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挺多互聯網人寫的文章,“寒冬”和“焦慮”是常見的字眼。作為互聯網行業的打工人,我也常常糾結“何去何從”這個問題。所以,在這篇文章中,我想分享一下我 對當下的一些想法。
1、寒冬下的互聯網
1.1 互聯網怎么了
“互聯網寒冬”的概念由來已久,印象里,第一次聽到這個詞還是 17 年。在那之前,互聯網一片欣欣向榮,比如幾個大學生聚到一起,寫一個漂亮的 PPT 就能去資本市場融不少的錢。顯然,這種現象也非常態。去掉了躁動和浮夸的互聯網才是一個新的、常態化的互聯網。然而,最近這段時間,互聯網的境況又急轉直下。比如,國內外大廠相繼優化裁員,60 多款 App 密集下架,大廠高 P 出身找不到工作等等。
面對這些問題,一般人會提醒你,要比其他人更加內卷。但是內卷并不能從本質上解決問題,只有知道問題的根源,找到解決辦法,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自己的不安。
1.2 寒冬的背后
1. 流量
導致互聯網寒冬的一個原因是互聯網用戶增長的放緩,更深層的原因是國內人口增長的放緩。如果每個人上網的時間是有限的,則意味著總的流量池是有限的。當短視頻平臺和聊天軟件吸納了大部分流量,其他應用所能獲得的流量變少了,結果就是不盈利的產品被下架,崗位縮招甚至裁員。
2. 資本
這些年,互聯網公司上市即破發也成為了一種常態。這是在中美競爭的大背景疊加經濟周期等共同作用之下的結果。前些年因為疫情的原因貨幣超發,隨著疫情影響越來越小,美元逐漸加息縮表,這使得資本回流。這導致了企業融資減少,因而不愿意拓展新的業務甚至收縮業務。
3. 房地產
我的一個觀點是,現在很多人的生活之所以困窘,本質上是被房地產綁架。因為買房幾乎可以說是普通人一輩子最大的一筆支出,甚至透支了未來幾十年的消費力。房子占據了人們消費的大頭,就減少了對其他商品的消費,也就導致了經濟循環的減弱。被房地產綁架的另一個后果就是,很多人背負了高昂的房價而不得不委曲求全,接受不平等的工作制度和內卷。
4. 疫情
疫情反復間接影響的是消費和投資,造成的結果同上。疫情對互聯網的細分品類的影響表現是不同的,比如快遞、外賣、短視頻和社區團購等反而是有利的。防控的政策調整又會間接反映到股價上面。作為全球經濟重要參與者的中國無法快速走出疫情也會影響全球經濟。
5. 行業
對于互聯網行業本身。互聯網的高增長掩蓋了其他行業增長放緩的事實。相比于其他行業而言,互聯網的表現是較好的。互聯網也是少有的能夠實現普通人“逆襲”的行業。或許正因如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涌向互聯網,疊加流量見頂,內卷和飽和是遲早的事情。
就技術方面而言,應用開發的技術整體門檻在降低,低代碼、平臺化的 SaaS 等進一步壓縮了生存空間。相比于擁有較少工作經驗的開發的工程師,許多企業并不需要大量擁有多年開發經驗的工程師。這是國內互聯網行業本身就偏應用場景導致的必然結果。對技術人而言,不論走技術還是管理路線,社會所需的人才數量是隨著年齡的增加遞減的。
可以預見的是,在不久的將來勢必會有一些人不得不離開互聯網行業。
2、程序員何去何從
雖然很多論壇里調侃客戶端開發為“客三消”,但客戶端的現在是其他端的未來。
2.1 行業的未來
資本的撤退意味著以前燒錢和跑馬圈地的經營方式不再適用,初創的企業一開始就應該擁有自己的造血能力。因而低成本創業是未來的一個趨勢。對于擇業的人來說,可以通過衡量一個企業造血能力的強弱來決定這個企業是否值得加入。
未來,產品盈利的方式會發生變化。對企業來說,當流量增長放緩的時候,獲得利潤的方式無法只依賴用戶量。企業可以可以通過增值服務的形式,提高用戶的轉化率。這可能也意味著今后免費、靠愛發電的產品會越來越少。
出海是必然的選擇。既然國內流量見頂,那么,當我們把應用推向國外,面對更大的流量池,就有可能繼續獲得流量的增長。這取決于外部環境的穩定性。相比于國外的許多產品,經過內卷的國內的產品在服務和質量上面是有競爭力的。
