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追《長安十二時辰》,縱觀整部劇,不論正反派,所有人城府都很深,人前是為國為民,你好我好大家好,背后算盤打得是“大珠小珠落玉盤”。
右相林九郎堪稱渾身是戲,連“登東”都是計中計,讓各國使節驚呼,到底是天朝上國,連上個茅房都有那么多講究。
可別以為正派就有多老實,李必算是小好人了,口里念叨都是長安百姓,心里想的卻始終是太子。張小敬一直念叨是長安百姓,可心里還藏著第八團的烙印。連原來只知道讀書的詩人程參餓了一天腦子也開了竅,居然都可以和吉溫演起戲來了。
于是,從興慶宮的皇帝到平康坊的暗樁,整個長安都在演戲,可唯獨只有一個人在做自己,她從不掩飾自己的喜怒哀樂,從來都是心口一致,手比腦快,堪稱長安城的異類。
她就是長安城最亮麗的一朵花:王韞秀。
1、王韞秀喜得”堡石捷“
王韞秀最近有點煩,這事情還要從一匹西域寶馬說起。
話說在西域大宛有一種汗血寶馬,這種馬,頭細頸高,四肢修長,皮薄毛細,步伐輕盈,力量大、速度快、耐力強,據傳說可以“日行千里”。
這馬珍貴到什么程度?玄宗皇帝曾將義和公主嫁給了大宛國王,大宛國王則向玄宗獻了兩匹“汗血寶馬,玄宗為其取名為“玉花驄”和“照夜白”。
嫁了個公主才換回兩匹,可見這馬有多難得。
王韞秀的父親是王忠嗣,領河西、隴右、朔方、河東四鎮節度使,權傾一時,在西域也是經營多年。
于是王韞秀也得了一匹大宛馬,是大宛人用五色母馬,和野生大宛馬交配而生,雖說比不上“玉花驄”和“照夜白”這樣的純種,但也是世間少有。
得馬的時候,恰逢父親在安西某石堡大捷,于是王韞秀便給寶馬取名:“堡石捷”。
對這“堡石捷”,王韞秀是喜歡的不得了,所謂“獨樂了不如眾樂樂”,好東西放家里怎么行,自然要拿出去顯擺,否則怎么讓別人知道我很快樂呢?
于是王韞秀但凡出去辦個大事小情都要騎著“堡石捷”。本來府里丫頭買菜的活,她也要騎著“堡石捷”出去,下人只得在后一路追趕。
有時,王韞秀還要帶一個丹青好手,等她到了菜市,還要下馬來擺下造型,讓人畫下她和“堡石捷”的《人馬圖》,要求畫得動感,畫完之后還要臨摹多副,掛在畫師店內當招牌。
美其名曰,記錄美好生活,哪天看得人多了,王大小姐也就出了名,成為全長安的焦點。
王韞秀生活在長安城里,長安城說大也大,和吐蕃,大食相比,也沒有比長安更大的城,可長安說小也小,和西域大草原相比,長安也沒有那么大。這草原上的“堡石捷”在長安城里跑,磕磕碰碰自是免不了。
有時撞翻了羊肉館的桌子,有時撞飛了跳舞的舞者,有時碰倒了外出的衙役。有下人替王韞秀算過,自從得了“堡石捷”,林林總總交通肇事 29 起??烧l敢管王大小姐,她老爹是王將軍就不說了,她相公還是原大理寺評事元載元大人,如今是戶部侍郎,更有消息說即將升任中書侍郎。
你想,戶部那是管錢的地方,哪個衙門不缺錢,缺錢就得找戶部,給不給可全看元大人臉色了。再說了,元大人在大理寺干過,大理寺是什么地方,三堂會審,少了大理寺的印,這案子就辦不下去。
可是,元大人是個清官,就說上元節狼衛的案子吧,靖安司那么多人都搞不定,元大人愣是追查出真兇,還從綁匪手里救出王大小姐,為皇上,為右相分了憂,還抱得美人歸。
立下這樣的功勞,元大人怎么樣?對人還是客客氣氣,府里只有個十幾歲小胖丫頭服侍,別人送東西,他一概不收。
所以,他的夫人,王韞秀大小姐,只是弄出些交通肇事的小事情,和他父親王將軍保家衛國的功績相比,和他相公元大人清廉為政的政績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
2、“撞馬事件”
當然,也有些“不懂事”的,比如一位御史就看不下去,此人姓魯,名速,字迅雷,為人正直,卻有些刻板,做過不少得罪人的事。
他去和王將軍,和元大人提意見,談起王大小姐“紅塵做伴活的瀟瀟灑灑,策馬奔騰共享人世繁華”的激情時刻,語重心長地說,昔日鄒忌諷齊王納諫,人人都說鄒忌美,莫不是有求于他,誰都不說真話,這是什么?這是捧殺。王大小姐長此以往,將來可都是要還的啊。
王將軍元大人都虛心接受,可奇怪的是,這位魯大人不久就被罷了官,后來說是貪污受賄,還被請去大理寺吃了板子??伤膊粚W乖,日后還以此事寫過文章,名曰《罵殺與捧殺》,這是后話,按下不表。
打那以后,提意見的人就少了,偶爾提的意見,也是諸如,這次替大小姐記錄美好生活的畫師畫技不佳,應當換個丹青妙手。或者,王大小姐傾國傾城,近日日照強烈,下人應當為小姐打傘遮陽才是。
