點可是母親每個月必須要做的規定動作。進了多少貨,賣出了多少,還剩下多少,其中的差價這就是營業額了。
盤點的數據最能反映出一個店面的效益了。作為一名店長,要時刻把營業額牢牢地抓在手心里記在腦海里。因為這關系到姐妹們的錢袋子,母親會根據銷售的數據而制定出下一步的銷售安排與步驟了。當時,鄉鎮都會逢圩,按俗稱是趕集。母親都會帶領姐妹們下鄉擺攤,也叫練攤。城里的貨搬到鄉下去賣,當然也是奇貨可居。農民朋友當然也是樂此不疲的光顧,但購買力有限。按母親的話說:南貨比北貨銷售得好。
商店可是大鋪子,防盜當然也是其中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了。記得兒時,為了給母親分擔工作壓力和負擔,兄弟幾人都會主動要求到商店去上夜。上夜也就是看鋪子。那時每隔幾年社會上會開展嚴打,對于嚴打這詞,又滿滿地充滿著時代感了。只要是這么個時段前后,兄弟幾個都會帶上點家伙去上夜。那時候通信太落后,電話是鮮少見到的,因為裝機太貴了。只要是半夜還有聲響,只會出現以下三種:壞人、乞丐和老鼠。對于壞人,只劫財。咱們故意在里面把動靜搞大點,壞人只會知趣離開了。
后來才知道失竊的店鋪時有發生,開展嚴打的意義就顯得重要了。如今,嚴打這個詞已成為歷史。
電費收費員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國營供銷社的商鋪漸漸改制,個體商鋪成為主流了。母親也就轉崗到了供電所。那時的供電所可是電老虎,優勢明顯。由于母親跨行過去,專業知識欠缺,只能從底層做起了,剛上崗是與姐妹們一起收電費。
收電費這個工作看似沒什么技術含量,但關系到每一個員工的福利待遇。對于此工作,母親是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在縣城,人口不少。每人包干包片收費,一個片區都有好幾百戶。那時人們用的大團結,保值、不多,可謂是丁是丁、卯是卯。不光只是去收費,前面還得做不少工作。要把幾個月來每戶人家的用電度數統計,這得先把上次與這次用電度數和費用計算出來,用專用的電費報表登記清楚。工作量大,繁瑣。因這個活,母親后來又改行做統計,這是后話。有時為了能夠收上電費,有些戶人家要走好幾趟。能收上也值當了,可以告慰自己的精氣神。
有些費用確實收不上來的,母親只有把某某戶人家上報給外線班的巡檢員。外線班的巡檢員會在檢修用電線路時,順帶去把沒交費的人家把電給斷了。斷電,其實很簡單,爬上樓梯,用電工鉗一絞,就斷了。如果不服,私自接上,罰款。直接了當,干脆利索。
隨著科學技術的更新,像這種出力不討好的職業,估計隨著時間也消散了。
電影售票員
電影院在兒時像神一樣的存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都想著能到冬暖夏涼的電影院去享受一場電影盛宴。姐畢業后,毫不猶豫選擇了到電影院工作。
《少林寺》絕對是當年火爆的電影,以1毛錢的票價創下了1億的票房記錄。造就了李連杰的神話,兒時,對這部電影看過不下10遍。以至于當時,有志青年都想去少林寺,都想著能夠學一身的好武藝。替天行道,做英雄夢。不替天行道,也能強身健體。《真實的謊言》,現在看起來情節也不過時呢,也算經典商業片了。卡神和州長繼終結者之后合作的又一部佳作。記得當時剛開始引入美國大片,看到鷂式戰斗機發射導彈炸毀大橋,對我們觀眾來講,絕對是一次視覺大宴。還有那優美的探戈舞曲,印象深刻,此片堪稱90年代動作經典。
每次提到電影院,這里就是整個縣城的中心。只要是中心,不管什么中心,人都會趨之若鶩,魚龍混雜。從電影院的售票窗口就可以看出來了,總感覺窗口每天排隊買票的人絡繹不絕。賣票的窗口是越開越小了,后來直接把窗口開成個狗洞大小。只能伸進手去,相互看不到臉,交流全用手語。后來專門好奇問姐:售票窗口為啥開成了狗洞大小?姐說:買票的人太多,時常還會鬧架。大窗口能擠進幾個人的大半個身體,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
狗洞倒是讓姐人身安全得到了保障,每每火爆的場面就是:在姐面前是五六只手抓著鈔票在姐的面前舞呀舞,晃個晃。一不小心欠監督,就會出現一只空手抓向另一只鈔票的手。姐最直接最解氣的打開方式是,將那只空手直接來一招“九陰鐵爪”摞上去,抓得空手一陣陣地“嗷”“嗷”叫地閃縮。后來,人送姐,鷹爪鐵布衫稱號。想想,功夫還是近水樓臺來得快。
姐在電影院這些年,真是要雨得雨,要風得風,似乎風光無限好。母親與大姐的職業變遷,當然是社會光榮勞動者的一部分,但以往存在的職業隨著時光流逝,在消失。
時代在時間推進中,奮不顧身地向前行。那些年的朝陽行業,如今的夕陽產業。世事難料,又意料之中。消失意味著蛻變,自覺打磨適應。打破慣有的模式,是節制著的自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