當大廠瓜分了大部分流量之后,剩下的邊角流量也許不足以養活一個團隊,卻可能足以養活一個人。這些 邊角的流量對獨立開發者或者小團隊是一個機會。另外,當融資變得更難,對于本就獲取不到融資的小團隊而言競爭反而更小。
所以,國內的互聯網格局會逐漸固化,大型獨角獸公司將會越發稀有,新公司更多以小企業的形式出現,互聯網的造富神話也會越來越少。
2.2 獨立開發者的機會
根據上面的分析,我認為如果以后想要繼續從事技術工作,做獨立開發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現在已經有很多獨立開發者可以靠自己的產品養活自己,其中 iOS 開發者更多。因為 iOS 整體的生態對獨立開發者更加友好。這可能是因為,
iOS 比 Android 更封閉,因此蘋果需要鼓勵開發者發布軟件來完善自己的生態。App Store 的推廣機制讓很多產品可以得到曝光的機會。對 Android 開發者而言,如果個人沒有渠道進行推廣,那么自己的產品大概率會被埋沒在信息流里。許多 iOS 用戶本身就是高收入群體,Android 用戶雖然多,但是要么老要么小,付費意愿整體不如 iOS 用戶。
從開發者體驗來說,Android 市場碎片化,用戶不如 App Store 集中,開發者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和精力維護各個應用市場。許多 Android 應用市場的審核條件也越來越苛刻。目前國內個人身份能夠上架的應用市場很少。此外,Android 開發者還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防止自己的軟件被別人套殼和破解。
如果你想成為一個獨立開發者,那么可以以 iOS 付費、Android 廣告加付費的形式進行雙端開發。
自由職業會把你身上的缺點或優點放大。除了扎實的技術之外,開發者還需要具備產品和運營等各方面的能力,要求比較高。
2.3 行業和機會
高端行業入行門檻會越來越高。這是因為這些行業需要比較多的資金原始積累或者門檻比較高。下面的是低成本可以嘗試的幾個方向。
1、消費升級
隨著少子化和人口數量的減少,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會越來越高。所以應運而生的是消費的升級。當然現在因為很多人受預期的影響,出現暫時的消費降級。但如果從長期來看,對生活質量的追求是長遠的趨勢。
消費升級方面,我比較關注的,一個是之前很多人提的新消費,即對傳統的消費行業重新包裝,提升產品的質量和品牌價值,在運營和推廣方面則借助時下的數字和網絡技術。另一個是與健康相關的,現在已經有很多成熟的產品,比如助眠的、健身的等等。我們應用開發者也可以以健康為起點,思考可以做些什么軟件。
2、Web 3.0
我在之前也花了一些時間看了下 Web 3.0 的底層技術——區塊鏈。Web 3.0 最近比較火,我認為這里的原因是,首先幣圈的人本身就喜歡造概念,因為虛擬幣需要更多的應用場景才能維持其價值。如果把 Web 3.0 比作元宇宙,那虛擬幣就是這個元宇宙里的法定貨幣。對創投圈的人來說,他們也需要一個新的概念,以通過紅利獲得關注和回報。Web 3.0 本身并不是技術的變革,它的提出有幣圈的人一廂情愿的意思。畢竟,Web 3.0 的底層技術是區塊鏈,而區塊鏈就是分布式、加密和共識機制的組合。這是規則的創新,并沒有新技術產生。本質上,所謂的 Web 3.0 還是在用 Web 2.0 的技術解決 Web 3.0 的問題。
Web 3.0 所描述的場景確實讓人憧憬。Web 3.0 就像是一種 Anarchism 的產物。但 Anarchism 理念本身也存在爭議。所以,Web 3.0 的背后是一個哲學問題。我認為 Web 3.0 之所以大受歡迎,本身是基于用戶的兩個訴求,即,用戶隱私保護問題(平臺通過大數據收集用戶數據)以及用戶在應用中產生的數據歸屬問題。但是,想要解決這兩個問題并非只能訴諸于 Web 3.0. 另一方面,對于平臺來說,如果用戶不那么依賴自己了,那么他們將靠什么盈利呢?如果 Web 3.0 想要獲得更多的應用和推廣,在應用層面就應該避開和淡化那個哲學問題,專注于解決用戶的訴求。