可是,王韞秀還是遇上了麻煩。
話說,近日王韞秀認識一扶桑名士,曰秋名山騎神,授予王一招U型調頭,瀟灑非凡。這日王韞秀騎著“堡石捷”到街上練習此招,旁人見是王大小姐和“堡石捷”出馬,唯恐避之不及,可誰知正在掉頭處遇上一個上京趕考的讀書人。
這讀書人愣頭愣腦,騎著一匹饑瘦的老馬,讀書人還給其起名曰:“騎瑞”,寓意腳踩祥瑞,望給考試一些好運氣。
“堡石捷”一個調頭就將“騎瑞”撞出十步之遙,經此一撞,王韞秀氣不打一處來,整個長安,除了皇帝,誰敢不讓我王大小姐。于是便氣呼呼地找讀書人理論。
“你騎馬不看路的嗎,你知道我是誰嗎,騎這么老的馬準備討飯去???”王韞秀指著讀書人劈頭蓋臉就是一頓罵。
讀書人剛吃完火鍋,騎著馬唱著歌,也沒違規變道,突然就被撞飛了。還沒搞明白怎么回事,就被王韞秀罵的還不了口,剛想說,子~~,就被回,子子子,子什么子。又想說,曰~~,又被回,曰曰曰,曰什么曰。終于說出,你~~,又被回,你你你,你媽個頭。哎呀,你怎么罵人?讀書人問,罵人?我還要打你呢,突然王韞秀掄起胳膊就是一巴掌。
王韞秀從小習武,這一巴掌直扇得讀書人來了個,原地720度翻滾加轉體180度倒地,眼冒金木水火土五星連珠,差點把肚中積蓄二十多年的墨水都給吐了出來。
可讀書人畢竟讀的是儒家經典,身體發膚,受之父母,豈能容他人踐踏。此時又忽然想起孔夫子的“三綱五?!眮?,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噬蠜]打過他,父親也沒打過他,今天被一個女子打了,以后被未來的妻子知了去,在家里還有何地位可講。再一想,哪里還有什么未來的妻子,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有這樁丑事加身,怕是連提親的媒婆都尋不到。
讀書人當下醒轉過來,今日找得回場子得找,找不回場子也得找,想到這里竟生出一股蠻力,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書人氣沉丹田,萬卷之力匯于右掌,旋即回了一招,“三綱五常掌”,口中還念念有詞,讓你知道什么叫,仁、義、禮、智、信。
王韞秀未曾料到讀書人竟敢還手,未及防備,直挺挺挨了一巴掌,只感到臉上似被澆了油潑辣子般火辣辣地疼,正欲回擊,才想起今日還是穿著女裝,真要撒開膀子開干,當眾失了淑女的面子,畢竟是大家閨秀。
此時府里家丁聞訊趕到,在王韞秀指示下將讀書人按到坊內一頓好揍,這才讓王韞秀稍稍解了恨,享受到勝利的喜悅,這才揚長而去。
3、咎由自取
可王韞秀哪里想到,更大的麻煩還在后頭。
撞馬之事沒幾日,底下丫頭來報,不好啦,大小姐不好啦。
王韞秀問道,何事如此慌張?
丫鬟道,那日大小姐和讀書人互扇耳光之事,全長安都知道啦,越傳越兇。
王韞秀奇道,那日又無甚多人圍觀,怎得就全城皆知了,必是你危言聳聽。
丫鬟又說,也不知是誰將那日情景俱作成了畫,畫的那叫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那書生被小姐扇得險些躍出紙外,哪怕我等不在現場,也看的真真切切。畫的妙自然看得人多,有商人見有利可圖,便找人臨摹了去,掛于鬧市處招攬生意,更有說書的見有料可挖,便將此事添油加醋,編了上中下三集,在茶館講得不亦樂乎。
更有甚者,還有人編了童謠,道是,王孫善保千金軀,家在錢塘小江曲,惡竹應須斬萬竿,女灑桃漿男打鼓。
王韞秀細細一品,啊呀一聲,這不是一首藏頭詩嗎?這是那個缺德鬼轉世,吃飽了撐的多管閑事。
原來那日事發時,墻角里卻有一人正手舞足蹈地在紙上龍飛鳳舞,再仔細一瞧,正是前幾日被逐出王府的丹青高手。此人自從被王府趕出,敗壞了名聲,生意是一落千丈,幸而有一手“速寫”的本事,成了萬年縣不良人,專在擁擠坊邊監控騎馬超速者,因其“速寫”又快又逼真,從畫中竟能分辨出騎手眼皮是單是雙,故有“靈魂畫手”之稱。
萬萬沒想到,王大小姐還是成了全長安的焦點,只是這次竟然是左金吾大將軍吳湊來查他們家,元大人最終也未能幸免。
元載在去官府的路上,聽一說書人說,如果你不教好兒子,那就害你全家,如果你不教好女兒,那就害別人全家。如果你和誰有仇,就教壞你的女兒,然后嫁給他的兒子,大仇就得報咯。
元載此時仰天長嘆,王將軍誤我,王將軍誤我??!
本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