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火蟲‖新父母晨誦+晨誦啟思026
張愛敏
【新父母晨誦】
鄉村四月
【宋】翁卷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螢火蟲微語主持:朱永新
今天是谷雨,它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六個節氣,也是春季中的最后一個節氣。這個季節春雨綿綿,草木青青,花兒飄香,一切生機勃勃;這個季節也是忙碌的季節,“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過了谷雨,大好春光就漸行漸遠了,我們也應在自己的田地上辛勤勞作,用汗水換取金秋的累累碩果。
【我的微語】
親愛的新父母們!早上好啊!
今天,谷雨,讓我們一起在谷雨的屋檐下聆聽時光的絮語。
最喜歡谷雨時節的江南,細雨如絲,浸染出一幅水墨丹青。宋代詩人翁卷筆下的"綠遍山原白滿川"正應了此刻的景致:新秧初插的水田倒映著云影,子規的啼聲穿過雨簾,農人們戴著斗笠在田埂間往來穿梭。這樣的畫面里,藏著中華文明最深邃的密碼。
這是一首自然與農事的交響詩。
子規啼雨的四月,是天地間最精妙的協奏曲。布谷鳥的啼鳴穿透雨簾,與插秧的水聲、犁耙的吱呀聲交織成農耕文明的交響。農人彎腰插秧的姿勢,與風中低垂的稻穗形成完美的呼應,這是歷經千年的生命對話。在青石板鋪就的村路上,沾著泥漿的草鞋與濕潤的苔痕相映成趣,每一個腳印都訴說著人與土地的約定。
這場春雨不只是自然現象,更是生命的催化劑。當谷粒在濕潤的土壤中萌發,當桑葉在雨露滋潤下舒展,我們看見的是天地大化最本真的模樣。古人將"雨生百谷"的時節命名為"谷雨",正是對生命奇跡的詩意禮贊。
這是藏在時間褶皺里的農耕智慧。
"才了蠶桑又插田"的忙碌里,藏著中華文明特有的時間哲學。蠶事與農事的交替,構成了一個完美的生產閉環:桑葉喂養春蠶,蠶沙肥沃稻田,稻谷滋養農人。這種循環往復的勞作模式,將二十四節氣打磨成生命的年輪,讓時間在耕耘與收獲中獲得了永恒的意義。
在農耕文明的坐標系里,每一個節氣都是丈量生命的刻度。清明播種的期待,芒種分秧的辛勞,霜降收割的喜悅,這些節點將流年切割成可觸摸的片段。正如《齊民要術》所言:"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這種與自然和解的智慧,至今仍在鄉野間生生不息。
這更是一種現代生活中的精神還鄉。
當我們站在玻璃幕墻后俯瞰城市森林,翁卷筆下的鄉村四月愈發顯得珍貴。現代人追逐效率的焦慮,恰似錯過了時令的種子,在鋼筋水泥的縫隙里徒然掙扎。但那些傳承千年的農耕智慧,依然能給予我們啟示:真正的豐收不在于速度,而在于對生命節奏的把握。
在東京銀座的寫字樓里,有人用盆栽復刻四季輪回;在硅谷的實驗室中,科學家用光譜模擬陽光雨露。這些看似矛盾的現代圖景,實則暗含著人類對自然時序的永恒眷戀。就像普魯斯特在瑪德琳蛋糕中嘗到整個貢布雷,我們也能在谷雨的屋檐下,聽見時光最本真的絮語。
暮春的雨絲仍在飄灑,插秧的農人直起腰來,望見遠山含翠,秧苗成行。這畫面讓人想起希臘神話中的時序女神,手持麥穗丈量光陰。在機械鐘表統治的今天,或許我們更需要這樣一桿生命的量尺:不是分秒必爭的焦慮,而是春種秋收的篤定。當谷雨的甘霖浸潤心田,我們終將懂得,所有的收獲都始于對時令的敬畏,所有的豐饒都源于對土地的深情。