也許當前的 Web 3.0 并不完善,但不妨礙這是一個非常具有想象空間的方向。就像 深燃 的一篇文章《為Web3打工的年輕人:高薪、遠程,愜意又危險》 寫的那樣,“就像做一個風險投資”,“看起來很美,陷阱也不少”。如果你愿意做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也可以嘗試在這個方向深耕。
3、遠程工作
互聯網行業本身對辦公的場所就沒特殊的要求。應運而生的就是遠程工作的機會。這可以打破地域的限制,讓我們的工作多了一些選擇。國外還流行過數字游民的概念,就是一邊遠程工作一邊旅行。總之,作為互聯網從業人員,我們可以選擇的工作方式有很多。
4、個人品牌
個人品牌是職業生涯的常青樹,不論是就業還是自由職業,它都能提供幫助。我們可能受到太多諸如“樹大招風”、“酒香不怕巷子深” 等思想的影響而不愿意分享。但很多時候“酒香也怕巷子深”,有時候我們需要對自己的成果做一些宣傳。即便是制作的過程,如果能夠讓需要你的人找到你,也許會帶來意料之外的驚喜。
眼下,顯而易見的是,短視頻和長視頻平臺占據了絕大部分流量。從用戶粘性來說,長視頻平臺比短視頻平臺更好,短視頻平臺只能作為一種宣傳的方式。至于公眾號和博客,除了頭部的一些博主,新的博主很難直接靠寫博客文章獲得收益。博客更多得也扮演著一種宣傳的角色。已知的一些盈利方式是,寫博客出了名之后通過其他途徑,比如社群、寫書或者做教程等方式盈利。
此外,具備了一定的影響力之后,依靠自己的影響力也可以推廣自己的產品,比如我之前的產品的競品就有依靠開發者本人在技術社區積累的關注而獲得用戶的增長的。所以,對工程師來說做個人品牌有諸多的好處。
5、娛樂
參考 1929 年 - 1933 年的經濟大蕭條,能夠從蕭條里脫穎而出的一個行業就是娛樂。其中的代表就是迪士尼,因為越是經濟不好,越多人失業,就會有更多人需要一些廉價娛樂來填補心靈和時間上的空間,迪士尼就更加受歡迎。現在長短視頻平臺競爭已經非常激烈,如果想做娛樂相關的話,做內容會是更好的選擇。比如像“瘋狂小楊哥”這種,做得好的話,回報是非常豐富的。
2.4 總結
上面是我個人覺得可以嘗試的一些方向,之前我也看到過陸奇在奇績創談的分享,《陸奇年度分享 :前沿科技創新創業趨勢分析(2022)》。我完整地聽了他的演講,講得非常的系統和全面。他的演講是從技術的維度來考慮,我是從需求的維度來考慮。
3、怎么做
首先,我覺得從意識上,我們應該接受不確定性。也許是之前的生活太穩定了,整個社會處于增長期,而當增長開始放緩,矛盾突出的時候,各種不確定因素將浮出水面。所以。不論如何,你始終要接受不確定。
其次,現在很流行“躺平”的說法。但是當經濟周期下行的時候躺平,當經濟周期上行的時候,你可能就會錯失很多機會。所以,相比于“躺平”,我們更應該追求長期主義,做長遠來看正確的事情。
最后,我們應該提高自己的抗風險能力。首先要做的是量入為出。此外,就一個工程師而言不應該只關注技術,更應該關注解決問題。因為技術只是解決問題的工具之一。分析問題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比技術本身更重要。通用的解決問題能力和完整的知識結構比單一的知識結構抗風險能力更強。
從具體的操作來說,我推薦廣泛的閱讀。從回報來說,單一專業的知識隨著你投入的時間增加收益是遞減的。把這些時間投入到其他領域也許在短時間內就能獲得更大的回報。廣泛的閱讀的意義并不在于當你遇到問題的時候立刻就能想到答案,而是知道去哪里尋找答案。
用一個流行的說法叫做把自己打造成 T 型人才,這里的 T 可以不只包含技術,也可以包含其他領域的知識。這樣即便某一天不做技術了,也可以從其他行業重新開始。
總結
互聯網裁員是大環境的一個縮影,其中也有互聯網自身的問題。機遇往往是和挑戰并存的,新的形勢之下也會有新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